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響。2015年一整年,都在追尋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足跡,時而興奮、時而懊惱......走過“元年”,現在已站在2016年,踮起腳尖,張望未來的日子,我們、你們、他們,都將怎樣?
國內互聯網醫療的反思
站在猴年的開端,醫療領域的創業者和投資者多多少少都會思考:經過過去一年翻天覆地、如火如荼地嘗試、冒險、炒作、和艱難跋涉,互聯網醫療究竟走到了哪一步?狂風亂作、泡沫橫飛的日子漸漸遠去,中國的互聯網醫療繁華落盡、笑容凝結,提起盈利模式依然是一個大寫的尷尬。來自互聯網領域的“顛覆者們”終于發現,單靠IT領域的“炫技”是無法解決醫療行業的真正痛點的,甚至連隔靴搔癢都做不到。于是大家開始反思,在消費領域成功運作的時髦在線服務究竟為什么在醫療領域處處碰壁行不通;于是大家開始行動,終結“躺在線上做夢”的日子,回歸醫療的本質。
政策口徑似乎一直都很寬容、很樂觀、很支持、很“努力”,可是不管移動醫療,還是任何一種新出爐的商業模式,有一句話很受用:先去看看醫保局怎么說?如果醫保局還沒有就此發表“感言”,那可以先把它放一放。因為醫療產業的花費大多數都需要政府來買單,傳統醫療也好,互聯網醫療也罷,最終的主要支付方不變,那么與政府相關體系部門打交道、通過各種審批審核就是必不可少的,這與是否戴上了“互聯網+”的帽子沒有直接關系。
但事無絕對,正在鋪開的“分級診療”和日益強化的“公立醫院控費”,還是給互聯網醫療帶來很多新的契機。互聯網醫療項目若要成功,最好的方式就是嵌入國家醫療體系改革洪流中,為其提升效率而服務,而不是妄想“顛覆”。醫療領域的改革,不是兩個或幾個對立面“你死我亡”的斗爭,而是一個隨著多種技術發展、人文社會環境變化,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與傳統醫療創業相比,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創業有諸多不同。從政策來看,互聯網醫療創業與傳統醫療創業的政策門檻同樣高,甚至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從技術來看,傳統醫療創業的技術門檻較高,而互聯網醫療創業的技術門檻可高可低,對于門檻較低的互聯網醫療創業領域,產品區分度也低,并且競爭激烈;從資金投入來看,傳統醫療創業的資金門檻較高,而互聯網醫療創業起步時看似門檻較低,但隨著項目的開展,以及眾多同質化產品的競爭,燒錢壓力也就會越來越高,可持續性運營的成本也越來越高,仿若一個無底洞。
有人說,移動醫療已進入下半場,因為大的公司越來越大,還沒有做起來的正在被淘汰。也有人反駁認為移動醫療并非進入下半場,而是大幕剛剛拉開,運動員剛剛入場完畢。經過和業內人士交流,大家比較一致的意見是:移動醫療剛剛跑完第一圈,而即將開始第二圈;只是這時有很多運動員要么倒下,要么掉隊,而已經開始跑第二圈的運動員,正在努力跑進第三圈。
無論怎樣比喻,移動醫療市場當前已呈現出如下特點:
1)移動醫療公司的業務體量越來越大,產品用戶數也越來越多。
2)移動醫療行業的業務越來越交叉,產品越來越呈現平臺化,現有公司已經如雪球般開始越滾越大,因此留給初創公司成為平臺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
3)行業開始了收購整合,并購基金開始進行投融資和資本布局,行業內的公司已經逐步開始上市和上市計劃。
4)大體量企業融資額越來越大,初創小團隊融資越來越艱難,中間的團隊還有融資機會,因為還有一些后來進入的投資人想要“賭”一回。
從產品面來看,終端用戶可以細分為醫生端、患者端、單科領域端;平臺模式可以細分為智能硬件、院內平臺、醫藥電商平臺、醫療新媒體。當前具有代表性并經常被業內人士提及的產品大致如下:丁香園、華康全景、珍立拍、醫脈通、MedSci、杏樹林、杏仁醫生、春雨醫生、微醫集團、就醫160、醫聯、掌上藥店、甜蜜家園、新氧、糖醫生、大糖衣、醫學界、影達科技、平安好醫生。已經有人撰文詳細分析過這些產品的商業模式,在此不贅述。
