最近,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媒體《華爾街日報》對幣圈格外上心,在調(diào)查出46家加密貨幣交易所涉及洗錢等犯罪活動后,上周又爆出自動交易機器人正被用于操縱比特幣的價格。何為自動交易機器人?它其實就是一種交易程序,交易者可以提前設置好交易策略,確定什么時候買什么時候賣的規(guī)則,之后的一切交易由計算機直接執(zhí)行。
普通投資者在交易前,總會參考自己常看的幾種指標,比如說K線走勢、交易量、MACD、均線等等,經(jīng)過一通分析后再決定在哪個點位買賣。其實這些參考指標往往都能被量化,且計算機獲取信息、判斷、操作的速度都高于普通投資者,還能避免投資者因情緒波動做出不理性的投資決策,所以這種用數(shù)學模型替代人為的主觀判斷的機器人常被用于各種投資市場,基于不同交易策略的機器人的盈利模式和能力也不同。
那么為什么自動交易機器人會被指控操控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價格呢?
利用機器人進行量化交易在投資行業(yè)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兒,這些機器人不是非法的,也不總是在操縱價格,股票和債券等傳統(tǒng)市場很多投資者都在用。但《華爾街日報》指出,與其他市場的關鍵區(qū)別在于,數(shù)字貨幣市場缺乏監(jiān)管,濫用機器人既損害了市場聲譽,也傷害了個人投資者。
華爾街日報在文中舉例,某數(shù)字貨幣對沖基金專門從事套利交易,但在今年上半年被“騷擾型交易機器人”鎖定后,導致它們在以太坊的交易中受到了損失。
華爾街日報進一步解釋了這種機器人使用的策略:“它們的策略類似于「欺騙」,做法很簡單,輸入假的訂單,然后立即取消它們。”
打個比方,假如現(xiàn)在比特幣的價格是6500美元,使壞機器人在6499.1的地方掛了100個比特幣,然后快速取消,又在6499.2的地方掛了200個比特幣,再取消,緊接著又在6499.3繼續(xù)掛…不斷重復這個動作,讓人以為有大戶一直想買但又買不進去,所以才一點點加價。
這種策略主要是誘騙其他投資者接受到假交易的信號,讓他們以為市場上有很多人想買進,從而影響投資者的決策。但實際上,大多沒有使用量化交易機器人的散戶是感覺不到的,受影響的是那些同樣用機器人的交易者。
這種企圖影響他人對價格的判斷的做法在2010年被美國股票和期貨市場被禁止,紐約證券交易所會定期監(jiān)控非法交易行為和濫用交易的操作,并且懲罰這些違規(guī)者。
但在如今的數(shù)字貨幣市場,濫用機器人的行為十分猖狂,一直以來都有人指控這種操縱行為。
自從幣圈進入熊市,大多散戶都處于虧錢狀態(tài),很多專于做量化交易的團隊就靠鼓吹自家的量化工具以吸引想靠交易賺錢的投資者,有些團隊甚至會為用戶承諾收益,但像前面提到的,量化交易最終靠得還是人為制定的交易策略,不同時期的策略不同,加上幣圈特有的快節(jié)奏,很多量化策略根本沒有用武之地,本想躺贏卻虧完本金的例子比比皆是。
除了有為普通投資者服務的自動交易機器人,還有專門為項目方和交易所服務的,利用高頻自動交易拉高幣價割韭菜、通過刷量使交易所的交易量虛高的做法更是常見。
CoinMarketCap深知有些交易所刷量造假,特地在“按交易量排名的全球交易所榜單”下新增了一項“調(diào)整后的交易量排名”,一些靠刷量起家的交易所瞬間跌落神壇。
不得不承認,在有效監(jiān)管到來之前,幣圈中靠濫用機器人操縱幣價的現(xiàn)象會一直持續(xù)下去,且未來“操縱幣價”和“做量化交易”之間的界限也會越來越模糊。
在華爾街日報的采訪中,創(chuàng)造了交易機器人“鯨魚工具”的Eilertsen表示,現(xiàn)在加密數(shù)字貨幣交易機器人是徒勞的,還不如為小交易者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用的工具來得有效,“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操縱市場,那么就不存在所謂的操縱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