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物聯網(IOT)市場上標準眾多,雖然已有部分標準開始整合,不過,分析師指出,各標準之間仍存在彼此角力,造成消費者選項多元而無所適從,展望未來,短期內物聯網標準邁向完全整合還須一段時間。
據PCWorld報導,2年前,部分分析師曾認為,從2017年開始,多種物聯網標準將合并成為少數幾個,目前來看,確實已出現些許改變。例如2016年物聯網兩大競爭標準取得共識,包括與采用高通(Qualcomm) AllJoyn協議的AllSeen Alliance合并的開放互連基金會(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OCF)以及英特爾(Intel)支持的Open Interconnect Consortium(OIC)聯盟。
除此之外,根據p2413工作小組會長Oleg Logvinov指出,提供統一方式定義物聯網架構的IEEE p2413標準,預計可望在2017年完成。該標準將擴展至所有產業與消費者裝置,雖不會取代現有數據格式,但可有效降低外界推動分享數據的負擔。
另外,部分組織也開始推出共同層技術作為交互運作(Interoperability),例如ZigBee Alliance推出稱為物聯網共通語言的Dotdot。Dotdot為開放應用層,與OCF一樣處理同樣事情,但基于許多采用ZigBee無線網絡裝置的上層協議并可與Thread網絡互通。
推動Z-Wave網絡的Sigma Designs也推出Z-Wave交互運作層,協助開發人員可利用諸如HomeKit等云端平臺來整合上述網絡與應用程序(App)及服務。
不過,分析師指出,由于有太多選擇,對開發人員與消費者來說要讓物聯網簡單化仍不易達成,至少要1年或2~3年時間才能達成。
Machina Research分析師Andy Castonguay就表示,目前標準整合程度尚未達到可節省解決方案供貨商與App開發人員負擔的地步。Current Analysis分析師Avi Greengart也認為,因此也讓消費者選擇分割化,成為壓抑智能家居成長原因之一,而且每個主要運算及芯片供貨商都在該市場競爭,市場可說相當混亂。
Moor Insights and Strategy分析師Mike Krell也指出,無法統一標準的原因,在于大企業體制大導致決策速度慢,其中也包括衍生知識產權爭議因素。
甚至即使微軟(Microsoft)、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思科(Cisco)、奇異數字(GE Digital)與海爾雖然都屬于OCF陣營,但并非所有公司產品都采用該組織標準。
對此,Greengart也指出,在物聯網市場出現競合(co-opetition)而不是競爭的機率不高,加上各廠尚不明了堆棧的哪一層最有價值,目前各廠只能為維護自己的權益奮戰。他指出,能推動智能家居的主角有可能是類似蘋果(Apple)等廠商所推出的HomeKit系統,該公司也具有實力。
不過,日前在CES展上有廠商推出采用HomeKit的產品,其效果并未如期待之高,反觀亞馬遜(Amazon)的AI平臺Alexa至少具備單一用戶接口,但Greengart仍認為,后者仍非像HomeKit一樣的完整物聯網平臺。
Machina的Castonguay也指出,推動物聯網上安全仍是消費者最大疑慮之一,而且該議題必須全面顧及。另外,消費者選擇購買物聯網產品也會是問題之一,Krell就認為,包括電信商與有線電視公司都可能是通路之一。
不過,在物聯網發展仍有好消息傳出。2016年,3GPP決定2種低功率LTE版本規格,Castonguay指出,Category M1與Category NB1技術將讓電信商可推出特制物聯網服務。因為該技術雖然較行動數據服務慢但低耗能,可與類似傳感器等小型、電池驅動連網裝置兼容,而且已是現有LTE標準一部分,讓這些系統更容易升級至現有網絡。
Castonguay也指出,LoRa標準同樣已取得發展動能,例如Comcast在2016年10月宣布,考慮在美國推出全國性LoRa網絡來服務企業,其他外國市場電信商也已使用該技術。至于擁有自家低功率網絡的美國公司Ingenu也已在世界各地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