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據美國研究機構Forrester預測,物聯網所帶來的產業價值將比互聯網大30倍,物聯網將成為下一個萬億元級別的信息產業業務。所謂的物聯網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目前,物聯網在各國已經成為戰略共識。發達國家更是早已積極推動物聯網發展規劃。美國政府在金融危機后積極響應IBM的“智慧地球”理念,將其作為其國家戰略,強調傳感等感知技術的應用,提出建設智慧型基礎設施;歐盟2009年6月制定了物聯網2020里程碑計劃(I-Europe),計劃具體而務實,強調RFID的廣泛應用,注重信息安全;日本和韓國的泛在網絡也已經發展多年,日本2009年8月推出I-Japan戰略,在U-Japan的基礎上,強調電子政務和社會信息服務應用。
近期,咨詢公司麥肯錫剛剛發布了一份物聯網(Internetof Things)報告,這份報告的焦點是物聯網帶來的“基于傳感器的新型業務模式”。
麥肯錫把興起的物聯網應用分為兩大類:信息和分析,以及控制和自動化。報告中列出了很多大公司或特定行業(如汽車制造業)中的應用實例。但普通消費者也應引起注意,因為很多與我們相關的信息也會傳播到網上去。
麥肯錫把物聯網定義為:通過有線或無線網絡連接嵌入到物體中的傳感器和執行器(驅動器,actuator),通常使用和互聯網的網絡協議。
在“信息和分析”類別中,麥肯錫首先提到了行為跟蹤(tracking behavior)。比如保險公司可以在客戶汽車內安裝定位傳感器,從而可以根據開車方式和開車地點制定合理的價格。麥肯錫另一個例子提到了樂購利用傳感器通過會員卡收集購物者數據。麥肯錫稱這么做可以提供更多購物或折扣信息,從而縮短結賬時間。
在B2B方面,麥肯錫列舉了通過傳感器跟蹤RFID標簽的例子,這些標簽放置在產品上,隨著供應鏈流動而流動。
信息分析的下一個應用是改善環境認知(enhanced situational awareness)。在馬路或建筑物等基礎設施上部署大量傳感器,這樣就可以獲得即時環境信息(天氣、溫度等)。
基于傳感器的決策分析則展示了傳感器技術的革命意義,大部分消費者甚至都不會察覺。報告稱,有些零售商正在研究在購物者購物時收集和處理購物者數據的方法。傳感器的閱讀和視頻功能可以了解購物者在每個獨立顯示屏前逗留的時間,并記錄下最終購買的產品,麥肯錫稱這有助于優化零售產品擺放,從而增加收入。
物聯網的第二大類應用是控制和自動化。麥肯錫稱之為“把通過物聯網收集到的分析數據轉化成可以通過網絡向執行器反饋信息的指令,反過來,執行器也可以改變流程。”
麥肯錫首先提到了流程優化(process optimization),比如化工生產和組裝流水線。
然后麥肯錫列舉了優化資源消耗(optimized resource consumption),如電力公司通過智能電表讓消費者更加合理的管理用電支出。這對那些用電大戶來說尤其有用,因為他們可以把高能耗流程和流水線從高價的用電高峰時段轉移到用電低峰時段。
最后麥肯錫提到了綜合自動化系統(complex autonomous systems),麥肯錫稱這是物聯網最大的用途,因為它可以迅速、即時地感知不可預測的環境。比如汽車行業正在研發一種系統,用于發現緊急碰撞,然后采取相應安全措施。
報告最后稱,物聯網前途無量,但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隱私、法律、傳感器和驅動器的成本等。但麥肯錫認為能效提高和流程優化是使用物聯網的公司可以期待的早期利好目標。
總的來說,這對打算進軍物聯網的公司來說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