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物聯網市場動態 → 正文

無線通信與環境獵能將實現萬物聯網

責任編輯:editor005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11-23 16:29:27 本文摘自:OFweek物聯網

無線通信與環境獵能兩大技術的結合,將實現一個無處不在并永久供電的物聯網。

  下一個產業浪潮

物聯網是指把所有“有形物體”與“互聯網系統”結合的智能化管理系統。以現代社會“人聯網”的發展歷程做比喻,在還沒發明電話的時代,人們想聯系遠方的親友,只能長途跋涉親身拜訪或透過書信。而當今,透過電話系統與移動設備,人與人之間隨時可用移動電話聯系,實時、直接、不受距離限制,形成了人聯網。

因此,對照于現在人類尚無法跟遠程的有形物體直接聯系的限制,物聯網簡單地說,就是幫各式各樣有形物體安裝移動設備,給它一個身分號碼供識別用,令它具備無線上網的功能。不管這些物體到哪里去,經歷什么樣的環境變化,我們都能夠“打電話”給它,也能接收它的來電,于是不但能得知它的近況,還能指示它做什么,達到實時、直接、不受距離限制的智慧化管理。

物聯網可實現人與物品之間的信息溝通,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網絡、移動通訊之后下一個影響世界發展的產業浪潮。物聯網將以新一代信息科技整合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把無線射頻識別標簽及傳感器裝備到鐵路橋梁、油氣管道等公共設備,或個人隨身物品與穿戴用物品中,然后與現有的網絡整合,由超級強大的中心計算機群對網絡內的人員、機器和設備實施實時的管理和控制。

國際電信聯盟曾描繪物聯網時代的愿景:手機會提供主人實時的健康監控與咨詢,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出門忘了帶什么東西,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警示,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等。毫無疑問的,如果物聯網時代來臨,日常生活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物聯網可實現人與物品之間的信息溝通,是繼計算機、網絡、移動通訊之后下一個影響世界發展的產業浪潮。

建立物聯網是一個把現實世界數字化的龐大工程,根據預測,2020 年以前大約有 300 億個物品會進入無線傳訊的物聯網中。這 300 億個物品可能應用在大型公共設備上,也可能應用于各種穿戴式、移動式或植入式的個人設備中。

把 300 億個物品建構到物聯網所牽涉的挑戰很廣,包含物聯網設備的尺寸限制、如何連接網絡、如何確保數據傳輸的安全性與隱密性、電源供應等。其中,電能來源是最嚴峻的考驗,因為當電池壽命耗盡時,無論是更換 300 億個電池或替 300 億個電池充電,都會耗費高昂的人力、財力與時間成本。

此外,在尺寸與能源限制下,如何達到高效率無線傳輸、如何保證數據傳輸的靈敏可靠、如何延長電池每次充電循環使用時間,都考驗著無線通信技術與系統設計。

因此,以下從能源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在物聯網設備中,以“獵能技術”搭配“低功耗設備”解決物聯網電力的需求。

微型獵能技術

環境獵能技術是一種從周圍環境收集能量、儲存能量,并轉換成電能的技術。相較于電池供電,利用環境自主發電的獵能技術具有顯著的優勢—能源幾乎取之不盡,并盡可能地減低對環境的影響。由于物聯網物品的壽命可能長達好幾年,若要避免電源更換或充電過程中所需要的成本,使用超低功率的設備自是一大關鍵。若物聯網設備本身能源源不絕地產生電力,就可能使物聯網設備永續不斷地運作。

獵能技術并不是新創的,幾世紀以來人類已經有風車、水車、太陽能等形式的應用。近年來,迷你型的獵能器已經內建到計算器、手電筒、玩具、電子鑰匙等之中,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未來更進一步的發展,就是把體積更微小、效能更高的微型獵能器建構到穿戴設備和物聯網設備中。

