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深刻改變著市民傳統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新風潮。圍繞著全新的技術,數字化、智能化的智慧教育開始成為現代教育的新方向,由此衍生出一個龐大的產業。
從智慧教育領域“中關村”的打造,到興建中國首個教育物聯網創新創業基地,教育信息化水平多年處于全省前列的中山,同樣正在發力智慧教育產業,且已經取得不少顯著成果。即日起,本報將推出“智慧教育大產業中山轉型新藍海”系列報道,深度聚焦中山智慧教育產業新思路、新舉措、新變局,敬請垂注。
一個長著方形顯示器的腦袋、有著柱形身子的機器人在寬敞的教室里移來移去。你叫一聲“老師”,它就會挪到你跟前;如果你將英文單詞讀錯,它也會走過來給你示范正確發音;它還可以遠程連接家長的手機、電腦,使他們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身體情況……隨著物聯網的發展,這樣的場景或將成為現實。
近年來,物聯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并開始改變日常生活。很多與物聯網相關的產業,不斷創造和刷新著價值飆升的神話,中山上市公司“全通教育”就是一個案例。以它為代表的中山企業,正計劃借助中國首個教育物聯網創新創業基地,開啟教育產業的新時代。根據規劃,三年后該基地的物聯網產業將力爭實現200億元以上的產值規模。
教育物聯網改寫傳統教育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教育領域也正在轉型升級。幾年前,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季明明就提出了“教育物聯網”概念。這使得傳統的教育元素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智慧課程、智慧學習、智慧教育、智慧校園等新的教育元素和教育理念陸續出現。
由教育物聯網產生的智慧課程和智慧學習,將使得現代遠程教育的內涵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些智能化自適應的網絡課程可以自動識別學習者對課程的掌握程度,并自動推送適合學習者的學習內容,能極大地提高網絡課程學習的效果和學習質量。
教育物聯網所潛藏的巨大商機,也促使全國各地高校和相關城市紛紛“搶灘”,借助物聯網開發各類教育資源。目前,國內眾多高校中都有校園一卡通、手機一卡通等。新平臺的產業造就了不少新企業。中山上市公司“全通教育”便是一例。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其股價從40多元飆升到現在的300多元。
目前,全通教育研發的面向校園端和家庭端的“全課網在線教育平臺”已在中山市東區全面落地。該公司還計劃用半年的時間,將東區打造成為全國第一個被老師和學生普及化應用的“智慧云教育應用示范區”。未來,該公司還計劃建立中山市現代教育服務集群產業基地,形成教育信息產業聚合效應。
“全通”的成功讓中山看到了教育物聯網的前景,并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教育物聯網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今年3月28日,該孵化基地在廣東理工學院中山校區揭牌成立,將中山的教育物聯網發展推到了產業發展前沿。
該基地的主導者、廣東理工學院副校長孫平和說,物聯網在任何一個領域的成功應用都將顯著提升該領域和行業的競爭實力和行業技術水平,并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成為該行業領域應用先進性的標志。中山教育物聯網旨在立足中山,以教育物聯網為主題,推廣科技創新、萬眾創業,并將之建設為教育物聯網的創新創業品牌基地。
計劃三年實現200億元以上產值
基地的建立,標志著中山的教育物聯網在全國率先邁出了一步。如何通過物聯網技術提升企業的競爭實力和自身價值?如何通過教育物聯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來促進物聯網相關產業快速良性發展?這些成為擺在中山面前亟待解答的難題。
6月7日,中山市政府副市長吳月霞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一同前往廣東理工職業學院,調研教育物聯網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進展情況,共商基地發展規劃。根據規劃,到2018年6月,該基地將建成研發、產業、應用三個層次的載體。
孫平和告訴記者,他們希望借助基地搭建教育物聯網的研究平臺,以智慧校園為依托,將中山建成‘教育智慧城市’示范區。在該基地的三年規劃草案中,企業的孵化數量和產值同樣值得關注。規劃稱,要以孵化基地為依托,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培育和集聚一批物聯網企業,在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信息傳輸、定位跟蹤、信息安全和信息服務、商業模式創新等物聯網重點產業領域,形成10家以上龍頭企業、200家以上骨干企業、500家中小型科技企業的產業集群。物聯網產業力爭實現200億元以上的產業規模。
