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信設備商們都公布了2015年的財報,業績普漲、全線飄紅。同三四年前的慘淡相比,現在的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滋潤。尤其是華為和愛立信這兩強的表現,更是搶眼。
先來看看華為,已經是電信設備行業內當之無愧的老大。2013年,華為的整體業務收入首次超越愛立信,甩掉了“千年老二”的名號。不過那個時候華為并不認為自己是老大,因為“蘋果和蘿卜不能一起比”。當時在華為看來,從運營商業務的角度來看,自己還處于第二的位置。
“謙受益,滿招損”,華為的表現應了這句古話,低調的華為在2014年和2015年的業績繼續出彩,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領先優勢。2014年華為的營收是465億美元,與愛立信之間營收差距從2013年的40億美元擴大至113億美元,阿爾卡特朗訊(2015年被諾基亞收購)、中興和諾基亞被遠遠甩在身后。華為最近公布的財報顯示,2015年其營收約為610億美元(3950億人民幣),而愛立信2015年營收約為304億美元(2469億瑞典克朗),差距已經拉大至306億美元。在華為與中興、諾基亞之間,2015年的營收差距已經擴大至455億美元和469億美元。
文章一開頭也提到,2015年設備商們的業績普漲,愛立信營收漲8%,諾基亞漲了6%,中興大漲約24%。在這種情況下,華為將差距拉大,只因為它跑得更快,2015年華為的營收暴漲37%,達到3950億人民幣。有比較才會有感覺,3950億營收是什么概念,要知道BAT這三家互聯網巨頭去年的營收總和不到2500億,再加上小米(743億)也還不夠。
華為的強大,在于其走的是規模路線,在運營商、企業和消費者業務領域多線出擊,而且在每條戰線上的表現都可圈可點。運營商業務是華為這艘大船的“壓艙石”,受益于全球4G,尤其是中國4G建設的熱度不減,華為在運營商業務的收入保持穩定增長,達到2323億元。
在“壓艙石”穩定的情況下,華為的消費者業務營收快速增長至1291億元,增幅達73%,新推動力作用明顯。
視線回到愛立信身上,雖然已經被華為超越,但是這位“曾經的老大哥”實力仍不可小覷。要說明的是,愛立信和華為走的是不同的路線,簡單地比較兩者的營收意義不是很大。華為做的是加法,在運營商業務這一傳統優勢領域之外進軍了消費者業務領域和企業領域。而愛立信則是在做減法,2012年愛立信將合資公司索尼愛立信的50%股權出售給索尼,徹底淡出手機終端市場,2014年愛立信又退出了手機芯片市場。收縮戰線的愛立信聚焦于移動寬帶網絡、全球服務業務、支撐解決方案業務這三大領域,并且拓展5G、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領域。
個人感覺華為的“硬漢”風格現在依然明顯,無論是電信設備還是手機終端,雖然也有企業級解決方案服務,但是難撼大局。而愛立信正在實現“從硬向軟”的轉變,從過去提供網絡硬件設備,到面向萬物互聯時代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愛立信的目標是向軟件公司轉型。現在愛立信的轉型已經取得成效,已經不能將其定義為純粹的電信設備商,通過愛立信2015年的財報,我們發現其來自于服務和解決方案方面的收入已經占據半壁江山,與過去僅通過提供設備獲取收入已經是大不相同。
就拿知識產權這一“很軟”的收入來說,現在已經成為愛立信新的增長點。從2G到如今的4G和未來的5G,愛立信都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專利,目前它在全球共申請35000多項專利。眾多手機廠商都挨過愛立信的“專利大棒”,比如三星、蘋果還有國內的小米、中興、華為等等。去年底愛立信和蘋果簽署專利許可協議,今年初與華為續簽了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2015年,愛立信知識產權收入達到144億瑞典克朗(約合114億人民幣),這是相當高的數字。
2015年,華為和愛立信的利潤分別大漲了33%和23%,說明兩者走的路線雖然不同,但同樣健康。如果說華為打的是威猛的金剛拳,那么愛立信來的則是太極拳。你很難說哪種拳威力更大,只能說各有各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