相較于電池供電,利用環境自主發電的獵能技術具有顯著的優勢—能源幾乎取之不盡,并盡可能地減低對環境的影響。

使用微型獵能器維持物聯網設備永久持續的操作是物聯網時代的目標。

目前的微型獵能器,根據能量的來源可分為光能、熱能、振動能、電磁波能四大類。

在光能方面,大型太陽能板是取得光能最常見的技術。在強烈的日照下,每 1平方公分的太陽能板大約可以產生 10 毫瓦(10?3 W)的平均功率,在 4 種獵能方式中產生的能量最大。缺點是產生的電能完全仰賴日照的強度,需要配合電源管理系統,在能量充沛時儲存于蓄電池中,以供陰雨天或夜晚使用。

在溫差方面,熱電式獵能器是利用兩個不同的金屬或半導體之間的溫度差,形成熱電效應而產生電壓。盡管只要有足夠大的熱電板和環境溫度差異,就可以產生穩定的能量,不過電壓較小,需要使用變壓器提高輸出電壓,才能供物聯網設備使用。

至于振動形式的動能,例如橋梁、汽車和工廠產生的機械結構振動,可以透過彈簧或壓電材料轉變成電能。這種轉換產生的電壓可高達 1,000 伏特以上,也能產生毫瓦范圍內的電力。

現今都市中有許多頻段的電磁波訊號,例如廣播、移動電話、WiFi 等,除了在通訊或與外界進行數據交換而需使用電磁波外,其他時間多數的電磁波并未產生效用。收集四周環境中的電磁波轉為電源,會是無線充電的另一個新里程碑。目前技術仍受到充電距離短,以及產生的能量小于應用所需的數量級的限制。

 

▲獵能技術評估

 

 

▲能源自主無線感測網絡應用情境圖

 

由于光能、熱能和動能的獵能器具有不同的特點,產生的電壓并不穩定,產生的電能可能是間歇性的,有時甚至無法提供任何電力。因此,一個完整的能量采集系統必須包括獵能器、儲能器和電源管理電路來保證穩定的電源輸出,以匹配負載的應用電路。

上述這些具有發展潛力的微型獵能器產生的功率數量級大約在毫瓦至微瓦(10?6W)等級,已經與一些遙控器、手表、收音機和藍牙耳機消耗的功率相當。而在這些低功耗的應用組件中,最有前景的便是無線傳感器。

無線感測網絡

物聯網要能夠普遍在商業、醫療、工業或生態環境中實現,無線傳感器網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新一代無線傳感器將由采集的能源來供電,因而不需使用電池。

無線傳感器通常由1個或多個傳感器、無線電收發器與微處理器所構成。傳感器負責偵測外在環境中的溫度、濕度、壓力等的變化;無線電收發器負責使感測數據與相鄰的無線傳感器分享,或上傳到數據處理中心;微處理器則根據通訊協議處理這些原始數據,控制無線電收發器傳送訊息。

無線電收發器

無線通信能力是物聯網設備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借助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偵測,網絡中的每一個單元或節點才可與鄰近的單元或基地臺溝通,或與外部網絡、云端數據中心連接而取得外界訊息。

在無線傳感器網絡系統中,無線接收器與發射器就占了總體功耗的 90%以上,相對于整個物聯網設備的功耗,無線通信的功耗占顯著的比率,成為技術上最大的瓶頸。因此,超低功耗的無線電收發器是實現無遠弗屆的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物聯網要能夠普遍應用,無線傳感器網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新一代無線傳感器將由采集的能源來供電,因而不需使用電池。

幾乎所有無線傳感器都以降低工作周期的方式來達到省電的目的。降低工作周期,可以想象成調整傳感器實際上工的時間,如果傳感器每操作 1 分鐘就休息 9 分鐘,我們稱這樣的工作周期是 10%,理想上,在同樣的電能供應下,待機的時間就可以增長 10 倍。降低傳感器工作周期的意義,是只在少數時間激發無線電收發器,僅在需要的時候發送必要數據,因為大部分傳感器需要傳遞的數據量并不高,因此無線傳感器多數時間(甚至可高于 99%以上)處在休眠狀態,大幅降低平均功耗。

