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是關于華為消費業務的專題報告,是華為消費業務的全景圖,我們以碎片縫衣的方式,力圖通過公開的信息,為公眾展現一個新的消費電子巨頭:他是誰,來自哪里,又走向哪里。我們將每半年更新一次報告,始終相信專注的力量。我們認為,華為正在向持續用戶經營轉變,利用從B端(企業)到C端(消費者)的高勢能順流而下,信息消費BAT之外的第四極已經成型,中國進入BATH格局。
一組數據證明華為是中國互聯網信息消費的第四極,從BAT演變為BATH,而這個H是BAT的底層邏輯和支撐
一般意義上,互聯網世界的人們習慣于把BAT稱為互聯網三巨頭,而往往忽視掉來自傳統行業的巨頭從底層向上野蠻而快速的生長。在我們看來,華為,一個通信設備巨頭,在其主航道上的針尖戰略迅速的達成之后,正在互聯網領域與BAT擁有相同的地位,這種地位是基礎性的、底層邏輯性的、甚至是父體性的。
因為,我們認為,如果把互聯網從信息消費的視角去結構,由BAT構成的三巨頭,應該改寫為BATH,從蝙蝠(bat)到澡盆(bath)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契合中國互聯網+的大背景,天上飛的遠不如放在地上盛在盆中的水更能給與中國的經濟帶來更多甘露。我們來看一組客觀的數據:
華為消費者業務2015年收入超過200億美元,同比2014年大幅增長接近70%;
華為智能手機2015年全年發貨量1.08億臺,同比增長44%;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達到9.7%,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位居世界前三;
2016年1月,華為全系智能手機發貨量突破1208萬部,同比猛增93%,這是華為連續第四個月發貨量超千萬部。
華為在全球共有34000家門店,全球品牌認知增長至76%;
理解華為2C的消費者業務戰略應該從理解華為的主航道戰略開始
管道是華為的主航道
所謂華為的管道,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如此表述:華為未來聚焦“管道”,即聚焦所有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聯接,而不會涉及信息或內容,華為未來業務會圍繞“管道”戰略展開(2014年)。
華為應該怎么能對應這個時代? “我現在不知道”任正非說, “有一件事情我知道,就是信息流量越來越大,又越來越不賺錢”,而且只要這個流量基礎在,“我們總有一天能找到我們賺錢的商業模式”。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以移動寬帶、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社交網絡為顯著特征的ICT技術,將成為引領下一輪發展的新浪潮,預計到2025年全球有1000億終端連接網絡(華為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語)。
我們可以理解為,華為一方面積極滿足已經正在如同洪水般爆發的流量對管道的需求,同時枕戈待旦尋找在流量海洋中卓越的商業模式,迎接新的星辰大海。
一個故事:華為終端為什么不拒絕高通的芯片,日本的工藝?
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就是為華為的主航道管道業務服務的。
比如當你聽到任正非說“我覺得無線比有線更有希望搞明白最終客戶需求,因為無線在離客戶最近的地方,比較貼近人的基本需求。”時,你就不應該驚訝為何華為在經歷短暫的猶豫和搖擺之后,迅速的發力智能手機并在短短兩三年內站上了全球智能手機的第一梯度,因為智能手機與無線業務緊密相關且離客戶比最近還近!
任正非曾經舉過一個關于終端的故事,用來形象的說明華為在產品和技術上的路線策略,即適度超前的領先策略。
故事是這樣的:“前年(2013)我們決定讓日本的能力為我們所用,在日本建立一個終端工藝研究所,把日本短薄精小的工藝能力聚集起來了,日本研究所就做得很好。我們在日本構建大規模的工藝能力,應用軟件讓想象豐富的中國人來開發,正好對應人們未來對軟件的需求。這兩個能力結合起來,世界不就是你的了嗎。”
眾所周知,華為有自己的海思芯片,很多人會質疑按照華為的習性,華為終端是不是應該更多的采用自己芯片,而不是高通的?如果放在以前,這是可能發生的事情,但是在現在的華為看來,“用最先進的工具做最先進的產品,要敢于投入。把天下打下來,就可以賺更多的錢。”
也就是說,用現有東西服務天下,再來讓天下的東西都變成自己的。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天下觀,只不過更大,更加契合現代商業倫理和全球化的變革趨勢。
任正非自己話對此有極好的詮釋,他說:我們要以客戶為中心,在技術上不應該持有狹隘的立場,我們不知道世界未來怎么演變,也不知未來誰勝誰負。
未完
OK,作為一份報告,這只是第一部分,我們會陸續發布該報告的其余內容,當全部公開之后,我們將提供電子的版本下載,歡迎你關注微信公號:水煮通信,關注我們公布的下載信息預計本報告分6期陸續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