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超體》、物聯網和敏捷網絡3.0:“華為Inside”背后的野心
10%、20%、30%……當露西大腦開發到30%之后,她的記憶力、智慧、她的超能力也都開始加速度發展,直到最后她已經無數不能,通曉了人類、宇宙的秘密:世間萬物都是一體的,而存在只有通過時間才能證明。
這就是電影《超體》所講的故事,而在5月20華為網絡大會(HNC2015)上,華為以《超體》開場,以露西不斷加速的超能力為開篇,其實正是一個精準而且生動的對于“物聯網”的詮釋:萬物互聯的物聯網,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對工作、生活的改變都是巨大的,在這樣的改變之下,當到了一定的臨界點,也會呈現加速度趨勢,最終實現“無盡可能”。
華為的HNC網絡大會,歷來以華為的敏捷網絡為核心,為構建各行業的網絡解決方案為主,但今年這個大會,不僅第一次主打“物聯網”,甚至還引用《超體》這樣人所共知的熱門電影,用超體的概念對應物聯網以及敏捷網絡的戰略,讓更多的大眾能夠快速理解物聯網,甚至傳遞華為對于物聯網的哲學思考,這是華為正在努力成為行業領袖的一個變化。
而關于這次大會的核心要點“物聯網”,這是當下諸多科技企業都在主攻的方向。華為如此用心地布局物聯網,其用意也很鮮明,如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在采訪中所說,華為其實要做的,是物聯網時代的“Inside”。
PC時代,最著名的是“Intel Inside”,正因為有英特爾的芯片以及摩爾定律之下的加速度,帶來了一個計算機時代。在當下的智能硬件時代,百度則以智能硬件平臺的思路提出了“百度Inside”,而對華為來說,想成為物聯網時代的“華為Inside”并非易事。
從這次華為HNC大會來看,華為有備而來,至少目前來看,準備了三方面的“華為Inside”策略。
敏捷網絡3.0:萬物互聯的基礎是網絡
為期兩天的HNC2015以“從敏捷,到無盡可能”為主題,將敏捷網絡全面延伸到物聯網領域,推出全新的敏捷網絡3.0,其中敏捷物聯解決方案的發布使企業能快速構建一張擁有“無盡可能”的物聯網基礎架構,實現生產、制造、物流等領域的智能化。
萬物互聯的基礎是網絡,尤其是遍布各園區、各企業的基礎網絡仍是關鍵。徐文偉講到,這次大會是華為的第三次全球網絡大會,從2013年華為發布了敏捷網絡1.0以來,第一次把SDN引入了園區網絡,也第一次做到了以網絡為中心轉向以應用和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網絡架構改變,同時做到了有線和無線的完全融合,并且真正在業內第一次采用大數據的技術,使得網絡的安全從單點防護變成了協同防護。而到2014年,華為敏捷網絡進行了拓展,從原來的園區、廣域覆蓋到了分支網絡,以及數據中心,同時2014年推出了敏捷控制器。
隨著2013年華為敏捷網絡的發布,目前已經有超過600個客戶已經在園區使用了敏捷網絡。徐文偉舉例說,“華為使用敏捷網絡第一次使得阿賈克斯球場里53000名觀眾同時接入到高速網絡。通過網絡并可以跟社交媒體帳號進行捆綁,使得用戶體驗獲得很大提升,不僅可以體驗現場比賽氣氛,同時還能夠跟朋友分享這些現場的感受,和現場觀眾一起歡呼。不僅如此,華為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把每個觀眾的座位情況、使用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做到精準廣告推送和營銷,而這樣的解決方案已經在全球超過20個場館進行了使用。”
據悉,目前華為已經和工體、鳥巢簽署了合作協議。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觀眾也將享受到這樣的敏捷網絡體驗。
亞洲最大的無阻塞私有云數據中心網絡。通過敏捷的軟件定義的網絡,使得中國石油的業務發放效率提升了100%,IT資源利用率提高了30%。華為CloudFabric數據中心網絡的彈性擴容能力強,僅2014年就新增連接了37000臺服務器,在大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以及物聯網方面非常好的支撐了中國石油的未來業務發展方向,可以支撐中國石油十年以上的業務擴展需求。
而對于春節期間微信紅包應用而言,徐文偉分享了一個數據,在除夕夜當天,微信紅包的發放量超過10億,QQ紅包發放超過6億,在網上搶紅包的人數超過1.54億,這樣的大數據沖擊不僅需要非常優秀的高效率網絡平臺作為支撐,更需要有經驗的現場網絡保護手段和措施。所以華為和騰訊的合作,應對除夕夜大容量數據的沖擊,華為利用頂級的網絡平臺是有效應對了這樣的大容量數據的沖擊。
在全聯接時代,體驗將成為企業商業成功的關鍵要素,華為已經開始構建衡量用戶體驗的新標準“ROADS”,以及幫助企業構建以體驗為核心的新商業競爭力。
而在2015年的HNC大會上,華為則推出了敏捷網絡3.0。在敏捷網絡3.0時代,則是在此前敏捷網絡的基礎聯網保證之上,讓萬物互聯得以實現。
除了敏捷物聯解決方案的發布,華為還在數據中心、企業無線園區、廣域網絡、以及網絡安全領域也發布了多款新產品和新技術,包括:百T的數據中心交換機、Wi-Fi與LTE融合接入解決方案、更高傳輸效率的高通量路由器以及”物網云”端到端的安全解決方案,敏捷網絡正在持續構建以業務和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網絡基礎架構。