 

▲降低工作周期的無線電收發器同步方式

 

對于發射器而言,降低工作周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節省電能的方法,但對于需要隨時保持待命狀態的接收器,卻不能用同樣的方法節能。因為一旦發射器發送訊息而接收器卻在休眠,就會造成數據傳輸的失敗。因此,低工作周期的無線通信需要克服發射器和接收器在同步工作上的挑戰,確保它們在同一個時間“醒來”執行功能。

同步的方法之一就是提供一個標準時間給它們對時。安置一個網絡共享的標準時鐘,讓每一個傳輸節點內建的定時器跟標準時鐘對時,然后由定時器定時把無線電收發器喚醒來操作。但缺點是,經常性的對時動作會消耗相當大的電力,而且在沒有任何通訊需求時把收發器喚醒,更會造成不必要的能源耗費。

另一個方法是需求導向的通訊協議,也就是收到通訊請求才啟動接受器的通訊協議。由發射器持續發出前導信號,指示數據傳輸的需求,而接收器只需要定期地啟動以監控信道來接收這通訊請求。這個方法的好處是不要求時間同步、不需要網絡連絡共享的標準時鐘,缺點是會造成網絡通訊的延遲,延遲的時間與接收器監測的時間成反比。換句話說,低延遲意味著接收器必須更頻繁地探測、接收時間加長、發射器應該重復多次請求,以保證發送與接收能夠接軌。因此這個方法是一個功耗與時間延遲的權衡選擇。

最近的技術發展是使用一個額外的輔助接收器,稱為喚醒接收器,可以克服上述方式中進退兩難的困境。喚醒接收器具有非常低的功耗,能夠持續監聽通訊網絡中的請求訊號。每當發射單元發送出一個通訊請求時,喚醒接收器檢測到這一個訊號就喚醒在休眠中的數據接收器,讓接收器開始執行接收數據的功能。這樣一個透過喚醒的通訊協議,不再需要在時間同步上消耗電力,還能顯著地減少延遲,打破了在功耗和時間延遲之間的權衡,真正實現了超低功耗無線通信。

 

▲利用喚醒接收器的無線電收發器同步方式

 

由于這個喚醒接收器需要的功能較數據接收器簡單,先進的喚醒接收器功耗甚至小于原本數據接收器的百分之一,在沒有通訊要求時,無線感測節點中大部分的電路會進入睡眠狀態,大幅降低平均功耗,僅留下喚醒接收器和環境獵能器持續獵取能源,實驗上已經可以達到無限長的待機時間。

超低功耗無線感測是一個技術上尚有重重困難、但應用潛力無限廣大的領域,因此激發了無數的科學家與工程師源源不絕的努力和創造力,在各種軟硬件的面向上突破現有技術的瓶頸,為逐步建構中的物聯網開啟了新的可能性與發展領域。未來的應用可包括短距離機器對機器、無線個人局域網絡和無線近身通訊中的醫療傳感器,以及針對新興感測和自動化市場的其他需求。這類無線電應用將不需使用數據密集的連續通訊方式,改采用低工作周期傳輸模式,同時采用更小儲能設備和獵能設備的可替代能源方案,以期達到能源自主、永續操作的目標。

關鍵字:無線射頻識別物聯網

本文摘自:OFweek物聯網

x 無線通信與環境獵能將實現萬物聯網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物聯網市場動態 → 正文

無線通信與環境獵能將實現萬物聯網

責任編輯:editor005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11-23 16:29:27 本文摘自:OFweek物聯網

