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邑新已經在比3D打印還要嶄新的移動健康行業創業兩次了。
5月25日,北京新瑞時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趙邑新出任總經理,一個多月前,他剛剛從山海樹健康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離開。
表面看來,趙邑新離開一家公司創辦了另一家公司,然而在他看來,這卻是一次移動健康產業盈利模式的突圍。
在中國,移動健康或移動醫療產業興起于2012年,隨著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和公眾健康、醫療需求的提升,用互聯網改造甚至顛覆現有醫療模式的熱潮開始爆發。
彼時,在部分互聯網人士中迅速傳遞著一本名叫《顛覆醫療-大數據時代的個人健康革命》的翻譯本,作者埃里克·托普是美國心血管專家,他在書中描繪了一幅全新的醫療產業圖景。與此同時,美國誕生了大量移動健康公司,不少創業者獲利頗豐。
嗅到商機的中國投資人和創業者迅疾殺入移動健康領域,然而,將近兩年下來,先烈的名字越積越多,幸存者卻寥寥無幾,創業者們始終沒有找到可以持續的盈利模式。
嚴格來說,趙邑新不能算先烈,前一個他倒下了,后一個他又站了起來,并且是在嘗試一種新的盈利模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發現,類似新瑞時轉型的公司不在少數,目前正處于移動健康產業的第二波沖擊:第一波創業者在對行業理解日益加深的基礎上迅速轉型,新進者則汲取先烈們的經驗教訓。
移動健康領域正在悄然經歷模式轉換和突破的當口,投資人和創業者堅信可以突圍,然而,在不改變現有醫療體制的環境下,行業中尚未出現公認可行的商業模式。
第一波創業者正切換跑道
失敗根源是閉門造車。
趙邑新將商業模式從面向患者改為了面向商家,即TO C到TO B。
“一開始做的時候,想直接服務患者,因為客戶規模龐大,后來發現邏輯上有問題,”趙邑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患者看重的是醫院和醫生的品牌,科技公司提供醫療服務說不通。”
趙邑新第一次創業的設想是,患者在家中接入血壓計、心電儀、血糖儀、體質儀、體重計等多種移動測量設備,通過平板電腦記錄身體數據,用戶在線接受醫生的建議并支付費用。
但后來客戶的反饋極不理想,從2012年4月19日推向市場,到當年年底就匆匆結束了。趙邑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銷售情況不理想,操作復雜,老年人一時無法接受。醫生資源也十分有限。”
趙邑新總結第一次創業的失敗根源是閉門造車。
“坐在屋子里,拍著自己的腦袋說這是客戶的需求,”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強調,“這非常危險。”
如今,趙邑新將目標客戶轉為醫療設備廠商、醫療機構和營養補劑等商家。他并非認為以患者為客戶沒有出路,而是先要解決生存問題:以TO B滿足生存,再逐步擴展至TO C。
新公司并未完全放棄之前的成果,眾多可穿戴設備變得更加容易操作,利用收集到的患者身體數據,幫助可穿戴設備廠商維護客戶,具體措施包括數據服務、客戶管理及增值服務等,而可穿戴設備廠商可由提供產品變為產品加服務,以避免激烈的價格戰。
趙邑新設想,通過新模式采集的數據,也可為營養補劑類公司帶來價值,公司可結合測量結果,給服用者提供更加科學的建議。
而其第三類目標客戶醫療機構尤其是私立醫院,則可通過建立電子病歷,長期保持患者的“黏性”。
與趙邑新恰恰相反,健安華夏創始人楊楓在第一家公司被收購后,將新公司的目標客戶從醫療機構改為患者,專注糖尿病。即TO B到TO C。
此前,楊楓的公司試圖改進醫院信息化程度,但這個微軟工程師馬上發現,他開設的其實是個項目型公司,做的非常辛苦,但由于客戶群狹窄,看不到做大的前景。
在楊楓看來,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公立醫院對此并不積極,獲得訂單更多的是靠關系。他覺得,自己更適合面向廣大消費者。
轉型的重要標志是健安華夏開發了一款“醫隨訪”的軟件,該系統希望幫助糖尿病患者,這類似王航創立的“好大夫在線”模式,醫生可以在網站上開設自己的診所,糖尿病患者則可以接受醫生指導。
第二波新進者全面試錯
開始進軍移動健康領域細分市場。
6月7日下午,尚奇浩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首款產品——37mhealth血壓管家,業內更習慣稱這家由幾個“80后”開創的公司為37健康。
37健康的模式與健安華夏類似,專注于單一病種的線上醫患交流,與楊楓不同的是,37健康創始人代萬輝沒有親身經歷轉型。
37mhealth血壓管家不僅僅售賣血壓計,它基于ios和安卓移動平臺,患者的血壓數據可以傳送至醫生端和親屬端,為了保持用戶“黏性”,此款血壓計還計劃建立血壓病友社區。
