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長陳鋼在科技廳舉行的政策吹風會上介紹,成都市科技數據中心建設工作已啟動,擬用3年時間建設完成。以該中心為載體,成都市將開展科學數據管理工作。
所謂科學數據,即來源于、也用于科學研究活動的相關原始數據及其衍伸數據。我省近日印發相關文件,明確提出各級政府預算資金資助的科技發展項目所形成的科學數據,應由項目牽頭單位匯集交換到相關科學數據中心。
陳鋼表示,成都市科技數據中心將匯聚成都市科技局政務信息數據及市域檢驗檢測設施數據等,接入省科學數據管理系統,與四川省科學數據中心實現交互共享。
圍繞建設目標,成都市科技數據中心將進一步整合市域內各類創新資源,匯集國內重點城市相關數據及高端科技創新資源,開展創新資源能力畫像和資源配置;匯聚海外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相關數據和創新資源,推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強化數據分析。
目前,成都市科技數據中心建設方案正在編制當中。
科學數據有啥用?
科學數據究竟有什么用?會議期間,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喬曉東分享了他的觀點。
他提到去年的一個真實案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阿諾德在《Science》期刊發表一篇酶學方面研究,但被指責其實驗結果有問題,最終其研究被撤回、阿諾德公開道歉。
之所以能“做實”指責,就在于阿諾德拿不出支持其結果的科學數據。“加強科學數據管理,有利于在科研過程中對研究的真實性進行驗證,有利于增加科研工作的透明度,杜絕虛假行為,防止學術腐敗,助推科研誠信建設。”
除此之外,喬曉東認為加強科學數據管理至少還有3點意義:有利于保護國家重要科技資產,畢竟科學數據是科學研究產生的重要研究資源和學術資產;有利于科技安全,避免高價值的科學數據流失;有利于推進科研成果的傳播、共享與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