國外互聯網醫療的借鑒
一直覺得,有一股力量在牽引著我們國內眾多互聯網醫療創業者們不念過去、不畏將來,百折不撓地前進。這股力量,除了大家堅信中國“互聯網+”大趨勢的歷史必然性以外,還有放眼全球看到的那一派繁榮景象。在科技發展和醫療保健需求的雙重驅動下,這個領域正在以我們難以想象的速度飛奔,引領我們走向未來。
經過分析,在全球互聯網醫療發展較快的國家,現在已經初具規模、值得我們關注的層面主要有:醫療消費市場,醫療經費支出,醫療保險推動,初級醫療領域的革新,遠程醫療領域的擴大,可穿戴設備/移動智能產品領域的不斷出新,心理治療、康復治療、眼科治療及減肥領域的移動產品逐漸成熟、醫療機器人/陪護機器人的日新月異、母嬰類可穿戴設備的研發趨勢、以及超級科技巨頭的布局。
下面分別簡單概括各個層面正在發生的野心和奇跡。
一.醫療消費市場正在蓬勃興起
2015年下半年,PwC在美國對25位醫療產業高管、1500名臨床工作者,1000名消費者進行調查后發現,醫療消費市場正在興起,主要表現為:
1)醫療服務支付方寄希望于基礎醫療,以節省花費,比如美國48%的企業雇主在2015年為員工選擇了遠程醫療服務。
2)消費者選擇基礎醫療的標準是最適合現有的生活方式,調查者中有80%的消費者表示愿意接受革新的基礎醫療護理。
3)新入局者正攪動時局,改變基礎醫療模式,他們正提供便捷、有價值的醫療服務,以滿足更多用戶需要,比如:便民就診、醫生出診、個體醫療、數字醫療、護師護理。
4)傳統從業者正變換思路,以順應新時代的變化。三分之一的醫生表示,他們已經改變商業模式,為患者打造全新的醫療服務。
5)七大核心消費市場正在崛起:年老體弱者;慢性病群體;復雜或多種慢性病合并的患者群體;精神疾病患者;健康家庭;對健康保持熱情的成年群體;對健康持懷疑態度的成年群體。
二.互聯網醫療有助于節約醫療經費,而醫療保險也向著利好方向發展
埃森哲咨詢公司經過調查得出以下結果:FDA在2014年批準了33個互聯網醫療設備,預計到2018年將會是100個。經FDA批準的互聯網醫療設備通過改善藥物依賴性,對行為的矯正以及較少的急診行為,為美國醫療系統因此節省了將近60億美元。預計到2015年該數字將會增加到100億美元,到2016年將會增加到180億美元,到2017年將會達到300億美元。
從醫療保險的層面來看,美國在遠程醫療和初級醫療領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在遠程醫療相關的醫療保險層面:美國醫改要求對再入住率高的醫院將實施高達1%的CMS罰款,通過遠程醫療來更好地追蹤和管理出院病人以及慢病病人(在服藥,復診,身命體征監控等方面)以降低整個醫療系統費用總額。TelehealthPromotionAct提出,2012年底開始,美國遠程醫療協會一直在努力游說國會通過遠程醫療普及法案。雖然此項法案至今仍為通過,但遠程法在公共醫療保險和私人保險上的接受度正在越來越廣。就TelemedicineParityLaw而言,至今有24個州通過了遠程醫療平等法,它要求私人醫療保險提供與面對面門診等同的遠程醫療報銷方案。換言之,美國至今仍有超過一半的州私人保險還沒有跟上。在這24個已經通過了平等法的州中,各州的實際操作力度也相差較大。同時,美國醫學協會(AMA)已經開始創造一組新的CPT代碼來支持遠程醫療的報銷流程。
在初級醫療相關醫療保險層面,很多健康保險集團,如Cigna、Humana、Anthem、Aetna、United,及一些參與了藍十字計劃的公司都收購了部分初級保健機構。上述健康保險集團大部分正在構建零售醫療戰略,以此作為對其他投資的補充。
三.初級醫療領域正在革新
美國初級醫療領域的現狀有著以下特點:對初級醫療服務的需求向更寬及更深處擴張;初級醫療衛生服務包括初級醫療人才供應不足;初級醫療衛生行業的薪酬水平同樣令人憂心;提供初級保健的場所由私人診所或是緊急醫療中心轉到了零售端或是直接設在工作單位,同時利用科技來擴展他們的連通性;支付方式從“量”過渡至“質”。醫療改革規定,便捷有效的初級醫療保險費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從發展階段來看,相較于互聯網醫療快速發展的“初級醫療1.0”階段,美國的初級醫療已經進入“初級醫療2.0“模式,主要表現為以下特點:
