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市場目前給人的感覺是只聽分析機構說會起量,但很多廠商其實對目標市場定位相當模糊,不是一味關注“手表”、“手環”市場,就是盲目堆砌功能,導致消費者觀望氣氛濃厚。馬攀對此分析稱,可穿戴式產品至今仍未起量,除了功耗和待機方面的問題,專用操作系統還未成熟也是一大原因。當前唯一專門針對穿戴式開發的Android Wear系統尚未開始正式應用,面市產品主要還是基于優化后的Android和Linux系統開發,更不用說基于Android Wear的大量應用服務。
業內人士預計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智能手表將會起量,其中最主要的推動力量在于這些產品所能夠提供的服務,包括社交類、基礎通訊、對話、消息推送(優惠信息/打折信息、商品信息)、控制家電、健康監測等,“這些服務不是告訴消費者產品具備計步、血壓測量、心率檢測等功能,而是這些功能背后形成的管理,例如告訴消費者如何做才能保證身體健康的服務。”馬攀說,這些服務的構建將來自于云平臺,完整的生態系統是“云服務平臺+各種穿戴式設備+用戶”打造形成的,基于通用數據平臺上、通過設備的自主學習和智能化算法優化的差異化服務“網絡”。
這樣一來,服務的比重將會上升,硬件的處理能力將會弱化。目前穿戴式產品處于百花齊放的階段,廠商們可基于其產品通過開放API接口或者其他方式逐漸豐富服務內容,進而完善各自的云端服務平臺。未來或許會出現一兩家足夠強大的數據平臺公司,對各種不同云端服務平臺資源進行整合,構建一個完整的服務內容資源池,以支撐各種硬件工作。只有這樣,可穿戴產品才會脫穎而出。
王駿超的觀點與馬攀不謀而合,他強調說,現在各方普遍認可穿戴市場的發展潛力,但如何把握用戶需求、培養用戶使用黏性仍是一大挑戰。目前面市的產品在傳感器精度、低功耗、與應用和服務的結合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戰,需要生態系統中各廠商針對可穿戴應用優化提出專用軟硬件平臺方案,而不是用現有方案簡單改造。同時,廠商之間也需要合作,將獨立的設備與數據統計功能變成大數據與移動互聯網應用結合所提供的服務,才能真正培養出用戶在可穿戴市場的使用黏性。
和所有新技術一樣,可穿戴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錯誤和漏洞,就像現在的可穿戴產品設計思維仍是以推銷科技給消費者的方式在進行,并非來自消費者本身的訴求,這很容易讓產品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但凡事皆有兩面,如果以消費者本身的需求來思維如何設計可穿戴產品,會發現每個消費者需要的功能不盡相同,如何設計一個產品同時迎合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就成了設計者最大的挑戰。
因此,Jeff Baer給出的建議是,打造高度安全的、可擴展的平臺以滿足新生代產品制造商的需求非常重要。“我們目前仍然無法預測哪些可穿戴產品能夠脫穎而出,但博通可以為客戶提供一整套具有強大擴展功能的工具,從Bluetooth Smart到NFC再到無線充電,我們將繼續擴展嵌入式設備互聯網無線連接即WICED產品組合,為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提供性能卓越的連接技術。”
而富昌電子(Future)亞洲卓越工程部副總裁官世明則認為可穿戴市場會朝著專業化的細分方向去發展,因為消費者期待的是一個能真正使用方便,并且能提供有用資訊的產品,比如運動類產品專注于運動功能應用,健康類產品集中于生理參數采集及分析,盲目的功能堆砌勢必會影響功耗和使用的方便性。
“可穿戴設備能否得到廣泛普及,須視乎產品設計人員能否有效滿足消費者的興趣,可簡化或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安森美(Onsemi)半導體企業策略及市場營銷副總裁David Somo補充說,如今市場上的某些可穿戴設備包含許多無關消費者關鍵興趣的功能,只是純粹的技術演示品,但像智能手表、健康手環、運動相機及移動醫療設備等最能配合消費者興趣的產品,預計普及率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