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兩家網絡供應商遭遇網絡攻擊,諸多知名網站一時間無法登陸,號稱半個美國互聯網被弄癱。后經調查顯示,這是黑客利用病毒感染物聯網設備,進而利用這些設備發(fā)起網絡攻擊。
作為互聯網大國的美國尚且遭此一劫,中國互聯網是否也會有此威脅?對于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以及越來越多的智能硬件,我們的安全又由誰來保障?
物聯網搞定了互聯網?
在這次弄癱半個美國互聯網的事件中,物聯網被普遍認為是“導火索”。360攻防實驗室負責人劉健皓表示,此次感染病毒的物聯網設備數以十萬計,包括網絡攝像頭等。主要原因還是這些接入互聯網的設備存在大量漏洞,有些漏洞屬于系統(tǒng)通用性漏洞,容易被控制,然后成為攻擊互聯網的“馬仔”。
雖然此次事件影響巨大,但多位業(yè)內人士認為,這次攻擊的技術含量并不高。
一位安全專家告訴記者,這次病毒攻擊的都是弱口令設備,攻擊門檻其實并不高。那些暴露在公網上的物聯網設備,如果都是簡單的初始默認密碼,就很容易被攻擊。
為什么一次技術含量不高的攻擊,卻能造成這么大的傷害?
對此,專注物聯網安全投資的永洲創(chuàng)投創(chuàng)始合伙人陸一舟告訴記者,因為物聯網設備都講究通用性,不像每家的PC都各不相同,物聯網設備都是標準化的,一次出貨可能就是幾萬臺甚至幾十萬臺。一旦一個漏洞被發(fā)現,黑客就能劫持一批產品,這個影響就非常大了。
更壞的消息是,這次美國的網絡事件可能只是一個開始。如果不加注意,將來物聯網引起的安全事件會比想象的更多。
智能硬件有多少坑?
“現在的物聯網設備基本都是在‘裸奔’。”陸一舟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
他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有家廠商為了檢測一款空調的噪音以改進產品,就在空調里安裝了收集聲音的裝備,這些設備可以回傳眾多空調的分貝數。但就是這么一個裝備,很快被外部的安全專家發(fā)現了漏洞,只需要略施小計,就可以將其變成“竊聽器”。當每臺空調都可能變成一只竊聽器時,想一想這有多可怕?
這可不是一家之言的危言聳聽,安天實驗室首席技術架構師肖新光也告訴記者,現在很多人家里都買了掃地機器人,這個機器人都有麥克、攝像頭等裝置,也需連接網絡,這就相當于是一臺潛在的監(jiān)控設備。一旦遭到攻擊,家庭隱私也就無處可藏。
至于現在很多人都在用的智能插座,更是有可能成為安全隱患。專家表示,現在的智能插座的安全漏洞是比較多的,如果被黑客攻破利用,輕則可制造一批用戶無故斷電,重則可以讓插座過載發(fā)熱,成為放火的“兇器”。
至于現在風頭正勁的新能源車特斯拉,盡管其安全團隊已經足夠強大,但仍被攻破過。可以設想,如果黑客能遠程遙控一輛智能汽車,對于車主將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PC和移動端的設備漏洞,最多也就是謀財。但是物聯網的漏洞,真是可能害命的。”陸一舟告訴記者,“但是,現在很多向物聯網轉型的企業(yè),多數都是白色家電企業(yè)出身。他們的安全能力嚴重不足,固有思維是追求硬件的標準化,而黑客就是喜歡標準化的硬件。”
對此,網絡安全專家、安在創(chuàng)始人張耀疆告訴記者,當前的物聯網設備廠商,很少真正關注并引入安全控制,物聯網設備的用戶也普遍缺乏安全意識,其安全狀況的慘淡就可想而知了。
物聯網時代如何保障安全?
一方面,物聯網時代已經逐漸降臨,各類智能硬件產品層出不窮,消費者購買的智能硬件也越來越多;而另一方面,物聯網的安全卻仍非常脆弱,甚至有專業(yè)人士認為,大多數物聯網設備就是“裸奔”。
那么,作為消費者,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可能“裸奔”的智能設備呢?
多位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對于物聯網安全,消費者能做的不多。肖新光告訴記者,“不像電腦、手機等設備具有諸如下載殺毒軟件等成熟的安全措施,智能硬件無法形成交互。”
因此,對于那些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物聯網設備廠商們“責無旁貸”。
陸一舟告訴記者,因為物聯網設備的發(fā)展方向是越來越傻瓜式,因此對廠商來說,就更需要重視物聯網安全,必須要加大對安全保障的重視和投入。同樣,那些不注重安全的物聯網廠商,每一次安全事件的爆發(fā),也會讓他們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肖新光認為,關鍵是要在生產、設計等環(huán)節(jié)中如何融入安全基因,比如建立安全企業(yè)與智能硬件廠商之間的深度融合,從源頭嵌入安全能力。通過遠程部署,建立響應機制和聯動機制。
此外,多位安全專家也提出,需要通過改變規(guī)則、制定法律等辦法來明確智能硬件廠商的安全責任,尤其是廠商對于隱私、數據的合理采集、合法使用及妥善保管等方面的安全責任。這也是推動廠商投入安全成本,防范其可能產生的關聯風險的有效辦法。
當然,對于競爭相對白熱化的制造業(yè)企業(yè)來說,安全投入多少才夠,這也是件需要摸索的事。業(yè)內人士對此也更多是觀望。
張耀疆告訴記者,“物聯網安全可能是一個潛在的藍海市場。只不過,物聯網安全企業(yè)的商業(yè)模式還有待探尋。畢竟,對制造業(yè)而言,成本控制才是基本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