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物聯網以及可穿戴設備的前景,我們看過不少質疑的觀點,大部分都是圍繞個人數據安全以及業內統一標準設定而展開的。今天科技博客 OpTe.ch 發表了另外一種有趣看法,認為物聯網設備的收費模式也存在問題。
“互聯網時代,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享受免費。盡管沒有東西真正免費,但是心理上,人們總是要免費午餐。雖然大家依然會為那些為生活添加價值的服務付費,例如高級版的 Evernote、Dropbox、Spotify,但是這些服務都有免費體驗的版本。”
這段話并不是要質疑人們的對物聯網產品的消費意愿,只是闡述了“免費模式”難以在“有產品,實體有價”物聯網世界上繼續施行,而“使用免費-高級版付費”模式又是目前互聯網世界被證實有效的模式。但是卻引申出來另外一個問題,尤其是國內,物聯網產品目前大都以“紙上談兵”的方式進行展示和銷售,畫一個餅,人們為你的美好暢想和精美渲染圖而買單,最后收到產品卻依然感受到現實的骨感。
互聯網時代,免費模式的背后就是大量的數據收集、優化,擴大體驗人數進而讓更大比例的用戶“付費”獲取利益。物聯網時代,這種免費的守則并不能按葫蘆畫瓢地執行下去,而只能變換思路。
例如你付錢,并不是購買一個運動手環,而是這手環背后的健身套餐:你的數據將會由一名專業的健身教練進行分析監測,在你鍛煉的時候實時告訴你步速加快,肌肉往哪里伸展。最終的用戶看到的結果是:手環“免費”,套餐有價,兩者不分家。
OpTe.ch 提及的另一種思路是,早期硬件產品可以免費,但是代價是收集用戶的數據為硬件公司所用,那些想要考慮隱私安全的用戶,可以付費,數據將會保留在自己家中的數據庫。
這又會重回那些關于物聯網設備的數據安全以及行業標準統一的討論了。當然,就目前的形勢而言,各家大小廠商都在各自為政,誰也不愿意服從一個他人建立的標準,因為這等于將一塊大蛋糕拱手讓人。
物聯網產品依然有太多懸而未決的事宜,從產品自身到外部的環境、標準、法律法規、用戶認識水平,我們還處在嬰兒爬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