1)患者處于專業人士指導下的自我保健,有計劃有規律地關注不同情況和環境下的個人健康。
2)臨床模型以團隊為中心,納入物理治療、行為治療、牙病預防、眼部保健、營養學、用藥管理、以技術支持下的護理監控與協調聯通的處方集、以及轉診管理。
3)從業者包括醫師、執業護士、高級執業護士、助理醫師、心理健康從業人員(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師)、牙醫、眼科醫師/驗光師、藥劑師、營養師、健康指導和金融咨詢師。
4)工作環境已經拓展到辦公室、零售端、雇主診所和虛擬場景。
5)主要合作伙伴從過去的保險機構到現在的臨床集合網絡、醫院、醫療計劃合作伙伴。
6)現階段需要投資運營的包括辦公室診斷用品、臨床記錄、員工薪酬、采購和承包等執業管理、醫療設備、醫護協調技術比如電子健康記錄、個人健康記錄平臺、生物測量學,以及維護網站安全、效果測定與報告等。
7)而對初級醫療成果的考察則包括在線問診量、現場問診量、用戶體驗、醫療效果和診治結果。
四.遠程醫療領域正在逐步擴大
美國立法、報銷加速了遠程醫療技術的使用,新的立法使得對遠程醫療網站的限制解除。并且,新的遠程醫療立法正在擴大醫療護理,有望短期內通過的遠程醫療法案(TELE-MED)將允許參加醫療保險的醫師在全美50個州內治療擁有醫保的病人時只需持有一個醫療執照。2015年的遠程醫療加強法案,擴大了遠程醫療覆蓋的區域,也擴大了報銷的覆蓋范圍,并激勵了醫療保險的再住院削減計劃。
然而,遠程醫療提供者仍需克服一些挑戰,比如,醫院需要更積極地整合遠程醫療系統,也需要更好的慢性疾病遠程監控等;醫生需要花時間進行在線問診,也需要努力將遠程醫療傳輸平臺與實際臨床環境相結合。
五.可穿戴設備/移動智能產品領域實力超群
IDC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銷量同比增長200%,總出貨量達到2100萬個;到2019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年出貨量將飆升到1.26億個。不過,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依然處于發展早期,當前產品創意稀缺、功能疊加。
從各大科技巨頭的動作來看,已布局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科技巨頭包括:蘋果、三星、谷歌、微軟、LG、索尼、Fitbit、Jawbone。已經推出移動智能產品的醫療設備巨頭有:GE、強生醫療、西門子醫療系統集團、羅氏制藥、拜耳醫藥、梯瓦制藥、雅培制藥、美敦力、禮來制藥、飛利浦。
六.互聯網醫療產品已滲透到多種臨床應用
互聯網醫療產品在心理治療領域的應用已初具規模,其應用形式主要包括:VR虛擬現實技術治療心理病、大數據跟蹤心理情緒、智能硬件在心理治療領域的應用、遠程在線心理咨詢。從產品分類來看,主要包括工具指導類、心理測評類、跟蹤隨訪類、技能訓練類、輔助調節類、社交互助類。
而在康復領域,互聯網醫療也開始起作用,其模式主要包括康復機器人、用于康復的虛擬現實軟件、用于康復的可穿戴設備。這些“互聯網+”康復應用已經滲透到神經系統疾病和傷殘,骨關節肌肉疾病和傷殘,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還有燒傷、癌癥、慢性疼痛、糖尿病和口腔疾病等。
在眼科,利用“遠程醫療+O2O模式”進行遠程驗光和在線檢查視力,讓用戶足不出戶地享受準確且有保障的驗光服務。在該領域,已經出現了一些業務模式比較成熟的公司:
1)Opternative是一家在線眼科驗光檢查公司,用戶只需要擁有電腦、智能手機、網絡連接,就能在25分鐘內完成Opternative的驗光測試。
