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速度、結構與動能都面臨調整,經濟增速的“L”型曲線能否平穩保持,提質增效、破舊立新的經濟結構調整能否穩步推進,驅動經濟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能否順利進行,都是關系到國民經濟中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在宏觀經濟總體平穩的大環境下實現“有進有退”的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找到關鍵突破口。
以“快活高優”(產業規模增長快、創新活躍、產業水平邁向中高端、整體績效優)為重要特點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重要力量。其中,信息通信業涵蓋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產業,且在經濟發展中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效應,大力發展信息通信業,既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形成發展新動能,也有助于提升其他行業的發展質量和效率。與此同時,信息通信業自身同樣面臨培養壯大新動能的課題。在“人人互聯”逐步實現的當下,“萬物互聯”發展條件基本具備,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車聯網、智慧醫療、智慧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的物聯網應用迎來發展機遇期,物聯網時代正在到來。
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物聯網市場“盤子”有多大?從全球范圍看,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設備將達260億部,市場規模將達1.9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1萬億元);而據麥肯錫公司預測,到2025年,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11.1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6.6萬億元)。從國內來看,工信部發布的《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物聯網分冊(2016-2020年)》(以下簡稱《物聯網規劃》)顯示,我國2015年物聯網產業規模達到7500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復合增長率為25%;公眾網絡機器到機器(M2M)連接數突破1億,占全球總量31%,成為全球最大市場。“十三五”期間,物聯網進入規模發展階段,到2020年,包含感知制造、網絡傳輸、智能信息服務在內的總體產業規模將突破1.5萬億元,公眾網絡M2M連接數突破17億。1.5萬億元規模的經濟體,在2015年全球GDP排行榜上位居第41名,排在芬蘭之前;蘋果公司若參加排名,剛好排在芬蘭之后。1.5萬億元產值的城市,在2016年國內主要城市GDP排名中能進入“八強”,僅次于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重慶和蘇州。
物聯網產業融合多項高新技術,在工業、農業、能源、物流等行業的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中作用明顯,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融合推動家居、健康、養老、娛樂等民生應用創新空前活躍,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設施管理、管網監測等智慧城市領域的應用顯著提升了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導下,“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產業比重迅速下降,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產業成為發展新功能。
建設物聯網泛在基礎設施、應用服務平臺和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將為物聯網產業長期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目前,我國物聯網產業已擁有一定規模,設備制造、網絡和應用服務具備較高水平;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取得突破,物聯網與行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已形成芯片、元器件、設備、軟件、系統集成、運營、應用服務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物聯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將對感知設施規劃布局、通信網絡升級提出更高要求,帶動大量相關投資,同時為5G技術研發和商用、物聯網垂直領域應用拓展市場空間。
推動技術升級新抓手
2008年金融危機余波未消,不少發達國家元氣大傷,部分國家甚至滑向“破產”邊緣。痛定思痛,產業空心化、“脫實向虛”等問題引起多國重視,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將“再工業化”確定為政府工作重點,明確提出發展“工業互聯網”和“工業4.0”。我國提出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后發優勢并未完全體現,經濟發展質量有待提升,工業領域肩負由大到強的歷史性任務。物聯網將在這一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信息物理系統(CPS)為代表的物聯網智能信息技術將在制造業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等轉型升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技術創新是物聯網產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融合發展、協同發展則是物聯網產業繁榮的關鍵。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窄帶物聯網(NB-IoT)等新技術為萬物互聯提供了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撐能力。萬物互聯的泛在接入、高效傳輸、海量異構信息處理和設備智能控制,以及由此引發的安全問題等,則對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物聯網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將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研究物聯網感知數據與知識表達、智能決策、跨平臺和能力開放處理、開放式公共數據服務等智能信息處理技術,支持物聯網操作系統、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的研發和產業化,進一步完善基礎功能組件、應用開發環境和外圍模塊;發展支持多應用、安全可控的標識管理體系;加強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集成創新,重點研發滿足物聯網服務需求的智能信息服務系統及其關鍵技術;強化各類知識產權的積累和布局。
物聯網產業不可能獨立發展,跨界融合、集成創新趨勢已經顯現,由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等產業構成的“大智云移物”市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經形成“技術共同體”“市場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呈現出共生共榮的發展態勢。伴隨著物聯網應用向縱深發展,車聯網、健康、家居、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等消費市場將變得更加活躍,驅動物聯網和其他前沿技術不斷融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技術也將不斷取得新突破。
拓展智能應用新空間
進入“萬物互聯”時代,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家電、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等數以萬億計的新設備將接入網絡,形成海量數據,應用呈現爆發性增長,促進生產生活和社會管理方式進一步向智能化、精細化、網絡化方向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智能、高效。《物聯網規劃》指出,下一步,將結合工業、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典型應用場景,突破物聯網數據分析挖掘可視化關鍵技術,形成專業化的應用軟件產品和服務。
“人物互聯”將帶來個人物聯網消費市場的繁榮。近兩年,可記錄并分析運動數據、健康數據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成為個人電子消費品市場的“新貴”,有效促進了信息消費。物聯網技術創新、業務創新和模式創新,逐步培育出新模式、新業態。比如,車聯網領域的自動駕駛、安全節能、地理位置服務等應用,智能家居領域的家庭安防、家電智能控制、家居環境管理等應用,以及基于物聯網的社區健康服務應用,基于智能可穿戴設備的遠程健康管理、老人看護健康服務,等等。這些應用滿足了老百姓對家居安全性、舒適性、功能多樣性等需求,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國內物聯網應用規模與水平不斷提升,在智能交通、車聯網、物流追溯、安全生產、醫療健康、能源管理等領域已形成一批成熟的運營服務平臺和商業模式。比如,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實現全國聯網,部分物聯網應用達到了千萬級用戶規模。但目前的物聯網還處于起步階段,“閉環”類應用占絕大多數,未來的物聯網將向“開環”方向發展,不僅實現“萬物互聯”,還將讓“萬物對話”成為可能。比如,冷凍餐食與冰箱之間可以對話;微波爐和自動化的購物清單可以溝通;衣服可給予洗衣機、烘干機指示;藥柜能閱讀藥物說明書,自動配藥給老年病人并把用藥劑量和時間報告給醫生;智能工廠的機器人根據工業大數據分析自動調整生產模型,并通過5G網絡向原料庫房派發新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