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市場研究公司Lux Research發布了一項報告顯示,未來10年全球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可能翻8倍,從2013年的51億美金增長到418億美金。其中臨床應用的癥狀監測類(vital sign monitoring)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從2013年的3.72億美元,快速增加到2030年160億美元,到時將超過個人消費類移動醫療市場——從2013年的25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70億美元。
目前移動醫療的投資熱點集中在針對消費者的移動產品上,包括硬件和軟件。這種商業模式長期會受到誰來支付產品或服務的困擾。尤其在中國,個人醫療支出比例高,醫療保障形式單一,醫保壓力大,不可能為額外的服務和產品買單,而走個人消費者市場,推廣成本大,非迫切性需求的話,個人消費者積極性不高。
臨床類移動產品應用的最大價值是可以直接提高醫院或醫生的工作效率并帶來便捷性。此類產品未來會非常有市場。這類產品就功能來看來可以大致分為三類。
首先是臨床癥狀監測類(vital sign monitoring),主要用于實時監測病人的身體指標,以便醫生作出快速的臨床反映,而臨床研究也表明,此類產品的應用可以縮短病人康復的平均時間,或者降低病人再次住院的概率。比方說,美國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旗下自主開發的一款移動監測類App讓心臟支架手術后的病人3個月內再次復發比例降低約40%。
這款移動應用有兩項功能,一個是提供心血管疾病和康復健康信息,另一個是監測病人主要健康數據,包括體重,血壓,血糖,活動程度以及食譜。這些指標非常基本,但實時監測有助于醫生通過遠程了解病人的身體動向,以便及時作出診斷和臨床決定。
這類產品有助于醫生提高工作效率,控制醫療成本,未來有望快速發展。這類產品專業性很高,可能需要針對某一類疾病專門開發,設計特殊功能,但一旦投入使用,醫生方面的積極性會比較高。
而在中國,推廣這類產品最大的困境有兩點。首先,目前中國移動醫療市場還比較混亂,缺乏臨床數據的支持,也沒有第三方機構去采集分析這些數據,證明其是否有效。其次,如何把這些有效的專業性移動醫療產品和醫生的工作流程對接,在不給醫生目前診斷流程造成太大影響的前提下,平穩融合到整個治療過程中仍然是一個難題。
另一類則是成為處方的專業移動醫療產品。比如美國的WellDoc主要進行慢性病管理的移動技術開發,旗下一款糖尿病管理軟件Blue Star是美國市場目前唯一一款通過FDA認證且需要醫生處方使用的糖尿病管理App。這款產品為確診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過藥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設計,類似于藥物治療,為患者提供實時消息,行為指導和疾病教育,推送至患者的移動設備。
這類處方型產品數量比較少,專注于某個領域,但專業性很高,已經獲得保險公司認可,患者可以獲得保險公司的報銷。這類產品目前在中國屬于空白,加上商業保險缺失,短期內不太可能發展。
最后一類主要服務于醫生和醫院的專業軟件,可能是最適合目前中國現狀的。舉個例子,美國有一家叫Advanced ICU Care的公司為醫院提供遠程的重癥病人生命癥狀監測并實時傳送到醫生的移動設備上,幫助醫生隨時了解病人動態并記錄連續的數據,用于輔助診斷。這類產品直接方便了醫生,因此醫院非常樂于使用并支付。
在中國也有類似偏醫學的產品,比如交大旗下科技公司開發的專門為社區醫院提供遠程心電圖診斷的服務,由于大部分社區醫院缺乏專業心電圖診斷醫生,很多復雜的案例在社區醫院無法得到正確檢查,醫生被迫讓病人轉向更高級別的醫院。交大開發的這種心電圖遠程應用可以將心電圖實時傳回數據中心,在15秒之內作出診斷并傳回。這是移動端醫療在專業領域的一個比較實際的應用。
這類產品主要目的是方便醫生,在中國缺乏醫療服務支付方的大環境下,是比較容易進入的領域,最大的門檻仍然是技術和專業性,如何真正幫到醫生,同時又不太多影響到他們現在的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