代萬輝認為,37mhealth血壓管家在同類產品中具有競爭優勢,“這是現有血壓計中最好的。”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投資人也十分看好新產品的前景,37健康剛剛獲得總計1000萬元的融資,大河創投創始合伙人王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我們看好健康行業,看好代萬輝團隊。”
然而,37mhealth血壓管家仍需不斷完善功能,并撬動核心資源醫生。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由于剛剛發布,這款血壓計尚未經過藥監局認證為二類醫療器械,這意味著,目前還沒有醫生愿意據此為患者提供建議;此外,其核心價值之一醫生資源也沒有到位。即使其所有功能均已完善,還需經歷市場的考驗。
事實上,第二波創業者開始進軍移動健康領域的細分市場,悄然開啟了全面試錯階段。
在愛立信做移動開發多年的劉青焱將新辦公室搬到了北京CBD 的銀泰中心,這與新公司的客戶群定位不無關系。
劉青焱公司的客戶群是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中產階級,致力于打造家庭醫生的模式,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家庭醫生將會使客戶體驗無微不至的關懷,如遇到大病、急癥,則可提供專業的轉診建議。”
劉青焱認為,家庭醫生模式可以緩解中國千軍萬馬奔大醫院、大主任的現狀。
與前面提到的所有模式不同,即使出身IT行業,但劉青焱并不認為技術可以改變一切,“醫療最終還是得靠人,純線上的工具不能解決真正問題,醫療服務與在網上訂機票、酒店有著本質區別。”
劉青焱暫時不愿透露新公司的名稱,但據他表述,今后,目標客戶群會在住所附近找到公司提供的專業醫療人士,這些專業人士由醫生、護士、員工組成,在線下解決客戶的醫療問題,并由此建立客戶黏性。
三大困惑縈繞行業
只見“坑”,不見盈利模式。
對于目前移動健康產業的格局,業內的普遍觀點認為:標桿企業已逐步樹立但仍然不斷調整以適應市場需求,如李天天的丁香園、王航的好大夫在線;在標桿企業涉足之外的領域全面細分市場并試錯;重新創業者切換跑道,新進者則極力避免先烈犯下的錯誤。
多位受訪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企業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沒有抓住客戶的真正需求。
趙邑新稱:“很多企業對市場產生了誤判。”
據了解,現有移動健康創業者大多出身于IT行業,創業之初,對醫療、健康領域只有表面感知,而實際上,醫療思維與IT思維相差甚遠。
劉青焱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互聯網行業的特點是開放、靈活、變化速度快,而醫療行業較為嚴謹和封閉。IT人士轉換至醫療思維,或者醫療人才具有互聯網思維,需要時間。”
移動健康領域第二個普遍的問題是移植國外模式。
在楊楓看來,那本曾經手手相傳的《顛覆醫療-大數據時代的個人健康革命》使中國的創業者誤以為,大數據時代可以馬上到來,但他的親身經歷證明,在中國,大數據的利用仍存在很多障礙。
楊楓在微軟期間曾管理過MSN、Hotmail等大數據項目,但當他進入協和醫院時卻發現,即使現成的數據都很難利用。
與美國不同,中國的醫療管理較為粗放,如號販子售賣的號常常男女老幼都用同一張醫保卡,類似的情形還出現在親屬之間互用同一醫保賬號,據此統計出的數據可想而知。
楊楓的團隊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只整合了協和醫院一半數據,幾乎近半的成本和時間用于剔除那些明顯的錯誤。
此外,大數據的利用還需避免一些極其細微的漏洞,否則將前功盡棄。
“不要等到統計糖尿病病人數據幾年后,才發現沒有考慮胰島素注入量和體重,因為兩者與數據的相關性極為緊密,否則出來的數據就是垃圾,用垃圾做出的分析還是垃圾。” 楊楓稱。
不適合中國現狀的遠程醫療是水土不服的另一例證。
遠程醫療已在中國開展七八年,但至今沒有一家企業靠此做大,全國僅有幾百例示范項目,其原因是中國的醫保體制障礙。截至目前,中國的醫保無法跨省報銷、結算,北京301醫院設想的全國診療在實際中難以推廣。
事實上,由于醫療體制的限制,國外的很多商業模式在中國無法落地生根。
移動健康產業遇到的第三個困惑是定位,定位醫療還是定位健康管理,兩者重合是商機還是災難?
困惑的結果逐步演變為糾結:做健康管理的公司往往希望提升自身產品、服務的專業性,不知不覺地向醫療領域過渡;而原本定位為醫療服務的企業希望擴大盈利點,往往向健康管理領域傾斜。兩者的融合是否可行,還需市場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