無線通信與環境獵能兩大技術的結合,將實現一個無處不在并永久供電的物聯網。

  下一個產業浪潮

物聯網是指把所有“有形物體”與“互聯網系統”結合的智能化管理系統。以現代社會“人聯網”的發展歷程做比喻,在還沒發明電話的時代,人們想聯系遠方的親友,只能長途跋涉親身拜訪或透過書信。而當今,透過電話系統與移動設備,人與人之間隨時可用移動電話聯系,實時、直接、不受距離限制,形成了人聯網。

因此,對照于現在人類尚無法跟遠程的有形物體直接聯系的限制,物聯網簡單地說,就是幫各式各樣有形物體安裝移動設備,給它一個身分號碼供識別用,令它具備無線上網的功能。不管這些物體到哪里去,經歷什么樣的環境變化,我們都能夠“打電話”給它,也能接收它的來電,于是不但能得知它的近況,還能指示它做什么,達到實時、直接、不受距離限制的智慧化管理。

物聯網可實現人與物品之間的信息溝通,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網絡、移動通訊之后下一個影響世界發展的產業浪潮。物聯網將以新一代信息科技整合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把無線射頻識別標簽及傳感器裝備到鐵路橋梁、油氣管道等公共設備,或個人隨身物品與穿戴用物品中,然后與現有的網絡整合,由超級強大的中心計算機群對網絡內的人員、機器和設備實施實時的管理和控制。

國際電信聯盟曾描繪物聯網時代的愿景:手機會提供主人實時的健康監控與咨詢,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出門忘了帶什么東西,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警示,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等。毫無疑問的,如果物聯網時代來臨,日常生活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物聯網可實現人與物品之間的信息溝通,是繼計算機、網絡、移動通訊之后下一個影響世界發展的產業浪潮。

建立物聯網是一個把現實世界數字化的龐大工程,根據預測,2020 年以前大約有 300 億個物品會進入無線傳訊的物聯網中。這 300 億個物品可能應用在大型公共設備上,也可能應用于各種穿戴式、移動式或植入式的個人設備中。

把 300 億個物品建構到物聯網所牽涉的挑戰很廣,包含物聯網設備的尺寸限制、如何連接網絡、如何確保數據傳輸的安全性與隱密性、電源供應等。其中,電能來源是最嚴峻的考驗,因為當電池壽命耗盡時,無論是更換 300 億個電池或替 300 億個電池充電,都會耗費高昂的人力、財力與時間成本。

此外,在尺寸與能源限制下,如何達到高效率無線傳輸、如何保證數據傳輸的靈敏可靠、如何延長電池每次充電循環使用時間,都考驗著無線通信技術與系統設計。

因此,以下從能源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在物聯網設備中,以“獵能技術”搭配“低功耗設備”解決物聯網電力的需求。

微型獵能技術

環境獵能技術是一種從周圍環境收集能量、儲存能量,并轉換成電能的技術。相較于電池供電,利用環境自主發電的獵能技術具有顯著的優勢—能源幾乎取之不盡,并盡可能地減低對環境的影響。由于物聯網物品的壽命可能長達好幾年,若要避免電源更換或充電過程中所需要的成本,使用超低功率的設備自是一大關鍵。若物聯網設備本身能源源不絕地產生電力,就可能使物聯網設備永續不斷地運作。

獵能技術并不是新創的,幾世紀以來人類已經有風車、水車、太陽能等形式的應用。近年來,迷你型的獵能器已經內建到計算器、手電筒、玩具、電子鑰匙等之中,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未來更進一步的發展,就是把體積更微小、效能更高的微型獵能器建構到穿戴設備和物聯網設備中。