作為創新創業孵化器,培養人才同樣是基地的目標。按照規劃,將充分發揮學校作為教育物聯網的人才培養基地與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的人才和成果相結合的優勢,利用物聯網產業發展良好態勢,在孵化基地集聚一批技術和產業高端人才,達到15名領軍人才、200名高端人才、1500名高專人才的目標。
■名詞解釋
教育物聯網:“物聯網”是由一些“具有身份標識與虛擬的個性化特征,可以利用智能化接口在智能空間進行相關操作,并可以與社會、環境、用戶相互連接并進行有效溝通”的物體構成的網絡,物聯網具有“整合性”,是未來的因特網,其中的物體互為聯通且扮演積極角色,具有主體性。
“教育物聯網”最初是由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季明明提出,教育物聯網實際上體現了物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具體應用,改變了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智慧課程、智慧學習、智慧教育、智慧校園等新的教育元素逐漸出現,也意味著教育領域的發展開始邁向了轉型升級的快車道。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它體現了物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融合、滲透和應用。
【場景】
“智慧校園”的
24小時
教育物聯網如何改變學生的日常生活?近日記者走訪多位業內人士,為你描繪未來可能出現的“智慧校園”的24小時場景:
清晨,陽光照進學生宿舍的走廊,感應到白天的到來,走廊的燈光便自動熄滅,宿舍里同學們正準備起床,熱水壺就已經吱吱地燒水,“智慧校園”里的一天開始了。
老師們開著車駛近校園,校門口的車輛交通信息自動采集裝置和視頻抓拍裝置已經識別出這是學校的車輛,于是自動放行。同學們走進教室,視頻攝像頭自動給每個同學進行臉部識別,記錄下他們的考勤情況,并且上傳到教務系統之中。
課堂上,老師可以隨時查看學生的學習進度,并根據各班級甚至每個學生的情況調整課程和作業內容。隨著室外光線的變化和學生人數、位置的變動,教室里的燈光也隨即自動調節了明暗度;投影儀一打開,窗簾就會按照需要自動拉上,營造出最適宜的教學環境。智慧校園里實踐和體驗的課程更多了,比如生物課上要認識不同的植物,學生可以用手機刷一刷校園植物上的二維碼標簽,就可以知道名稱、特點等擴展內容。
實驗室里,在溫度、濕度、氣體濃度等傳感裝置的監控下,各種標本被完美保存,一旦出現誤差,系統便會向管理員自動報警;圖書館內,有了RFID電子標簽,查書、定位、借書、圖書歸架都變得非常簡單,不僅方便了同學們,更減輕了圖書管理員的負擔。
下課后,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計劃,還可以通過計算機和移動終端進行知識擴充,課程系統根據每個同學的程度和需求向他們推送相應的內容,充分調動起同學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放學了,同樣安裝了臉部識別裝置的宿舍樓“目送”著同學們回到自己的寢室。夜深了,校園里的燈光漸漸熄滅,而安防攝像頭和紅外傳感器仍在履行著安全監控和自動報警的職責,守護校園的平安。
從教育信息化走向教育物聯網
中山離“智慧教育示范市”還有多遠?
【解析】
今年3月,“中山紫馬·智慧教育集聚區”落戶東區,中山也提出了以“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建設“智慧教育示范市”的目標。全通教育、能龍軟件、網政軟件等國內已有一定實力的教育信息產業提供商在這里發跡。而隨著集聚區的發展,這里還將建設一所智慧教育示范學校,利用信息技術、云平臺、大數據、物聯網等新科技,讓學校教育“脫胎換骨”。
中山的教育信息化起步較早,也積極建設數字化校園,但距離以教育物聯網為核心的智慧校園還有一定距離。中山市政府與廣東理工職業學院共建教育物聯網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便是為實現“智慧教育示范市”這一目標而促成的一個實際項目。
中山的“智慧教育示范市”這張藍圖還在描畫,但早在2012年,浙江省寧波市率先提出了“智慧教育”的概念。經過幾年的發展,到去年底該市已擁有數字化校園400多所,100%的學校實現千兆互聯,政府還出臺了教育信息化“十二五”發展方案,在教育信息化組織領導、機構建設、人員配備、經費保障等方面作出詳細規定。近年來寧波市投入了8億多元,推出了科技校園工程、農遠工程、新課改保障工程、智能實驗室建設工程等專項工程。
推進智慧教育,同時也促進了寧波市的教育、教學改革。基于信息技術,該市開設了虛擬數控、大氣監測、天體研究等前沿選修課,并帶動了課程資源、教學模式、管理手段、學習方式等深度變革,逐步實現由教師主體向學生主體的轉型。另一方面,智慧教育也改變了以往政府為主的教育投入方式,政府雖然是建設的主體,但企業也作為市場化運營的主體加入進來,通過吸收民間資本,實現了開發合作和互惠共贏,也支撐了智慧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回顧近年來的教育信息化發展,中山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市校校通光纖,建立了全省第一個教育云數據服務平臺,建成了全國使用率最高的教育城域網,教育信息化總體水平處在全省甚至全國的前列。廣東理工職業學院工程技術系(物聯網工程系)主任何豐如認為,物聯網作為互聯網的“升級版”核心在于應用,在任何行業都可以提升其產業層次。教育物聯網的開發與應用不僅會為教育和物聯網產業帶來新的機遇,也將帶領中山走向智慧教育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