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微軟從斜刺里殺出來,直接跳進了智能移動硬件的行列,以Band手環切入的時候,又有很多人開始關注智能健康移動設備是不是也能撬動一個大市場?雖然手環是一個小玩意,在智能家電里也是微乎其微的存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尤其是小米、百度等切入到智能手環市場,打出的價格更是讓人看不懂,幾乎沒有利潤可言。但即使這樣,也還是吸引到那么多的硬件、互聯網企業趨之若鶩,那么這到底是為什么?
市場有多大?
據市場研究公司ABI Research的報告顯示,在2014年第一季度,以智能手環為代表的健康追蹤器的銷量超過了235萬臺,是智能手表出貨量的4倍。這只不過是一個季度的銷量。其中,Fitbit在智能追蹤器市場的市場份額最高,打敗了包括Jawbone、佳明、Nike、Misfit Shine等競爭對手。
而對國內市場而言,產品更是繁雜,大廠小廠的產品鋪天蓋地,尤其是相對的技術含量有限,進入這個市場的山寨產品也不乏少數。不過后來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開始悄然涉水,其中百度,小米等都是率先啟動的。把價格壓到一個相對的極致,這對山寨廠商是致命的打擊。
此外,iHealth、華為榮耀、樂心、咕咚等廠商也開始在京東等平臺正式銷售自己的微信版手環。幕后有騰訊的推動,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手環的市場需求和發展。還有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可穿戴智能終端的出貨量將超過1億部,至2018年可能超過3億部。瑞信集團的預測報告認為,未來兩到三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億至500億美元。而艾媒咨詢發布的《2013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研究報告》,預計到2015年中國市場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
之所以健康手環能獲得相當大的市場追逐,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智能手環類的健康追蹤器的售價普遍要比智能手表低很多,這也讓更多消費者愿意購買。二是目前智能手表的功能更多的是作為手機的壓縮版,用來提醒用戶接受信息、電話等,而智能手環主打健康追蹤,更加貼近用戶的需求。雖然蘋果Apple Watch也計劃引入一些健康元素,但其價格也是高高在上,一點兒也不親民,因此單純地從健康市場切入的話,智能手環無疑更占據優勢。
誰執牛耳,誰領風騷?
此前,Fitbit在智能手環方面優勢較明顯一些,該類產品也已經進入到中國市場。不過,如今,包括三星Gear Fit、LG Lifeband Touch、索尼SWR10 SmartBand等智能手環也都開始跑步入場。尤其三星Gear Fit和三星旗艦手機Galaxy S5結合銷售,其銷售預期顯然很客觀。這也必然會給Fitbit帶來沖擊。
而微軟的進入也給這個市場蒙上了一層新的預期和懸念。據悉,售價200美元的微軟手環上架不久就被售罄,可見市場對其認可度還是非常高的。微軟Band手環具有運動手環的多項功能,還可閱讀郵件概要,也配置語音助理工具。微軟手環開始在美國“微軟在線商店”中售賣,作為微軟第一款穿戴設備的手環,獲得消費者熱捧。
據悉,這款手環具有心率檢測,睡眠監控,手環也可以對佩戴者的運動健身情況進行統計,給出總結報告。當然,在運動之外,微軟還整合了其他的一些應用,比如在第一時間獲得新郵件提醒,閱讀郵件概要內容。另外,手環也將和智能手機的日歷軟件同步信息,將會發出提醒。同時,手環也配置了Cortana語音工具,用戶可以對手環“說話”,獲得駕駛路線信息,或是進行語音記錄,設置提醒等。手環內置了GPS芯片,此外還有紫外線傳感器,可以實時探測紫外線指數。
在業界,Fitbit的健康手環名氣最大。目前,Fitbit推出了三款全新的可穿戴設備,Charge,Charge HR 和 Surge。其中 Charge 基本延續了前作 Force 的設計和功能,在保留 OLED 防水顯示屏的基礎上,采用了防滑橡膠表帶的設計。涵蓋了計步、行走距離、卡路里消耗、樓層數、睡眠監測和來電顯示功能;Charge HR 增加了用途更為廣泛的 Pure Pulse 心率傳感器,確保用戶可以監測更為準確的身理數據;Surge 則類似于智能腕表,內置有三軸式加速計、陀螺儀、指南針、環境光線傳感器、GPS 和心率傳感器,除了基礎的運動記錄功能外,還具有來電和短信提醒,以及音樂控制等等。
很顯然微軟面對的還是Fitbit的競爭。而在中國市場,無疑是群雄并起的時代,誰也難以做到一股獨大,而是各領風騷,尤其是在價格如此血拼的階段,誰能獲得更多用戶青睞也很難說。
智能手環是一窩蜂嗎?
有人懷疑智能手環是一個小物件,進入門檻不太高,很容易做爛,現在一窩蜂的進入,也開始大幅壓低價格,價格戰之后就是市場根本沒有利潤可言。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破壞了用戶體驗度以及產品的創新能力。
那么會不會如此呢?智能手環主打運動和健康理念,對于日益追逐自身安全的用戶來說的確具有一定的誘惑力,這也是為何這么多企業在意這個市場的原因所在。至于產品多元化之后,形成的一定價格競爭,并由此帶來產品蝶變的速度,對于用戶來說自然也是求之不得的。因為產品創新就會帶來更多的應用和突破。
目前,我們看到蘋果和谷歌在系統方面希望能獲得更多的話語權,蘋果發布了Health kit,谷歌發布了Android Ware,而微軟也有健康健身追蹤服務Microsoft Health。當然這僅僅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廠商的參與熱情。微信版手環也已經面世,這給市場帶來了一種新的啟迪。只是這次的結合還沒有讓我們看出更多的新鮮元素,畢竟手環這個小產品的應用還需要不斷地挖掘,尋找到用戶真正的痛點在哪里。
第一批的微信手環無疑還是有跑馬圈地的意思,據悉阿里巴巴也有意在這上面做些文章。當然目前還沒有看到真正的產品應用出來。我們可以看出的是,互聯網企業進軍智能硬件行業,目的是為了給自身的互聯網服務找更多入口。在智能手機市場增量接近飽和的情況下,可穿戴終端已成為互聯網產業一個熱點。
當然,質疑聲也一直存在,那就是智能可穿戴產品目前并未像智能手機那樣顛覆業界格局和人們的生活習慣,用戶對可穿戴設備的依賴性并不強。市場培育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此外數據的分析和分享也存在著一定的銜接。雖然大數據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數據分析之后的存儲和分享涉及到一定的用戶個人隱私,如何保護這些數據的可靠和安全性,也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