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傳出消息,“中山呼吸病防治聯盟”在國內率先推出物聯網醫學“3+2”肺癌早期診斷法。病人只要用手機二維碼“掃一掃”,就能將病情、病歷等發給呼吸科“肺結節專病門診”醫生,同時上傳CT片、腫瘤標志物、肺功能信息,醫生則在電腦前分析鑒別并及早發現早期肺癌,而那些可疑的小結節也將在醫生嚴密的監測中。
今年65歲的張女士,8年來被肺部性質不明的小結節所困擾,輾轉多家醫院,有的醫生診斷為炎性病變,有的診斷為肺結核,始終無法明確診斷。上月底,張女士通過“掃一掃”,找到中山醫院“肺結節專病門診”,按要求完成檢查后,她將所有信息傳入“云”端。醫生從“云”下載信息后,利用高度精確的肺結節分析軟件,最終確診,張女士可疑的小結節是多發原位性肺腺癌。隨即,醫生為她進行胸腔鏡腫瘤切除治療,移去了埋在體內的“定時炸彈”。
目前,中山醫院物聯網“肺結節專病門診”已接診千余名患者。據悉,中山呼吸病防治聯盟推出的物聯網醫學,還為睡眠呼吸暫停、慢阻肺、哮喘等多種慢性病病人帶來診療便捷。
據中國肺癌防治聯盟主席、中山醫院呼吸科教授白春學介紹,中國肺癌5年生存率僅約15.6%,主要原因是約75%的患者在診斷時已屬晚期肺癌。物聯網醫學可以為此提供最佳解決方案。“物聯網醫學技術具有其獨特的和拓展的功能,可以收集海量信息,深度挖掘,聯合云中專家,作出診斷或會診,并隨訪跟蹤,在保健、預防、早期診斷、綜合治療方面提供方便。”白春學表示。
專家認為,物聯網醫學是有別于以往常規醫療模式的革命性診療技術手段。其發展迅速,創新性地解決了許多以往無法普及的問題,促進了疾病診治和醫療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一方面,適合現代醫學正加快向早發現、精確定量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具有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醫學模式轉變過程中,面向基層、家庭和個人的健康服務,開展疾病預警、保健、管理和康復等新的醫療改革重點需要的功能。物聯網醫學為社區醫師和專業醫師提供了相互取長補短與難以想象地放大服務效果的良好技術平臺。
應用物聯網醫學技術后,社區醫師將有機會隨時隨地接受教育,以及經常與專科醫師交流,迅速提高專業水平、彌補高端設備覆蓋率低和高新技術掌握度低等不足,更易得到患者及其家庭的認可。同時,患者則可以解決入名院難、看名醫難的“二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