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自詡為專注于物聯網的媒體,因此經常遇到這個問題:物聯網目前收益較好的領域有哪些?尤其是2016年低到2017年初。其實這也是筆者在采訪中經常問的一個問題。所以今天就算做一個“統一回復”。
雖然筆者認為的物聯網是服務,是在硬件智能化和操作系統標準化之后,類似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應用,但是業界普遍認為物聯網包含了技術、硬件和應用,那么我們就只好在大物聯網的概念下來談這個問題了。
從大物聯網的層面來看,技術支撐層的企業,如傳感器、通信,以及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企業具有相對較好的盈利能力,當然要產品技術過硬。
在智能硬件這個層面,經過兩三年的折騰,目前看來依然是傳統廠商升級有較大前景。大部分智能硬件創業企業都處于不尷不尬的狀況,死掉的不在少數。當然,大部分廠商做智能硬件,是為了運營應用服務,到底有多少廠商開發的應用服務被用戶啟用,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因而,所謂盈利,就更難了。
在應用服務這個層面,我們習慣性再把用戶群體分為3個層面,分別是To C、To B和 To G,即面向消費者,面向企業和面向政府。
在這三個層面中,完全To C的企業,大部分都是要綁定一個智能硬件,基本都要靠投資活著,當然也要拿得到投資。
To B的企業,要看服務內容是什么,比如幫助企業產品升級的,幫助企業提升業務的,還是幫助企業降低成本的。這類企業中,一般做定制化方案的,有盈利能力,但是發展前景,基本一眼看到頭了;做平臺的,有收益,但是基本都入不敷出,但是未知空間看起來比較大,所以能拿到投資就有機會。
To G的企業,是目前在應用服務層面,唯一賺錢的物聯網企業。但是大部分這一類的企業所提供的并不是真正的物聯網,而是系統集成的升級版。但是不管怎么說,他們起碼是有收益增長的。
那么為什么做物聯網應用服務的企業只有To G的企業賺錢?總結幾點原因如下:
一、中國的基礎服務設施,如交通、環保、市政、醫療、教育等領域還有較大提升空間,而這種屬于國政民生的領域,是國家政府需要提供的基本保障,所以持續投入是必然的。
二、制造業蕭條,從而使企業的投入更加謹慎。
三、物聯網的商業模式未定,物聯網服務提供方,和需求方依然處于觀望狀態。
四、物聯網帶來了新的產品形態,需要一定時間的市場培育。
目測,這種狀態可能仍要持續2-3年的時間,但是總體來看,物聯網的形態已經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