2)Eyenetra公司產品同樣是移動手機進行在線驗光。如今Eyenetra的設備遍布于居民附近的診所,結合自動驗光儀、焦度計以及便攜式綜合驗光儀,眾多儀器共同為用戶創造視力測試的獨特體驗。
3)PeekVision同樣是智能手機進行眼科檢查。所有檢查都是移動端應用操作,Peek能確保所有測試均經過臨床嚴格審核,保證測試安全性,對于成人和兒童同樣適用,且不受語言和區域限制,軟件適合多個地區的民眾。
4)SmartVisionLabs公司主要產品是一款名為SVOne的視力檢查設備,功能強大,能抓取整個人眼的波前信息,最高能識別7階像差。準確率和2萬美元的桌面自動驗光儀效果一樣。
另外,減肥,也是互聯網醫療創業企業比較熱衷的領域,不過現有的減肥App尚不能令人滿意。杜克大學研究顯示,雖然使用手機APP能持續追蹤運動、熱量和減肥效果,但實際上,平均而言,減肥APP并沒有對年輕人產生實質性效果,因為每一款App的功能過于單一。因此,專家們綜合多方意見,建議未來的減肥App需要考慮以下四個方面:
1)計算各種類型食物的熱量,讓用戶對每日攝取的卡路里有清晰的認識。
2)引進人為干預手段,讓基層醫生或健身教練等專人負責減肥計劃,實時跟進減肥進展。
3)增強APP使用粘性,因為減肥是長期的過程,如何維持短期內的減肥成果也要講求方式方法,所以在APP設計中,想法設法吸引用戶長期參與,尤為重要。
4)功能多元化,可以結合智能硬件等為用戶推送個性化、有針對性地提醒消息,指導用戶行為。
如果能實現上述幾點,也許借助APP來減肥,將變得不再困難。
七.母嬰保健及消費領域的可穿戴設備比較集中
當前在母嬰類可穿戴設備中,感應寶寶自身體征,包括呼吸模式、睡眠活動、體溫、心率、身體姿勢、動作、聲音等,是重點研發賣點。還有一些產品是用于感應寶寶的周圍環境,包括捕捉和測量寶寶所在房間的聲音水平,利用UV測量儀防止戶外兒童曬傷。
如果防止兒童出現意外也算作醫療保健的一個層面的話,那么該領域的產品設計還會考慮到以下方面:
1)利用傳感器防止兒童游泳時溺水。
2)外出遇到危險,利用設備上的按鈕及時通知父母。
3)利用GPS或GSM進行兒童定位。
4)通過語音識別,幫助兒童辨別并撥打預定電話。
5)具備防拆警報功能。
6)兒童活動超出安全范圍,及時向父母的手機或相應設備發出警報。
7)實時通話功能,父母可設置通話權限。
8)雙向語音功能,可進行雙向呼叫。
9)父母可通過app尋找兒童位置和方向。
八.醫療機器人/陪護機器人
談論互聯網醫療,思路再走遠一些,就不能不提到醫療機器人或陪護機器人。截止到2015年底,已經或即將商業化運作的機器人可以梳理如下:
1)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仿生機器寵物機器人Miro,具有情感交互功能。
2)日本研究機構(Riken):陪護機器人—Robear,對于老人和行動不便的患者,它可以幫助護工做很多需要細心照顧的體力工作。
3)美國Vgo公司:VGo機器人,是研發的用于遠程醫療和居家健康管理的智能化機器人,是醫生的私人助理、醫護專家助手、家庭成員和健康伴侶。
4)Rokid團隊:機器人Rokid,語音交互式家庭機器人。
5)SoftBankRoboticsHoldingsCorp:機器人Pepper屬于情感機器人。
6)法國BlueFrogRobotics公司:機器人Buddy是適合每位家庭成員的社交機器人,可以替人類做很多工作,包括進行視頻通話,發送消息,日歷功能,鬧鐘功能,以及當你不在家時的監控功能。
7)MIT的多媒體實驗室:機器人JIBO有很強的人機交互效率和融洽感,比如可以讀懂部分人類面部表情,也很擅長給孩子講故事。
8)湖南榮樂科技有限公司:家庭型機器人和企業智能服務型機器人。
9)上海人智科技在騰訊數碼的寒武計劃平臺:智能機器人產品Roby-Mini,這款產品主打跟隨和陪伴服務。
九.超級科技巨頭的布局
在互聯網醫療領域,世界上最具盛名科技巨頭們的布局,可以作為行業的風向標,供我們參考,那么不外乎就是Apple、Google、IBM、Samsung、WalgreensBootsAlliance等幾家。我們看看它們在2015年都做了哪些事情?