相較于電池供電,利用環境自主發電的獵能技術具有顯著的優勢—能源幾乎取之不盡,并盡可能地減低對環境的影響。

使用微型獵能器維持物聯網設備永久持續的操作是物聯網時代的目標。

目前的微型獵能器,根據能量的來源可分為光能、熱能、振動能、電磁波能四大類。

在光能方面,大型太陽能板是取得光能最常見的技術。在強烈的日照下,每 1平方公分的太陽能板大約可以產生 10 毫瓦(10?3 W)的平均功率,在 4 種獵能方式中產生的能量最大。缺點是產生的電能完全仰賴日照的強度,需要配合電源管理系統,在能量充沛時儲存于蓄電池中,以供陰雨天或夜晚使用。

在溫差方面,熱電式獵能器是利用兩個不同的金屬或半導體之間的溫度差,形成熱電效應而產生電壓。盡管只要有足夠大的熱電板和環境溫度差異,就可以產生穩定的能量,不過電壓較小,需要使用變壓器提高輸出電壓,才能供物聯網設備使用。

至于振動形式的動能,例如橋梁、汽車和工廠產生的機械結構振動,可以透過彈簧或壓電材料轉變成電能。這種轉換產生的電壓可高達 1,000 伏特以上,也能產生毫瓦范圍內的電力。

現今都市中有許多頻段的電磁波訊號,例如廣播、移動電話、WiFi 等,除了在通訊或與外界進行數據交換而需使用電磁波外,其他時間多數的電磁波并未產生效用。收集四周環境中的電磁波轉為電源,會是無線充電的另一個新里程碑。目前技術仍受到充電距離短,以及產生的能量小于應用所需的數量級的限制。

 

▲獵能技術評估

 

 

▲能源自主無線感測網絡應用情境圖

 

由于光能、熱能和動能的獵能器具有不同的特點,產生的電壓并不穩定,產生的電能可能是間歇性的,有時甚至無法提供任何電力。因此,一個完整的能量采集系統必須包括獵能器、儲能器和電源管理電路來保證穩定的電源輸出,以匹配負載的應用電路。

上述這些具有發展潛力的微型獵能器產生的功率數量級大約在毫瓦至微瓦(10?6W)等級,已經與一些遙控器、手表、收音機和藍牙耳機消耗的功率相當。而在這些低功耗的應用組件中,最有前景的便是無線傳感器。

無線感測網絡

物聯網要能夠普遍在商業、醫療、工業或生態環境中實現,無線傳感器網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新一代無線傳感器將由采集的能源來供電,因而不需使用電池。

無線傳感器通常由1個或多個傳感器、無線電收發器與微處理器所構成。傳感器負責偵測外在環境中的溫度、濕度、壓力等的變化;無線電收發器負責使感測數據與相鄰的無線傳感器分享,或上傳到數據處理中心;微處理器則根據通訊協議處理這些原始數據,控制無線電收發器傳送訊息。

無線電收發器

無線通信能力是物聯網設備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借助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偵測,網絡中的每一個單元或節點才可與鄰近的單元或基地臺溝通,或與外部網絡、云端數據中心連接而取得外界訊息。

在無線傳感器網絡系統中,無線接收器與發射器就占了總體功耗的 90%以上,相對于整個物聯網設備的功耗,無線通信的功耗占顯著的比率,成為技術上最大的瓶頸。因此,超低功耗的無線電收發器是實現無遠弗屆的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物聯網要能夠普遍應用,無線傳感器網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新一代無線傳感器將由采集的能源來供電,因而不需使用電池。

幾乎所有無線傳感器都以降低工作周期的方式來達到省電的目的。降低工作周期,可以想象成調整傳感器實際上工的時間,如果傳感器每操作 1 分鐘就休息 9 分鐘,我們稱這樣的工作周期是 10%,理想上,在同樣的電能供應下,待機的時間就可以增長 10 倍。降低傳感器工作周期的意義,是只在少數時間激發無線電收發器,僅在需要的時候發送必要數據,因為大部分傳感器需要傳遞的數據量并不高,因此無線傳感器多數時間(甚至可高于 99%以上)處在休眠狀態,大幅降低平均功耗。

 

