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8日,支付寶在中國首屆城市建設信息技術產品博覽會上發布了“未來公交”計劃,宣布使用NFC手機的用戶可在支付寶客戶端內實時下載一張公交卡,并在35個城市中刷手機通行。
然而一個多月過去了,該業務仍未得以公開上線,即使在其發布時說明支持的“OPPO Find 7”手機上也是如此。為何如此難產呢?本文將嘗試解析支付寶的此項業務,供同好者參考。
首先,該業務并非真正獲得了所有35個城市的同意認可,而是與其中的一個城市(具體哪個城市就不說了,簡稱A市)達成了合作:支付寶從A市公交一卡通公司提前購買“公交卡數據”,然后在客戶端上向用戶發放,也就是說當用戶使用支付寶公交卡在其他城市坐公交時,其實使用的是A市公交卡,卡內余額完全歸屬于A市公交一卡通公司。這對于A市當然是好消息,但其他34個城市卻非常不滿,因為他們巨資投入了公交設施卻得不到相應的收入、甚至會產生已有用戶的流失。部分城市甚至揚言要退出互聯互通,不讓支付寶公交卡可在本城市使用。如何解決該問題對支付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首先,支付寶需要取得所有35個城市的諒解;其次,需要選擇其中一些主要的城市,將當前的“A市”模式進行復制。這就意味著,在不增加業務范圍的情況下,支付寶需要重復建設多套系統、大幅增加自己內部管理的復雜度,這樣合適么?另外,假設真的做到了所有城市公交一卡通系統的對接,諸如“A市公交一卡通”卻會突然發現,該業務并沒有幫助其獲得額外的用戶和收入,使用的仍然只是本市那些本就在囊中的用戶,合作的意義何在呢?
其次,“購買公交卡數據”其實是一筆高額的投入,而且不會有相匹配的回報。我們來計算一下:姑且不論系統投入的成本,支付寶采購每張卡需付出約20元,若每年有500萬用戶申請使用,需要投入1億元人民幣。按照中國的公交用戶使用情況來估算,普通城市月均公交卡消費為50元,年均600元。以用戶使用支付寶向公交卡充值時支付寶能獲得0.2%的傭金計算,每個用戶每年支付寶可獲得1.2元收入。即使是在上海這樣的特殊大都市,部分中高端用戶公交卡消費能達到月均200元、年均2500元,支付寶也僅可獲得5元收入。而且,由于公交服務的特殊性,支付寶是得不到用戶刷卡消費的具體信息的,如乘坐哪條線路、在哪里上下車等等,這些都與支付寶的“大數據”和“O2O閉環”的夢想不相符合。據悉,支付寶迄今為止只向A市小規模采購了數千條公交卡數據,用作友好用戶的業務體驗。
再次,支付寶在該項業務中對核心技術的把控非常有限,基本上只做了最外圍的客戶界面,而實際的空中發卡幾乎完全依賴于芯片商NXP公司的NFC芯片及其上的TSM平臺。但NXP其實并不擅長也不太愿意做這些軟件服務,更不會支持其他芯片平臺。因此支付寶該項業務的實際推廣將極大地受制于NXP的協同,類似小米3這樣的重量級手機可能就無望使用該服務了。另外,目前業界盛傳的iPhone 6,即使加入了NFC支持,也無法使用該服務。這種合作模式,在支付寶以往的產品中是比較少見的,也是不健康的。相比而言,之前支付寶曾推出的NFC公交卡充值服務,模式要更好一些。
最后,據悉支付寶內部對NFC的發展意見一直就不統一,再加上近期騰訊手Q推出的另類NFC公交卡消費業務,估計其內部想法就更加混亂了。最壞情況下,很可能該項業務會慢慢地無疾而終。
總體而言,支付寶公交卡業務是一個很有趣的創新嘗試,但是推出得很倉促,沒有經過充分的產品和市場準備,因此結局可能并不美好。不過積極的一面是,它會給后來者提供一個很好的案例參考,至少,各地的公交一卡通公司將逐漸思考怎么與互聯網公司合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