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正進入大數據時代,各國都在關注這一變化。中國也不例外。中國政府要抓好城市大數據、行業和企業大數據、科技大數據這三類重要大數據的應用,為民眾、企業、政府做好服務。
與網上呈現的大數據信息相比,城市大數據則更重要、更富有應用價值,它涵蓋了城市建設、環境、企業產業、教育、醫療衛生、食品、文化等多方面。
那么,誰有能力聚集和連接這些數據呢?是公司、公共機構,還是政府?這要依靠權威機構、技術和市場的合作。
其中,政府應在城市大數據的管理與開放中起主導作用。這主要表現在:促進知識服務業發展,創造新的市場與技術;確保個人信息不受侵犯、公共信息安全與共享;提高城市管理能力與決策水平,更好為市民提供服務。
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環境和政府結構有利于發展城市大數據。如果做得好,中國可以用城市大數據來深化智能城市的發展。
把行業和企業大數據應用好,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極為有利。他舉例說,我國物流業整體能力不強,尤其是占國內運輸75%以上運量的公路物流,相比發達國家落后近20年。在歐美,物流成本占物價的10%~15%,中國為20%~40%;歐美的物流費用占GDP的10%,中國為18%。
有貨的找不到合適的司機,有車的找不到合適的貨源。這就是大數據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
傳化公路港平臺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線上線下聯動,以卡車司機為主要服務群體,以全網運力交易市場為核心模式,全力打造了全網絡化服務產品,組成一個公路物流的信息化智能指揮體系,實現全網范圍內的運力調度采購、實時監控。
該平臺利用大數據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使配貨時間從72小時降低到6~9小時,平均降低工業企業運輸成本40%。同時,通過集約化管理,有效改善了公路物流“小、散、亂、差”的面貌。
工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不是空喊口號。中國的經濟管理部門應該去研究行業生態環境、城市生產生態環境,運用大數據具體分析什么是薄弱環節,進而將新型城鎮化、深度信息化和工業化升級版深度融合。
關于科技大數據的應用,中國工程院從2012年開始建設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以連接多個數字圖書館、專業數據庫和相關網站,使數據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重新組織并獲得新的認識。
大數據在研究宏觀、中觀、微觀經濟和社會問題上都很重要。我國可以利用體制的優越性,政、產、學結合,果斷地占領大數據戰略的制高點,使其運行迅速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