▲降低工作周期的無線電收發器同步方式

 

對于發射器而言,降低工作周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節省電能的方法,但對于需要隨時保持待命狀態的接收器,卻不能用同樣的方法節能。因為一旦發射器發送訊息而接收器卻在休眠,就會造成數據傳輸的失敗。因此,低工作周期的無線通信需要克服發射器和接收器在同步工作上的挑戰,確保它們在同一個時間“醒來”執行功能。

同步的方法之一就是提供一個標準時間給它們對時。安置一個網絡共享的標準時鐘,讓每一個傳輸節點內建的定時器跟標準時鐘對時,然后由定時器定時把無線電收發器喚醒來操作。但缺點是,經常性的對時動作會消耗相當大的電力,而且在沒有任何通訊需求時把收發器喚醒,更會造成不必要的能源耗費。

另一個方法是需求導向的通訊協議,也就是收到通訊請求才啟動接受器的通訊協議。由發射器持續發出前導信號,指示數據傳輸的需求,而接收器只需要定期地啟動以監控信道來接收這通訊請求。這個方法的好處是不要求時間同步、不需要網絡連絡共享的標準時鐘,缺點是會造成網絡通訊的延遲,延遲的時間與接收器監測的時間成反比。換句話說,低延遲意味著接收器必須更頻繁地探測、接收時間加長、發射器應該重復多次請求,以保證發送與接收能夠接軌。因此這個方法是一個功耗與時間延遲的權衡選擇。

最近的技術發展是使用一個額外的輔助接收器,稱為喚醒接收器,可以克服上述方式中進退兩難的困境。喚醒接收器具有非常低的功耗,能夠持續監聽通訊網絡中的請求訊號。每當發射單元發送出一個通訊請求時,喚醒接收器檢測到這一個訊號就喚醒在休眠中的數據接收器,讓接收器開始執行接收數據的功能。這樣一個透過喚醒的通訊協議,不再需要在時間同步上消耗電力,還能顯著地減少延遲,打破了在功耗和時間延遲之間的權衡,真正實現了超低功耗無線通信。

 

▲利用喚醒接收器的無線電收發器同步方式

 

由于這個喚醒接收器需要的功能較數據接收器簡單,先進的喚醒接收器功耗甚至小于原本數據接收器的百分之一,在沒有通訊要求時,無線感測節點中大部分的電路會進入睡眠狀態,大幅降低平均功耗,僅留下喚醒接收器和環境獵能器持續獵取能源,實驗上已經可以達到無限長的待機時間。

超低功耗無線感測是一個技術上尚有重重困難、但應用潛力無限廣大的領域,因此激發了無數的科學家與工程師源源不絕的努力和創造力,在各種軟硬件的面向上突破現有技術的瓶頸,為逐步建構中的物聯網開啟了新的可能性與發展領域。未來的應用可包括短距離機器對機器、無線個人局域網絡和無線近身通訊中的醫療傳感器,以及針對新興感測和自動化市場的其他需求。這類無線電應用將不需使用數據密集的連續通訊方式,改采用低工作周期傳輸模式,同時采用更小儲能設備和獵能設備的可替代能源方案,以期達到能源自主、永續操作的目標。

關鍵字:無線射頻識別物聯網

本文摘自:OFweek物聯網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兴县| 锡林郭勒盟| 西乡县| 雷州市| 彩票| 晋中市| 博白县| 白玉县| 万宁市| 神农架林区| 陕西省| 平原县| 陵川县| 梁平县| 普宁市| 东宁县| 梁河县| 杭锦后旗| 临颍县| 陇西县| 钟山县| 会宁县| 宿州市| 六枝特区| 临泽县| 五原县| 阜康市| 若羌县| 县级市| 贺州市| 桃源县| 嘉兴市| 新乐市| 合江县| 七台河市| 白玉县| 越西县| 什邡市| 惠州市| 罗田县| 筠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