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聯網、智能汽車安全隱患、智能汽車生活……上述”熱詞”背后,是智能交通日新月異的創新和嬗變。
在近日舉行的2014中國互聯網智能交通應用論壇上,相關專家指出,在政策和技術的雙重推動下,智能交通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互聯網與交通行業融合的深入,也對智能交通的發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
新的機遇
今年4月底,智能交通終于受到了國家政策的“垂青”。交通運輸部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應用示范工程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锻ㄖ反_定,支持太原等26個城市開展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應用示范工程建設。
新政的出臺讓中國電信交通行業信息化應用基地常務副總經理李東華倍感鼓舞。他指出,交通部正在進行大部制改革以及交通行業信息化規劃和建設,將為整個交通信息化應用領域帶來蓬勃發展的機遇。
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巡視員于勝英近日對媒體指出,通過北斗應用示范工程“重點運輸過程監控管理服務示范系統工程”的建設,已在全國推廣安裝北斗終端近30萬套,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營運車輛動態監控系統。
此外,通過示范工程的帶動,有100多家終端企業進入北斗領域,創造產值達2億多元。此前,谷歌、蘋果、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國內外互聯網巨頭也紛紛涉足車聯網領域。
“4g、北斗、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在改變交通產業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應用和新的市場。”李東華指出。
他還認為,交通行業已經不再是交通人的產業,交通行業信息化的應用帶來了產業的聚合和跨界合作。
“這樣的新經濟形態使得合作成為了常態。在交通信息化應用領域,不僅僅有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的參與,還有傳統的保險、汽車、石油業等。傳統產業會紛紛進入交通信息化應用領域。”李東華說。
車聯網備受關注
在智能交通諸多領域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車聯網的發展。
國內車聯網的發展是從2009年開始的,目前國內車聯網市場的發展已經走向了“四大模式”:即以車廠、行業應用、電子消費品和新興移動互聯網為主導的模式。
中國移動物聯網公司車聯網產品總監李司坤認為,以車廠為主導的車聯網模式,在發展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其中,最關鍵的是到底有多少車主可以轉化為車聯網的用戶,而且可以貢獻利潤。
在李司坤看來,不論是車聯網還是廣泛意義上的物聯網,本質都是行業信息化發展的產物,在整個車聯網領域中,現在利潤空間最大的是行業信息化,因此,以行業應用為主導的車聯網市場,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企業和行業用戶不能持續付費,其運營成本決定了利潤空間和用戶規模不會太大。
除了汽車廠商主導的車聯網,近年來,電子消費品廠家也在積極向車聯網轉型。
在李司坤看來,以新興移動互聯網為主導的車聯網,最大的優勢是攜用戶而來,而非用空白的產品來積累用戶,因此可以把大量現成的用戶帶到下一個應用領域。
李司坤判斷,車聯網未來的發展會以車廠主導模式和移動互聯網的模式為主。
此前,蘋果公司和谷歌公司分別與梅賽德斯-奔馳和全球最大的商用車制造商戴姆勒股份公司合作,已經讓業內人士有了諸多聯想。
“現在車廠和互聯網巨頭是在相互試探、相互學習中,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互聯網巨頭還會有新的動作。”李司坤說。
移動互聯網為主導的車聯網模式,也存在著諸多的挑戰。
李司坤分析認為,有一種車聯網思維強調的是終端本身的功能和智能化,但這種功能性產品模式的發展空間是有限的。而另一種車聯網思維則強調以人為本,對人的關懷意味著低門檻用戶的策略,同時變數也會很多。
“這給傳統行業帶來了更廣闊的模式空間,也給傳統行業的轉型帶來了機遇。”李司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