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怎么來的?
1990年物聯網的實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樂公司的網絡可樂販售機——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
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也曾提及物聯網,但未引起廣泛重視。
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自動識別中心(Auto-ID)”,提出“萬物皆可通過網絡互聯”,闡明了物聯網的基本含義。早期的物聯網是依托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物流網絡,隨著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物聯網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
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提出傳感網絡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物聯網示意圖2004年日本總務省(MIC)提出u-Japan計劃,該戰略力求實現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連接,希望將日本建設成一個隨時、隨地、任何物體、任何人均可連接的泛在網絡社會。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引用了“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的定義和范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范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
2006年韓國確立了u-Korea計劃,該計劃旨在建立無所不在的社會(ubiquitous society),在民眾的生活環境里建設智能型網絡(如IPv6、BcN、USN)和各種新型應用(如DMB、Telematics、RFID),讓民眾可以隨時隨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務。2009年韓國通信委員會出臺了《物聯網基礎設施構建基本規劃》,將物聯網確定為新增長動力,提出到2012年實現“通過構建世界最先進的物聯網基礎實施,打造未來廣播通信融合領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術強國”的目標。
2008年后,為了促進科技發展,尋找經濟新的增長點,各國政府開始重視下一代的技術規劃,將目光放在了物聯網上。在中國,同年11月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移動政務研討會“知識社會與創新2.0”提出移動技術、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代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形成,并帶動了經濟社會形態、創新形態的變革,推動了面向知識社會的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下一代創新(創新2.0)形態的形成,創新與發展更加關注用戶、注重以人為本。而創新2.0形態的形成又進一步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健康發展。
2009年歐盟執委會發表了歐洲物聯網行動計劃,描繪了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前景,提出歐盟政府要加強對物聯網的管理,促進物聯網的發展。
2009年1月28日,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后,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作為僅有的兩名代表之一,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建議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當年,美國將新能源和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重點。
2009年2月24日,2009IBM論壇上,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錢大群.公布了名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經提出,即得到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甚至有分析認為IBM公司的這一構想極有可能上升至美國的國家戰略,并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
今天,“智慧地球”戰略被美國人認為與當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物聯網示意圖許多相似之處,同樣被他們認為是振興經濟、確立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該戰略能否掀起如當年互聯網革命一樣的科技和經濟浪潮,不僅為美國關注,更為世界所關注。
2009年8月,溫家寶“感知中國”的講話把我國物聯網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開發推向了高潮,無錫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國”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運營商、多所大學在無錫建立了物聯網研究院,無錫市江南大學還建立了全國首家實體物聯網工廠學院。自溫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其受關注程度是在美國、歐盟、以及其他各國不可比擬。[2]
物聯網的概念已經是一個“中國制造”的概念,它的覆蓋范圍與時俱進,已經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報告所指的范圍,物聯網已被貼上“中國式”標簽。
截至2010年,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開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一些新政策措施,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物聯網作為一個新經濟增長點的戰略新興產業,具有良好的市場效益,《2014-2018年中國物聯網行業應用領域市場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表明,2010年物聯網在安防、交通、電力和物流領域的市場規模分別為600億元、300億元、280億元和150億元。2011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到2600多億元。
物聯網是怎么發展的?
傳媒影響
第一物聯網對于傳媒來講在信息社會的信息基礎之下為我們國家的信息傳播拓展了新的疆界,物聯網代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
第二在傳媒領域可以為我們國家物聯網的發展提供一個很好的支持,這個過程離不開傳媒領域的梳理和引導。
第三物聯網和傳媒在未來人才需求上可以形成對接的接口,我們必須使信息技術的從業人員同時具有人際傳播的素養。
最后一點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我們要看到物聯網和傳媒在深遠方向上的一個融合,傳媒代表了大眾化和信息化的一種載體,而物聯網又使得萬事萬物進入到信息互聯當中。
關鍵技術
在物聯網應用中有三項關鍵技術
物聯網4大關鍵領域1、傳感器技術:這也是計算機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大家都知道,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計算機處理的都是數字信號。自從有計算機以來就需要傳感器把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計算機才能處理。
2、RFID標簽:也是一種傳感器技術,RFID技術是融合了無線射頻技術和嵌入式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技術,RFID在自動識別、物品物流管理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3、嵌入式系統技術:是綜合了計算機軟硬件、傳感器技術、集成電路技術、電子應用技術為一體的復雜技術。經過幾十年的演變,以嵌入式系統為特征的智能終端產品隨處可見;小到人們身邊的MP3,大到航天航空的衛星系統。嵌入式系統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推動著工業生產以及國防工業的發展。如果把物聯網用人體做一個簡單比喻,傳感器相當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膚等感官,網絡就是神經系統用來傳遞信息,嵌入式系統則是人的大腦,在接收到信息后要進行分類處理。這個例子很形象的描述了傳感器、嵌入式系統在物聯網中的位置與作用。
