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3G和全業務時代之后,傳統的數據中心難以滿足不斷變化的通信業務需求,為此,三大運營商紛紛加快了對數據中心的部署和升級。那么,數據中心的現狀如何,未來的發展走向怎樣?記者近日就這些問題采訪了中國聯通研究院副處長張云勇。
“少且不大”
“目前運營商的數據中心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少且不大,一方面數據中心總體數量少,另一方面每個數據中心的規模不大。”張云勇坦言。
他向記者列舉了一些數字;運營商一般在全國有幾百個數據中心,將這些數據中心分配到全國三十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那么每個地方的數量就很少;一般情況下,每個運營商在全國大致有20萬臺數據中心設備,平均下來每個數據中心只有約1000臺設備,這個規模非常有限。
相對來說,國外一些公司的數據中心則有相當的規模優勢。張云勇舉例,Google總共有100萬臺的數據中心設備,平均每個數據中心約有2萬臺設備,規模較大的甚至有4萬個機柜、10多萬臺設備;微軟的某個數據中心有112個集裝箱、23萬臺設備,這與我國單個運營商在全國的數據中心規模不相上下。
張云勇表示,數據中心“少且不大”帶來了三個問題:一是缺乏規模效應,大型數據中心的成本只有小型數據中心的1/7,數據中心規模上不去,造成國內IDC成本高,利潤和附加值偏低;二是維護效率很低,目前運營商平均每人管理100臺機器,而Google和雅虎的數字分別是5000臺和3000臺;三是利用率低、能耗高,我國運營商數據中心CPU的利用率平均只有12%,遠遠低于Google的85%,這就造成了高能耗(我國數據中心的能耗效率大于2,而國際上對綠色數據中心的規定是能耗效率小于2)。
“一方面分省建設導致數據中心較為分散,另一方面客戶只愿意使用本地托管服務,而不愿意租用機器。”張云勇指出了造成“少且不大”的兩方面原因。
數據中心向云計算演進近年來,云計算成為熱門話題,并且在很多場合,云計算都被人們和數據中心聯系在了一起,那么數據中心和云計算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理論上說,數據中心和云計算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云計算符合數據中心的技術和業務發展趨勢,目前運營商的數據中心架構也在朝云計算的方向發展,當然完全運用云計算技術尚需要一個過程。”
在張云勇看來,數據中心的業務發展趨勢是基礎設施集約化、業務管理專業化、業務提供社會化、服務提供個性化,以及“T”型的服務能力輸出;技術走勢則是從小型機向X86演進、從多級分層走向扁平化和自組織、存儲池趨向統一、分布式的文件系統和數據庫會進行整合,以及實現真正的綠色節能等。
張云勇認為,數據中心向云計算架構演進正是由這些趨勢決定的。“比如云計算把物理資源虛擬化為軟件資源,提高了設備的復用比,符合集約化的趨勢;設備復用比提高后,它的能量消耗并不會同步增加,這就降低了平均能耗,實現了真正的綠色數據中心;同時,利用云計算還有助于實現扁平化架構,以后的數據中心可能只包括兩層架構,一個是邊緣層/云端,一個是后臺的海量云數據中心,而網絡技術和云計算融合會出現新的設備,如云交換機、云路由器等,數據中心不再放置過多的傳統數據設備,這也是一個層面的扁平化。總而言之,云計算符合數據中心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