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航班從吉隆坡飛往北京,然后在印度洋某處失蹤。除了在法國留尼汪島和莫桑比克發現的被沖走的殘骸之外,沒有發現飛機或機上239人的任何蹤跡。
聯合國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發布了新的規定,以幫助防止未來類似飛機失蹤事件發生。
新規將要求飛機必須每 6 海里報告一次區位信息,相當于 1.3 分鐘/次。目前航空公司向地面輸送監控數據的頻率是 30 分鐘/次。如果飛機再次失蹤,需要搜尋大片區域的情況將成為過去,這將通過“自主遇險跟蹤裝置”來實現,這將導致物聯網傳感器和數據分析的大量使用。
飛行數據記錄器的預期也有變化,以確保在發生事故時完全可以恢復。駕駛艙錄音保留時間也從2小時延長到25小時。航空公司將在2021年前遵守所有新規定。
這些新規定更接近國際民航組織提出的全球航空器遇險及安全系統(GADSS)建議。
民航組織理事會主席奧列維瓦·貝納德·阿利烏博士說:“這些進展與2014年5月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失蹤后成立的多學科特設工作組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調查結果和建議一致。他們支持國際民航組織當時提出的全球航空器遇險及安全系統(GADSS)運作理念,現在將極大地促進航空業確保類似失蹤事件不再發生。”
航空公司和飛機制造商可以考慮所有可用的新興技術,這些技術能夠滿足一分鐘位置跟蹤和數據恢復系統要求,這還需要飛行記錄器在飛機墜毀或墜毀之前自動跟飛機脫離。
“綜合起來,這些新規定將確保一旦發生事故,現場位置將鎖定在6海里范圍內,調查人員能夠快速、有效地獲取飛機的飛行記錄器數據。”
追蹤挑戰 - 物聯網有幫助嗎?
我近期采訪了Luciad公司首席執行官梅爾維茨,Luciad是一家專注于航空和實時地理位置可視化的軟件公司。他告訴我們,“識別和跟蹤移動的東西總是充滿挑戰,在航空領域,雷達自噴氣機問世以來一直都是首選工具“。
但是雷達探測能力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距離、天氣以及飛機的具體情況,最重要的制約因素是探測距離有限,在世界范圍內,一千英里并不算多,但地面雷達無法探測到這個距離。識別不愿被識別的物體也很困難。例如,有人關閉了飛機雷達系統、應答器系統和通信系統。”
梅爾維茨繼續說:“在跨海飛行方面,部分航程沒有雷達覆蓋,因此衛星等其他技術可能會發揮作用。但是當人們開始混合不同技術來跟蹤移動物體時,由于精度水平不同,可視化變得非常有挑戰性,例如,將已知的具有10m精度的位置與以1km精度已知的另一位置相結合,將會出現不同的刷新率。
luciad提供的技術可以幫助識別、跟蹤和可視化這些多傳感器環境中的物體(雷達 衛星 無線電其他)。這項技術最初是為空戰設計,在戰場上,持續、實時識別敵我至關重要。
許多航空公司正在通過物聯網(IoT)追蹤員工和貨物,易捷航空(EasyJet)甚至為機組人員提供可跟蹤的制服。
事實上,大多數航空公司和機場正在為物聯網做準備。
有一半的航空公司希望在未來三年內實施物聯網計劃。與此同時,機場正在建造基礎設施以支持物聯網。
總體而言,這將改善運營,并改善乘客的空中旅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