LiteOS物聯網操作系統
可以看出,敏捷網絡3.0的核心關鍵之一是LiteOS物聯網操作系統。
操作系統歷來是科技產業的核心關鍵,微軟帝國的基礎就是Windows操作系統。這次HNC大會上一個最重要的發布就是華為發布了物聯網操作系統LiteOS。
華為預測,到2025年,物聯網設備的數量將接近1000億,新部署的傳感器速度將達到每小時200萬個。然而,今天基于‘互聯’需求的網絡,顯然不能滿足千億的多樣需求。本次發布的敏捷物聯解決方案,主要包括最輕量級的物聯網操作系統LiteOS、敏捷物聯網關、敏捷控制器三部分。
“互聯網應用的快速發展,正是受益于ICT基礎架構的標準化,物聯網應用的發展也會走同樣的路。”如徐文偉所稱,正是在這樣的思路下,華為推出了面向物聯網的操作系統LiteOS。
華為LiteOS操作系統是自動組網、跨平臺的一款物聯網操作系統。而華為希望物聯網操作系可以跨平臺接入到多種設備中去,如接入冰箱、彩電,還需要與企業、制造業、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各種場景進行對接應用。
徐文偉表示,“物聯網操作系統必須是非常輕量級的,必須是非常省電的,所以華為發布的LiteOS物聯網操作系統,其內核只有幾KB,占資源非常小,也因此耗電非常低,僅為微安級別的功耗。總體來看,華為的LiteOS具有從終端網絡打造物聯網的特性,同時還具備三層防護的安全特性,保證整個物聯網的安全。
華為公司預測,到2025年聯接數量將超過1000億,其中55%在商業領域、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等領域。面對巨大的物聯網市場,當前互聯網模式無法滿足物聯網發展所帶來的超高連接數的增加。
華為的標準戰略和野心
大會上,華為宣布LiteOS實行開源,伙伴可以快速構建自己的物聯網產品。開源,這正是華為試圖讓LiteOS成為未來物聯網標準操作系統的努力。
成為“標準”,這已經是科技行業競爭的關鍵,此前華為在5G標準上已經開始“大做文章”,這次又在物聯網操作系統上進行“標準之戰”,這無疑是華為的“標準野心”。
不過,從徐文偉的采訪來看,華為對于是否能成為標準,心態倒很從容。徐文偉稱,LiteOS開源出去以后,至少在某些行業希望它能作為一個標準,但能不能作為標準實際上取決于LiteOS的競爭力。
“覺得你好,用多了,產業合作伙伴多,聯盟伙伴多,大家都用這個東西就成為一個標準了。但是我相信物聯網這里面的標準會非常多,未來在物聯網里面可能會有多種標準共存。”但徐文偉還是對LiteOS很自信;“為什么說是最好?目前和行業里面另外一個開源的操作系統FreeReal Time OS比,我們的功耗也好,性能指標也好等等方面都是領先于對手。”
中國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核心是用移動寬帶、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來改造傳統的產業。無論是工業4.0,還是中國的2025戰略,實際上是用ICT技術來改造傳統的行業。ICT技術已經完全進入了各個行業,所有的行業都在進行改造。在這種情況下機會就多了,因為傳統行業的改造空間是非常大的,機會比較多。
面對新機會,華為想成為未來的物聯網時代的新標準,必然要引領行業合作伙伴一起發力。“在過去三年,華為已經與全球的行業伙伴在物聯網領域展開很多深度的技術合作”如華為交換機與企業通信產品線總裁劉少偉所說,“當前已商用的物聯網行業解決方案包括:智能樓宇、智能電力抄表、智能車載、智能健身房、智能工廠、智能零售、智能路燈等。在業務驅動的ICT基礎架構(BDII)的行動綱領的指導下,我們正在與更多的合作伙伴打造圍繞敏捷網絡的生態系統,一起推出惠及不同行業的解決方案。”
這次大會上,華為還與英特爾進行了合作,在會上展示了AR515系列和AR160-M系列兩款物聯網網關產品,再次協助信息解決方案提供商完善了“云管端”的物聯網連接功能。
英特爾一直在物聯網芯片上努力,要成為物聯網時代硬件的“Intel Inside”,而華這則是在基礎網絡和物聯網操作系統上努力,要成為物聯網時代操作系統的“華為Inside”。
兩家有進取心的企業的聯手,會在物聯網帶來哪些改變?PC時代的“微軟加英特爾”格局在未來的物聯網時代會變成“華為加英特爾”嗎?
物聯網是當今科技產業最不容忽視的趨勢之一,變革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作為PC時代的引領者,英特爾一直在努力在嬗變,而華為在過去多年一直以跟隨者、挑戰者的角色沖擊行業,現在已經成為通信制造業老大的華為,開始在標準上發力,要成為未來物聯網時代的“微軟”,這是華為今天的野心。
夢想還是要有,萬一實現了呢?華為有野心是好事,但更要有實現野心的一步步戰術。從這次華為HNC大會上來看,華為蓄勢已久開始更大規模發力了。
從產業競爭、格局角度來看,的確是標準之爭、企業戰略發展的解讀。但拋開這些,從最根本的層面來看,就如徐文偉所說,“任何一個企業在面向這樣一個千萬億級的物聯網市場,將更加需要合作、共贏、協同創新。”
今天的華為,以其體量、以影響力,其在物聯網上所做的努力,對于產業而言、對于用戶來說,都是創新之下的新嘗試、新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