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已經被企業和終端用戶大量采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云的整體體驗接近本地計算資源,同時云還承諾即時可用、按需付費。但是,隨著應用程序分布在多個地區和多個云提供商之間,這種“本地計算”結構開始逐漸崩潰。這迫使開發人員重新考慮云中所有存在點的高可用性和安全策略。此外,隨著應用的消耗并產生了大量的數據,開發人員不得不研究新方法來處理這些巨大的、潛在的分布式數據流。
應用程序利用動態內容的增長來提供卓越的終端用戶體驗,從而導致了分發瓶頸。傳統的內容傳遞網絡無法為動態內容帶來有意義的增值,尤其是這些內容在被提供給終端用戶之前需要實時處理。由于開發人員在端點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計算權限(例如,在瀏覽器上下文中或在移動應用程序內),因此創建框架是為了將更多的邏輯推送到端點上。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技術是可行的,但在涉及VR/AR用例時就會出現故障。在這種情況下,正確渲染體驗所需的計算量遠遠高于電池供電設備所需的計算量。
邊緣計算的興起
邊緣計算,或簡稱為“邊緣”,可以通過將計算和數據移近用戶,并個性化每個用戶的需要來提供顯著提高的吞吐量、更好的性能和實時體驗。下面是一些例子:
確保所有的應用流量必須首先遍歷邊緣平臺,只有絕對必須發送到云或數據中心的流量才會被轉發。因此,開發人員可以顯著減少應用程序的攻擊面,這將減少入侵者對核心應用棧進行攻擊的機會。
通過允許為邊緣的每個終端用戶生成動態內容,開發人員可以顯著提高應用程序性能并提供更好的終端用戶體驗。
驗證終端用戶身份并在邊緣實施API路由策略,使用最佳路徑將合法的終端用戶流量路由到正確的云環境,從而使邊緣成為支持多區域、多云應用的理想平臺。
開發人員可以通過在區域邊緣攝取數據,輕松制定符合當地合規性和隱私法規的數據處理模型,例如NIST CSF,SOC2和GDPR。
最后,通過將基礎設施局部的“感知”與應用程序邏輯分離開來,開發人員可以實現云所承諾的愿景:真正的彈性和按需計算,同時為終端用戶提供現代的、實時的、高性能和智能化的個性化體驗。
邊緣計算不只是適用于物聯網
許多行業分析師和技術專家一直將物聯網作為邊緣計算的主要驅動力。這是很有意義的,因為數十億的東西需要與附近的邊緣計算資源進行交互。當你考慮到一個“東西”不僅僅是一個傳感器,而是一輛汽車、一架無人機,甚至是一部手機時,你就會明白為什么我們要想辦法超越物聯網的邊緣。
隨著數據雪崩,預測到2025年,全球數據將增長10倍,達到163Z bytes。將計算和數據移動到更接近用戶的位置是有必要的。反過來,這將導致出現許多不同的邊緣計算“平臺”:無線邊緣、移動邊緣、建筑邊緣,物聯網優勢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