Apple(蘋果):
1)2014年6月,AppleWatch就借助HealthKit,推出“可穿戴設備+健康云平臺”的模式,透露出蘋果正在構建移動健康與移動醫療完整解決方案的野心。
2)2015年,AppleWatch借助移動健康應用AirStrip,把心率監測對象擴展到胎兒,直接切入母嬰健康領域,引發移動醫療界高度關注。
Google(谷歌):
1)2015年谷歌風投31%的交易投向了醫療領域,所占比例較2014年的36%有所下降,但仍是比重最大的一個領域。
2)谷歌生命醫學部門投資負責人表示,目前已經有多個醫療領域的投資獲得了回報,包括腫瘤學、脊髓再生、腦功能和修復認知問題;未來5年里,比較合理的目標是對醫療領域投入1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
IBM:
1)在患者方面,Watson和移動病人護理系統genieMD&美國最大連鎖藥店CVS合作,以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服務。
2)在醫生方面,Watson和病例分享平臺PointofCare合作,幫助醫生給病人提供最佳醫療建議。
3)在保險方面,Welltok通過Watson幫助保險公司為用戶指定個性化定制的健康指導。
4)在可穿戴方面,IBM和蘋果、強生、美敦力合作,通過使用Watson來收集健康和相關防御措施的信息。
5)在數據方面,IBM購買了一家專門從事預測分析的醫療數據公司Explorys,同時重金收購圖像分析公司MergeHealthcare,意味著IBM打算深入腫瘤、眼科、骨科、皮膚病等專科,最終完全取代人類醫生診療在診療過程中的各個環節。
6)在物聯網方面,IBM和全美國第四大最常用的移動應用商Weather公司合作,意欲將Watson的認知計算能力應用到物聯網領域,從而發掘出新的作業模式,幫助企業、機構和個人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Samsung(三星):
1)三星已建立智能/可穿戴設備軟件平臺。
2)產品目前包括:智能手表、耳機、虛擬現實眼鏡等,其中都安裝有基本的生物與運動傳感器。
WalgreensBootsAlliance(沃爾格林博茲聯合):
沃爾格林博茲聯合公司宣布稱,將以172億美元收購了RiteAid。后者是美國第二大連鎖藥店運營商,近年來利潤率逐年穩步增長,2015年公司的資產收益率達到23.8%。研究RiteAid的互聯網營銷策略,發現它們在互聯網醫療產品的綜合應用方面,為后來者做了全方位的嘗試:
1)RiteAid公司安裝的SkySurfer系統,是基于個人電腦用戶平臺來代替原有低效的綜合解碼接收機網絡服務。SkySurfer系統不僅能提供高質量的藥物宣傳視頻,還能在IP環境中提供各種各樣的增值服務。
2)RiteAid提供互聯網藥師問診的專業化服務。
3)RiteAid在藥店內開設TakeCare保健中心。
4)RiteAid為廠商提供了通過互聯網審核平臺成為供應商的綠色渠道。作為RiteAid供應商,只需要具有美國合法的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并具備一定的提前供貨能力和存貨水平便可順利成為合法供應商。
5)RiteAid借助互聯網實現與顧客的供求互動。
綜上所述,全面梳理了全球互聯網醫療最前沿的國家、地區、巨頭們正在發生的、令人興奮的變革后,盡管我們深諳中國的政策環境、社會環境、醫療體系還無法讓我們照搬國外成功的經驗;但是以發展的眼光來看,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醫療從業者、醫療創業者以及投資方,都會沿著時代歷史的滾滾洪流,走進那些我們看得見的美景中。
我們盡心盡力,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