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物聯網的修正之路
責任編輯:editor005 作者:李學文 | 2017-10-18 13:45:42 本文摘自:chinatimes
首先是產品差異性少,無法凸顯匯流創新價值。穿戴物聯網產品出現較早,現下各3C賣場選擇頗多,拿智能手表或手環來說,無論其設計、顏色、外觀的形式或有些不同,但大部分的功能都是跟測量心跳、計步、熱能消耗、血壓、睡眠質量有關,產品思考幾乎不脫彼此模仿抄襲的路線,大同小異。這是很標準的硬件販賣市場,而單一的硬件販賣很容易走向價格之戰─削價競爭而非提升價值,又重回傳統制造業的老路數,完全無法凸顯數字匯流以軟代硬、以內容應用服務主導的新經濟價值。
其次是,重新回到營銷學的老路數,過于產品導向。營銷學大師科特勒(Philip Kotler)介紹的5種營銷學早已成業界的教科書─生產導向、產品導向、銷售導向、營銷導向及社會營銷導向,而其中的生產導向則是一種最古老的手法,其假定只要某產品可買得到,且不虞缺貨,那么消費者就會照單全收,因此,管理者應該致力于產量的提高與配銷之流通。不巧的是,現在的穿戴式物聯網好像又回到了產品導向的老路數,先生產產品,再去推銷使用情境,而非為一個有意義的情境(精確的,非泛情境)設計產品。
什么是精確的情境呢?我認為是在被定義的情境中,使用者的問題可以被及時提出,同時得到解決。舉例,當主人突發心臟或血壓問題,可以經由載具實時通報救護車、先行調出病歷、送往相關醫療單位,同時通知家人,不僅抓住問題,還能解決問題。重點是情境及解決方案,不是一定要哪一類產品或哪一種產品形式。人家做眼鏡,你也做眼鏡,人家做手表,你也做手表。
最后是,錯將數字分流當成匯流。
在業界多年,常聽到不少科技業務提起某某產品很可能取代手機的話術。今日,AI、機器人是熱門話題,于是你想,吃飯行為是所有人的必需(基本需求),拿筷子吃飯的人種占世界很大份額(大市場)。如果研發一個筷子機器人,透過大數據分析,知道你三餐的份量,喜愛的菜肴與比例,時間一到,不用你動手,甚至不用語音控制,只要張開嘴,筷子機器人就會把你喂飽、喂好。此外,這種需求又是家家戶戶都有,而且還可以依需求及功能的進化,推出一代、二代、三代,因此,開發這樣的機器人一定會大發利市,因為它是繼手機之后另一個人人必需的產品。
這樣的論述,似乎與手機市場的推衍類似,一樣可行。當然,我只是反諷。
我認為,無論是手表、眼鏡、手環等,不可能再有哪種東西是可取代手機的,如果一直懷著“某種東西可能會取代手機”的信念去生產及銷售產品,終究都可能失敗。一言以蔽之,匯流產品的至高點是智能手機,之后是分流應用的開端,唯有認清此設定,再輔以硬件加軟件加服務三位一體的商品概念,才有可能找到成功的方程式。
分流,異于傳統不同媒體附載于不同終端的分流,是經過數字匯流洗禮之后的分流,新分流。匯流終端的特色,是找出各分流應用的最大公約數,提出一個不是最好,但最能為大眾接受、攜帶方便的產品,如智能手機、平板計算機,在公交車上、教室、工廠、客廳、餐廳,它使用的場域雖然幾乎無所不在,但它卻也是一種籠統地定義使用情境所產生的商品。大家不妨想一想,有多少時刻,你正處在某個情境,需要透過聯網環境,得到來自于載具與云端的協助,但手上的平板及智能手機使用起來卻極其不便,你之所以還在使用,是因為市場上沒有替代方案。但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智能手機、平板計算機均成長趨疲的情況下,唯有將匯流的概念再次變成分流,將裝置化整為零,以一變十,才有可能產生數字經濟的新動能。
在需要高度資金、技術、人才整合的匯流時期,以中小企業、單打獨斗的特質為特色的我們,曾飽受無法整合之苦。如今,天賜良機,彈性與靈活創意的分流再至,我們切莫再自陷于匯流的、籠統的消費者使用情境。若能修正,仍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