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森哲近期發布報告《物聯網+:制造業向智能服務轉型的新引擎》。報告認為,硬件產品和實體資產不再是企業競爭力的必然保證,制造業亟需轉型,而“物聯網+”能夠助力制造業向智能服務轉型,獲取增長新動能。但是企業和外部伙伴合作存在障礙等問題正成為企業開展智能服務的不利因素。
報告顯示,從2004年至今,重資產行業的盈利空間正持續受到擠壓,重資產模式使得企業“船大難掉頭”,不能快速應對市場變化,同時,硬件產品的價值不斷向服務和軟件遷移。
“近年來不斷涌現的眾多輕資產、數字化原生公司實現了高速發展,很多在短短幾年內市值超過10億美金,而過去財富500強企業平均需要20年才能做到這一點。”埃森哲大中華區數字服務總裁俞毅說。
為了應對傳統制造業面臨的挑戰,世界上許多制造業強國都提出了制造業振興計劃,如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和“國家先進制造戰略規劃”和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都把向服務轉型作為制造業升級轉型的方向。
報告認為,雖然不少制造企業開始著手為客戶提供服務,但是大多數還是基于產品的傳統服務,給客戶帶來的價值有限,也常常跟不上客戶需求的變化。而物聯網的發展則為企業向服務轉型開辟了新的空間,物聯網通過各種傳感器抓取物理世界的數據,再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和應用,幫助企業優化生產流程,提供運營效率,借助物聯網,企業得以持續感知客戶的需求,創造新的服務模式,推動業務增長,這是物聯網對企業最大的價值所在。
盡管如此,埃森哲的調研發現,企業在開展智能服務的過程中受到了需求、投資、外部合作和內部組織等方面的影響。
報告顯示,當前,很多需求方對物聯網能解決什么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還不明確,物聯網豐富的應用場景也常常讓企業迷失其中,許多供應方設計的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滿足的往往是“偽需求”,效果大打折扣。從產品走向服務模式,需要較高的初始投資,智能服務需求的不確定性使供需雙方都難以預估投資帶來的收益,降低了投資吸引力。同時,智能服務的開發和營銷需要圍繞服務場景,和相關的外部伙伴有著緊密的合作,而企業和外部伙伴合作往往在數據分享、知識產權保護、投資與收益共享等方面存在問題。此外,面臨數字化突然席卷而來,很多企業缺少足夠的應對基礎,也限制了其在物聯網方面的應用能力。
報告認為,要克服以上困難,企業首先需要和不同產業以及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結合,才能開發出創新服務。此外,由于智能服務場景眾多,以及智能服務實時化、動態化的特點,依靠企業自身資源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因此,企業需要和“物聯網+”相關外部伙伴開展密切合作,形成一個價值創造網絡。
“基于物聯網的服務,需要著眼于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與他們共同合作,一起為客戶提供服務,這需要企業從過去的產品思維轉為生態系統思維。”俞毅說。
在此過程中,企業需要在生態系統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并借力“朋友圈”,提前卡位布局,這將有助于企業在物聯網發展中制定前瞻性戰略,靈活調整戰略定位并提前進行能力準備,以保持企業的長期競爭力。
報告還指出,與生態系統伙伴的合作也對企業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多樣化的人才需求,積極發展數據分析能力以及開放協作的公司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