關鍵領域
RFID;
傳感網;
M2M;
兩化融合。
應用模式
根據其實質用途可以歸結為兩種基本應用模式:
對象的智能標簽。通過NFC、二維碼、RFID等技術標識特定的對象,用于區分對象個體,例如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各種智能卡,條碼標簽的基本用途就是用來獲得對象的識別信息;此外通過智能標簽還可以用于獲得對象物品所包含的擴展信息,例如智能卡上的金額余額,二維碼中所包含的網址和名稱等。
對象的智能控制。物聯網基于云計算平臺和智能網絡,可以依據傳感器網絡用獲取的數據進行決策,改變對象的行為進行控制和反饋。例如根據光線的強弱調整路燈的亮度,根據車輛的流量自動調整紅綠燈間隔等。
建設情況
物聯網在實際應用上的開展需要各行各業的參與,并且需要國家政府的主導以及相關法規政策上的扶助,物聯網的開展具有規模性、廣泛參與性、管理性、技術性、物的屬性等等特征,其中,技術上的問題是物聯網最為關鍵的問題;
物聯網技術是一項綜合性的技術,是一項系統,國內還沒有哪家公司可以全面負責物聯網的整個系統規劃和建設,理論上的研究已經在各行各業展開,而實際應用還僅局限于行業內部。關于物聯網的規劃和設計以及研發關鍵在于RFID、傳感器、嵌入式軟件以及傳輸數據計算等領域的研究。
一般來講,物聯網的開展步驟主要如下:
(1)對物體屬性進行標識,屬性包括靜態和動態的屬性,靜態屬性可以直接存儲在標簽中,動態屬性需要先由傳感器實時探測;
(2)需要識別設備完成對物體屬性的讀取,并將信息轉換為適合網絡傳輸的數據格式;
(3)將物體的信息通過網絡傳輸到信息處理中心,由處理中心完成物體通信的相關計算。
發展趨勢
物聯網將是下一個推動世界高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是繼通信網之后的另一個萬億級市場。
物聯網環境業內專家認為,物聯網一方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大大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為全球經濟的復蘇提供技術動力。美國、歐盟等都在投入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我國也正在高度關注、重視物聯網的研究,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正在開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政策措施。
此外,普及以后,用于動物、植物和機器、物品的傳感器與電子標簽及配套的接口裝置的數量將大大超過手機的數量。物聯網的推廣將會成為推進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驅動器,為產業開拓了又一個潛力無窮的發展機會。按照對物聯網的需求,需要按億計的傳感器和電子標簽,這將大大推進信息技術元件的生產,同時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
物聯擁有業界最完整的專業物聯產品系列,覆蓋從傳感器、控制器到云計算的各種應用。產品服務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環境保護、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業監測、個人健康等各種領域。構建了“質量好、技術優、專業性強,成本低,滿足客戶需求”的綜合優勢,持續為客戶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物聯網產業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之一,據了解,2011年,全國物聯網產業規模超過了2500億元,預計2015年將超過5000億元。
2014年2月18日,全國物聯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要搶抓機遇,應對挑戰,以更大決心、更有效措施,扎實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聯網產業體系,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4]
馬凱指出,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的高度集成和綜合運用,是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重要方向和推動力量,對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發展物聯網必須遵循產業發展規律,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全局與局部、創新與合作、發展與安全的關系。要按照“需求牽引、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原則,著力突破核心芯片、智能傳感器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著力在工業、農業、節能環保、商貿流通、能源交通、社會事業、城市管理、安全生產等領域,開展物聯網應用示范和規模化應用;著力統籌推動物聯網整個產業鏈協調發展,形成上下游聯動、共同促進的良好格局;著力加強物聯網安全保障技術、產品研發和法律法規制度建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著力建立健全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物聯網人才隊伍建設。
創新2.0模式
鄔賀銓院士指出,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應用拓展,與其說物聯網是網絡,不如說物聯網是業務和應用。因此,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核心,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創新2.0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物聯網及移動泛在技術的發展,使得技術創新形態發生轉變,以用戶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臺、以人為本的創新2.0形態正在顯現,實際生活場景下的用戶體驗也被稱為創新2.0模式的精髓。
其中,政府是創新基礎設施的重要引導和推動者,比如歐盟通過政府搭臺、PPP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構建創新基礎設施來服務用戶,激發市場及社會的活力。用戶是創新2.0模式的關鍵,也是物聯網發展的關鍵,而用戶的參與需要強大的創新基礎設施來支撐。物聯網的發展不僅將推動創新基礎設施的構建,也將受益于創新基礎設施的全面支撐。作為創新2.0時代的重要產業發展戰略,物聯網的發展必須實現從‘產學研’向‘政產學研用’,再向‘政用產學研’協同發展轉變。
兩化融合
2012年2月14日,中國的第一個物聯網五年規劃——《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由工信部頒布。
《規劃》公布不久,工信部批復廣東順德創建“裝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試點”,順德提出在智能產品方面將打造一批“無人工廠”。
制造業的無人化或許將為中國制造業的升級提供一條路徑。李廣乾認為,智能化是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化融合”的必然途徑,其技術核心無疑就是物聯網,但要權衡好投入與產出,量力而行。
鄔賀銓則指出,以前提“兩化融合”還比較泛泛,而物聯網是“兩化融合”的切入點,可以大大促進信息化的應用。物聯網大量的應用是在行業中,包括智能農業、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醫療、智能家居等等。國家發展物聯網的目的,不僅是產生應用效益,更要帶動產業發展。有了物聯網,每個行業都可以通過信息化提高核心競爭力,這些智能化的應用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在2012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到3650億元,比上年增長38.6%。從智能安防到智能電網,從二維碼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物聯網正四處開花,悄然影響人們的生活。專家指出,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相關配套的完善,在未來幾年,技術與標準國產化、運營與管理體系化、產業草根化將成為我國物聯網發展的三大趨勢。
行業現狀
就像互聯網是解決最后1公里的問題,物聯網其實需要解決的是最后100米的問題,在最后100米可連接設備的密度遠遠超過最后1公里,特別是在家庭,家庭物聯網應用(即我們常說的智能家居)已經成為各國物聯網企業全力搶占的制高點,作為目前全球公認的最后100米主要技術解決方案,ZigBee得到了全球主要國家前所未有的關注,這種技術由于相比于現有的WiFi、藍牙、433M/315M等無線技術更加安全、可靠,同時由于其組網能力強、具備 網絡自愈能力并且功耗更低,ZigBee的這些特點與物聯網的發展要求非常貼近,目前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最后100米的最佳技術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