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迷茫”:領跑者的孤獨
只有當你走在所有人前面的時候,才有可能迷茫。
而敢于說出“迷茫”二字,正表明任正非的清醒。
在2016年5月30日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華為創始人、總裁任正非有一個著名的講話,其中一段尤為引人關注。
他說:“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
人們關注的是華為的迷茫,不解的是:華為怎么也會迷茫?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觀念里,華為乃是中國最出色、最成功的企業,任正非乃是中國企業家群體的頂尖精英,這樣的企業,怎么可能迷茫?
因此,“華為的迷茫”在相當多人的理解中是任正非的謙辭,這也符合任正非給人們留下的一貫印象——他極少談及華為的成功,反而更愿意談華為的問題。
人們還清楚地記得,2001年的華為發展勢頭正好,任正非突然拋出一篇《華為的冬天》的文章,開頭這樣寫到:“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么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的,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然而16年過去了,華為的冬天并沒有來;相反,人們看到了一個欣欣向榮的華為。在“冬天來了”的憂患中,華為正在成長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優秀的企業。
這就是任正非。他眼里總是充滿憂慮,即使在有國家領導人出席的重大會議上,任正非向外界傳遞的依然是他的憂慮,這甚至讓他的講話聽起來有點不太合時宜。比如他說:“如果(華為)不能堅持創新,遲早會被顛覆。”
如果你只聽任正非的言論而不看華為的業績,甚至會對這個企業失望,至少會認為“華為沒有大家說得那么好”。有趣的是,華為在任正非不停地“唱衰”言論中持續成長著。
這是典型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在我看來,只有當你走在所有人前面的時候,才有可能迷茫。而敢于說出“迷茫”二字,正表明任正非的清醒。
中國企業仍然走在“跟隨者”的路上
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令世人刮目相看。以我最熟悉的家電行業為例,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家電產品如空調、彩電、冰箱、洗衣機乃至手機產品,都是本土品牌處于領先地位;退回到10年前,這樣的情景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如果你站在全球的高度看中國企業,和國際企業相比,中國企業仍然缺少很多。
缺什么?缺少領導世界的能力。
作為追隨者,我們和領跑者的距離已經接近,但不意味著我們已經成為領跑者。
99°和100°僅有1°之差,但是,99°的水不是開水,而100°是。
領跑者和追隨者的區別是什么?是領跑者的前面沒有路,而追隨者的前面有路。
中國企業和國際企業的差距的確在縮小,但是,絕大多數中國企業仍然無力承擔領跑者的責任。這不是勇氣的問題,而是實力的問題。
只有跑在前面的探路者,才會“迷茫”
正因為前面沒有路,所以,領跑者常常會產生“迷茫”感。因為他不知道邁出去的下一步,是康莊大道還是萬丈深淵。
這正是領跑者的偉大之處。和追隨者不同,領跑者或者探路者的肩頭承擔了兩個責任:一個是自身企業生存的責任,一個是為別人探路的責任。而追隨者不必承擔探路的責任。
任正非說,“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的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華為跟著人跑的‘機會主義’高速度,會逐步慢下來,創立引導理論的責任已經到來。”
千萬不要以為華為失去了發展后勁,更不要以為華為出了什么大問題。實際上,任何一個追隨型企業蝶變成為領導型企業,都要經歷這樣一個痛苦的過程,如果你沒有經歷過,只能說明還不具備領導世界的能力。站在這個角度看,我希望未來有更多中國企業經歷“華為式迷茫”,這意味著中國企業集體性蝶變的時刻即將到來。
過去,作為追隨者,我們只需在別人趟出來的路上走就行了,我們所有的努力只為和領跑者縮短距離。但是一旦進入無人區,作為探路者,沒有人告訴你該往哪里走及道路何在,一切都靠你自己去探索,失敗的概率可能會很高。
華為是最早進入“無人區”的中國企業,大多數人尚難以體會任正非“迷茫”的滋味。
唯有基礎理論研究,
方能奠定領跑者地位
誰能幫助任正非廓清他心頭的迷茫?答案是:基礎科學研究。
對此,任正非十分清醒。他說:“華為有八萬多研發人員,每年研發經費中,約20%-30%用于研究和創新,70%用于產品開發。很早以前我們就將銷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發經費。未來幾年,每年的研發經費會逐步提升到l00-200億美元。”這段話的看點在于“20%-30%的研發經費用于(基礎)研究和創新”。
他還說:“華為過去是一個封閉的人才金字塔結構,我們已炸開金字塔尖,開放地吸取‘宇宙’能量。加強與全世界科學家的對話與合作,支持同方向科學家的研究,積極地參加各種國際產業與標準組織,各種學術討論,多與能人喝咖啡,從思想的火花中感知發展方向。有了巨大勢能的積累、釋放,才有厚積薄發。”
基礎性探索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失敗的概率非常高,甚至一個人研究了一輩子,最后只為證明“這條路行不通”。所以任正非說,要允許失敗,允許一輩子快樂地平庸,“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走在基礎科學進步的大道上的。而且基礎科學的發展,是要耐得住寂寞的,板凳不僅僅要坐十年冷,有些人,一生寂寞。”
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內,中國企業從事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應用技術層面。所謂“應用技術”,通俗地講,就是別人已經發明了某個產品,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這個產品做得更好。比如:蘋果開創了智能手機,我們要做的就是將智能手機做得外觀更漂亮、成本更低,以及使用更方便,僅此而已。
為什么中國一直缺乏原創產品、發明性產品、革命性產品?根源在于缺乏基礎理論、基礎技術層面的突破。這實際上也是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難以與國際巨頭抗衡的深層原因。如果中國一直突不破基礎技術、基礎理論這道門檻,就不可能成長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企業,不可能誕生受世人尊敬的國際品牌。
相比之下,為什么這些年華為越走越快?答案就在它高達15%(當年營業額)的研發費用里。在全球研發投入最多的20個工業企業里,中國僅有華為一家企業上榜。為什么大多數中國企業沒有華為那樣的發展后勁?因為它們舍不得在技術研究上投入,當然也沒有能力進行如此大力度的投入。
不過,和蘋果、谷歌、微軟等全球領先的科技巨頭相比,華為仍有不小差距,甚至和三星相比,華為的差距也很明顯。而我們之所以對華為的未來充滿信心,很大程度上因為它已經具備了國際企業的基因。
也許五年之后,人類的某個重大發明、創新會誕生在華為,若此,則華為將徹底蛻變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領軍企業。但今天,它還不是。
任正非坦言,華為“不以成敗論英雄”,“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我們也會從沉浸在產品開發的確定性工作中,加大對不確定性研究的投入,追趕時代的腳步”,他還稱,“公司要具有理想,就要具有在局部范圍內拋棄利益計算的精神。”
顯然,華為已經做好了在“無人區”進行艱苦卓絕戰斗的準備。
(本文作者系家電行業資深觀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