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英特爾中國嵌入式研究論壇在北京召開,會議以“合作創新 嵌入未來”為主題,介紹了英特爾對于嵌入式市場未來發展的看法與國內嵌入式研究的概況。英特爾中國總裁楊敘先生,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方之熙先生以及英特爾高級院士康凱文先生等與其他來賓一同做了精彩演講。
楊敘先生首先回顧了英特爾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從1985年在北京設立第一個辦事處到2007年將中國升級為全球第五個獨立大區——2009年英特爾在中國區的業務已經占到全球業務的17%。另一方面不論是1999年開始在上海浦東的第一個封裝測試廠,還是1998年北京第一個亞太研究機構,包括2003年在成都興建的封裝測試工廠和2007年大連開工的亞太第一個晶圓廠Fab68,都證明英特爾在中國持續投入和發展已經成為了除美國總部之外最完整的運營架構。
據了解,中國本土的PC產業在過去的25年里發展迅速,并很快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楊敘認為,中國很有可能在2012年成為全球第一大PC市場,而云計算在中國落地的速度也前所未有的超越其他發達地區。作為云計算的兩大部分“局端”和“終端”,英特爾在“局端”擁有至強系列處理器構建起強大的數據中心,而在“終端”則有嵌入式凌動和嵌入式至強在車載設備、工業控制等領域將傳統設備“智能化”。
楊敘表示,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將個性化推到了前臺,從而推動了互聯計算。將所有手持設備和移動設備接入實現互聯網3.0時代。而對于英特爾中國來說,今年中國研究院已經正式成為除美國總部之外,獨立研發的機構——主要方向是嵌入式。楊敘展示了下圖,在如此多的嵌入式應用中,英特爾嵌入式技術(包括處理器、軟件等)都將發揮作用。
方之熙院長則在演講中更多的強調了嵌入式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英特爾所做的努力。他表示,未來嵌入式設備將更具備互聯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而類似根據環境進行的情境感知計算則將使得嵌入式設備更加智能;零能耗計算則適用于對功耗敏感的環境,應用于能量收集,嚴酷環境下的工作等。
方院長表示,隨著摩爾定律的攀升,英特爾的Tick-Tock節奏已經將制程工藝提升到32nm,并會在明年提升到22nm。這使得硬件處理器的速度發展每18個月升級一次——從而為軟件設計帶來巨大的挑戰:包括軟件設計的時間,復雜性,與廠商的合作以及可編程和效率之間的平衡都是英特爾研究院需要適時拿出方案的難點。
而硬件方面也存在著多樣化應用,嵌入式系統設計限制,具體域系統定制和上市時間壓力的問題。嵌入式架構的挑戰也主要來自于這些應用帶來的復雜性,設計空間的探索,快速實現和驗證以及高層次架構和系統級綜合設計。
此外,對于嵌入式輸入輸出方式的研究也是方院長演講的重點。他表示,英特爾嵌入式系統為了實現低功耗高帶寬的傳輸,采用了融合型嵌入式輸入輸出協議和架構,并將硅光通訊技術和諸如QuickAssist的互聯技術應用在系統中,進而加速整個嵌入式設備。
據記者了解,英特爾中國研究院主要有三種合作研發模式:與政府、大學和合作伙伴的遠景技術研究;核心技術研發以及技術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