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開幕的北京車展再次引起人們對智能汽車和車聯網的關注。這兩個概念并不新穎,但在中國成為汽車第一大國以及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并進入4G元年的背景下,“汽車+移動互聯網+智能”依然是眾多車企以及互聯網公司關注的焦點,車企的 “端”與互聯網的“云”,誰會笑到最后?
車企的“端”與國外IT巨頭的“云”
站在萬物互聯的角度來看,車聯網屬于物聯網的一個范疇,但目前每個車企各自為政,自建所謂的“智能、聯網”汽車。譬如福特SYNC、寶馬iDrive、通用OnStar、上汽inkaNet以及長安Incall。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買了輛福特,你就無法與寶馬的土豪朋友實現交互,有人或許會說你可以用微信、微博啊,但那還算車聯網嗎?
另一方面,車企對于車聯網的推進力度并不大。我們無法否認車企尤其是國外車企的IT研發能力,但也不能高估其對互聯網的理解程度。以三大德國車企為例,奧迪不斷改進MMI系統,寶馬和奔馳推廣自主開發的iDrive和COMAND。這些車載系統能夠監測車輛狀態,控制車載藍牙電話、收音機、導航、空調和多媒體設備,但所有這些還停留在“端”的層面。
車聯網通過汽車搭載的多種傳感器,首先完成汽車內部的信息傳輸和交換,這是目前車載系統所研究的事情。但車聯網還需要接入互聯網,借助移動互聯網與車外的一切(包括路況、前后車等)實現交互。那么,讓汽車進行互聯互通,這就成了互聯網公司所擅長的事情,事實上,他們也已經開始布局。
但目前國外三大科技巨頭對車聯網的布局則更像是操作系統大戰的延伸:蘋果的carplay只能運行在ios上,Google組建Android聯盟,微軟以Windows為切入點,借機推廣WP手機。這些IT廠商解決了車企所不具備的“云”困難,但在終端層面,一個有ios系統的汽車如何與搭載Android系統的汽車進行交互呢?這不過又是目前車企終端混亂的又一個變種。
另一種玩法,可實現“云+端”
百度在北京車展上推出的Carnet則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思路:以智能手機為“端”(無論手機系統是什么)、以百度數據(比如百度地圖)為“云”,搭建了一個同時面向車企與移動應用開發者的開放平臺。
從“端”來看,據2014年1月Gartenr的數據顯示,中國手機用戶總數已經超過10億,同時,2014年手機出貨量預計為19億部,增長5%。換句話說,手機用戶數量還在不斷增多。讓我們再來看看關于汽車的數字,據公安部透露,截止到2013年年底,中國汽車保有量達到1.37億輛。這些來自“端”的數字無疑讓百度的carnet有了足夠大的用戶群體。
從“云”的角度,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百度地圖日均位置請求達到35億次,用戶數量突破2億,擁有3500萬個地標信息,420萬公里的路網信息。這些點線面的數據勾勒出一個人線下生活的基本路徑,也成為百度在移動互聯網上最具競爭力的產品。
自2012年以來,基于云端的百度開放平臺發展迅速。該平臺為開發者提供開發、托管、提交、推廣、統計分析等服務。在DCCI去年年末發布的《2013中國移動開發者研究報告》里,百度開放平臺被評為最受開發者關注和開發者最期待合作的開放平臺。
在這樣一個沒有汽車品牌或移動操作系統的平臺上,無論是車企開發者還是第三方開發者,他們所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升駕駛者及乘客的使用體驗,這也大大減輕了開發者的開發難度。
“云+端”未來的演變可能
目前所有互聯網的車聯網產品都是以手機為中心而不是以汽車為中心,這當然不是車企所希望看到的,也不是普通車主看到的。對車主來說,無論在什么汽車上,使用什么手機終端,真正給車主帶來價值的是服務—比如,如何避免堵車,到達最近的目的地?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這些服務都可以隨時隨地取用。
因此,“云”將在車聯網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也是互聯網企業的強項。以Google、百度為例,通過將用戶線上搜索數據與線下行車數據的整合和挖掘,讓搜索更懂你的同時也讓汽車更懂你。
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坐擁大量線上線下的數據,并通過開放平臺,為第三方開發者使用這些數據提供便利,從而完成一系列服務的整合。另外,對海量數據的挖掘,延伸出更多潛在的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公司龐大的用戶數量是車企無法比擬的,比如上汽集團研發的車聯網系統Inkanet,經過四年推廣,用戶數量達到10萬。相比來說,使用百度移動端的用戶已超過4億。這對用戶來說,從互聯網切換到車聯網,其學習成本基本為零。
與互聯網類似,車聯網未來的競爭會集中到數據層面。車聯網的終端,如汽車、智能設備會越來越趨向瘦客戶端化,所有的復雜運算與信息處理都交給后臺強大的“云”,這對Google、百度這樣握有大量數據并擁有強大數據處理能力的互聯網公司,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