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企業和政府都談到了“物聯網時代”的概念。據悉,全球有數億、數百億臺智能機器,預計能產生1兆美元以上的市場。因特爾公司認為,2020年每個人周圍將平均有26臺智能機器。
這些智能機器收集的數據并不局限于過去的一般傳感器數據,而是包括相關人物的身份、所在位置,甚至個人的身體情況等眾多敏感數據。另外,這些被收集起來的大數據并不僅僅擁有龐大的規模,同時還具有分析功能。大數據可以分析出社會的走向和特性,這一功能讓大數據具有很高的價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也將這一學科放在社會物理學領域中來研究。
個人的行動和健康狀況數據的收集已經超越了單純以健康管理和健康生活為目的的數據采集,這些收集而來的數據被活用在其他領域當中。運動方面的數據可以用在保險公司或其他醫療機構中,還可以幫助營養師制定食譜。
然而,由于這些數據存在的敏感性以及被相關產業濫用的可能性,我們需要提前制定必要的使用指南,這不僅是政府和相關機構的想法,也是一些社會科學家和法律專家提出的意見
美國科羅拉多法律大學的斯科特教授在題為《制約物聯網:差異、隱私、安全和應允管理的第一步》的論文中指出,現在智能手機的傳感器可以提取人類的情感、壓力水平、個人特性、躁郁癥、人口統計數值、吸煙習慣、帕金森病的病情、睡眠模式、幸福、運動水平等信息。有人指出,這些隨著個人信息、習慣、位置和時間的不同而變化的,個人身體條件信息的集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威脅到個人隱私安全。
不久前,克萊斯勒得知本公司的的汽車可以受到黑客解鎖,公司不得不召回140萬臺汽車。我們需要知道,現在的汽車也跟手機一樣,是一臺智能設備;媒體還報道過智能家居用品存在遭到黑客攻擊的可能性的問題,這些雖然是安保問題,但我們卻從中知曉了設備中的數據也存在泄漏的危險。
2013年,20余名社會科學家和法學家在英國牛津互聯網學院就物聯網即將帶來的社會性話題進行了研究,撰寫并發行了兩篇重要的報告。報告中提出了包括個人隱私、安保、數據保管、文化差異、倫理等18項社會熱點話題。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簡稱FTC)也發表了題為《聯通社會中的隱私和安保》的報告,提出了通過物聯網收集數據的保管以及安保問題,并提出了各個企業在收集這些數據時應遵守的原則。
數據以何種形態、維持多久、如何儲存、個人信息的匿名化程度等等……企業和政府應該就這些原則問題簽訂協議,否則我們的社會或將會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曾指出:“現在是數據技術的時代”。擁有何種水準的數據,擁有數據的多少,數據分析能力高低等問題將成為未來企業競爭力的一大根基。然而,與以上要素同樣重要的是企業和機關如何安全地、值得信賴地去收集和管理我們的數據,這同樣是公眾所關心的重要話題。
美國、韓國、中國的很多企業已經開始積極在物聯網領域進行投資和技術開發。然而谷歌、蘋果、三星電子、小米等大企業卻只按照自己內部的準則在這一領域收集、儲藏數據,甚至靈活運用和分析數據。我們決不能放任這種行為。因為通過物聯網機器收集到的信息一旦被人濫用,這將會造成極大的社會混亂。
而且現在我們所說的物聯網技術和產品已經超越了個人和家用的范圍,正向城市、工廠、農業進軍。個人信息的泄露和盜用的影響如果擴大,將會使全社會都陷入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