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數據網絡企業動態 → 正文

“英倫之戀”:看華為如何叩開歐洲運營商大門

責任編輯:editor005 作者:張建崗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03-23 15:10:10 本文摘自:OFweek 光通訊網

初遇英國電信(BT)時,華為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窮小子”,沒有知名度、沒有技術優勢,甚至連規矩都不太懂,卻在面對這個“貴族名媛”級運營商時,迎難而上,奮起直追,最終“相知相戀”。

這一場“英倫之戀”,不僅叩開了歐洲運營商的大門,在華為的全球市場拓展史上,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里程碑。

要想追美女,先得搭上話

2003年,華為在歐洲市場尋找進入的機會。那時如果說華為有歐洲戰略,就是總裁任正非說的“輪子”戰略,就是到處走、到處看,走到哪兒發現機會了,就把歐洲總部設在哪。

當時受IT泡沫影響,歐洲運營商經營壓力陡增。BT當時的 CTO(首席技術官)馬特提出為節省100億英鎊的投資和運營維護成本,將網絡從TDM改成IP化,即所謂“21世紀網絡”,董事會授權馬特牽頭執行這個項目。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馬特將目光投向了亞洲。他心目中的優選是日本公司,次選是另一家中國公司,對于華為,他基本不了解。

后來,馬特來深圳時,去了第一家公司,看了一上午后犯愁了:產品和BT“21世紀網絡”的目標沒法匹配。這時有人說,這里還有家叫“華為”的公司。馬特想來都來了,就來華為看看吧。

雖說馬特來參觀是臨時起意,但我們其實早有準備。得知BT要來中國參觀公司前,華為駐英國代表處就已經提前和研發部門溝通,針對BT“21世紀網絡”做出了一個端到端解決方案。當時大家也擔心過——投入這么多,人家到底來不來啊?

可人家不來,我們最多就是白費心血,但決不能在人家來了后,打“無準備之仗”。功夫不負有心人!BT真的來了!

那時我們的產品開發已經穿上了“美國鞋”,有了IPD(集成產品開發)流程,這是能通過客戶需求驅動研發的集成產品開發流程,借助這樣一個規范高效的運作體系,能加快華為對市場的反應速度,用更少的時間和成本,研發出穩定的、可生產、可維護、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

看到一家中國公司,竟然有IPD這樣的國際化流程,ISC(集成供應鏈)流程也在推行中,馬特一行人在驚訝之余更多是欣喜。在他們看來,華為已經學會了“國際語言”,可以和BT“對話”。

戀愛談起來,規矩建起來

2003年11月,BT的認證官格蘭先生帶領采購認證團,對華為進行了為期4天的第一次“體檢”。這次“體檢”讓剛剛向海外發達市場伸出觸角的我們,完整理解了一個國際主流運營商對供應商的要求。

BT并不和我們事先溝通,而是隨機抽查我們一定比例的員工,用自己的翻譯獨立訪談和各功能部門業務交叉驗證。認證涉及華為業務管理13個方面,覆蓋了從商業計劃、客戶關系管理到企業內部溝通的縱向管理過程,以及從需求獲得、研制生產到安裝交付的橫向管理過程的所有環節。

這讓我們“大開眼界”,我們從來不知道一家供應商有這么多方面需要關注。

例如“道德采購”一項,BT考察了辦公和整個員工出入的場所是否符合人身安全,認證官甚至還去了員工食堂和廁所進行認證。當他發現從食堂去洗手間的路上有一灘水時,就告訴我們這樣可能會導致員工摔倒,這就是安全隱患。

而且BT不只是要考察華為員工的辦公和宿舍環境,還延伸到華為的供應商和分包商,供應商和分包商的員工工廠和宿舍也要看。在BT這樣的西方運營商看來,一個負責任的公司需要關注這些內容。

另外,當時我們公司的戰略管理在BT看來也比較弱。BT認證官告訴我們,幾乎每一個BT員工,不管是高管,還是普通的工程師,甚至是秘書,都非常清晰地了解BT為進一步提升競爭力而提出的“21世紀網絡”這個商業計劃,并知道怎么在自己的崗位上去支撐“21世紀網絡”,這樣從上到下的執行合力讓我們感嘆,“一個成功的企業取決于員工忘我的奉獻,而員工忘我的奉獻來源于他堅定的信念,而信念首先來自于他的理解和認同,溝通是獲得理解和認同的利器。”因此,順暢的業務溝通也是一種戰斗力。

“體檢”的結果是用雷達圖來表述的,每項5分,一共13項,我們有的項目(比如道德采購、戰略管理等)不及格,綜合得分是剛剛及格。

看到BT的認證結果時,真有點汗顏。后來BT的認證官告訴我,其實他們感覺華為這個“小伙子”基礎還是不錯的,就是“臉有點臟,不會穿衣服”。所以他們愿意花時間、花成本來教我們,把我們打扮成“英國紳士”的樣子,成為合乎要求的合作伙伴。

這次“體檢”既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在管理、流程、產品開發、服務交付等方面與業界一流的真正差距,也更加明確了應該努力達成的目標。

那時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基本法”,還有一些零散的、局部的、不系統的變革成果,參與認證的人員把這些內容都按照BT的邏輯進行梳理,并對BT提出的要求逐條分析、制定改進計劃,成立了各類專項工作組,當時在華為總部也成立了一個叫做“BT業務支持部”的組織,由董事長孫亞芳作為贊助人,專門牽頭執行改進計劃。

2004年5月,我們迎來了BT由CTO帶隊的技術交流團,朝著正式開展合作邁出至關重要的一步。

人窮志不短,力克“高富帥”

這場交流需要圍繞BT的“21世紀IP化網絡”搭建測試環境。我們從3月份開始準備,研發人員辛苦奮戰數十天,終于搭建出環境進行預演,卻被嚴重質疑:搞出來的是單純的技術體驗,而不是客戶需要的體驗。

眼看著交流在即,卻要推倒重來,所有人都心急如焚。我們英國籍的客戶經理Paul和John自告奮勇做了測試彩排“導演”,指揮研發、營銷人員重新搭建環境,將整個業務體驗分成了辦公、旅行和家庭三個場景。Paul和核心網營銷部的杜娟扮演“夫妻”客串家庭場景里的演員,接入網產品經理朱洪扮演在機場旅行的商務人士,當時還準備了劇本臺詞及劇務說明。整個“五一”大家真正過上了“勞動節”,鉚足了勁兒精誠合作,終于在5月8日,給客戶帶來了一場極其成功的體驗。

2004年7月1日,“21世紀網絡”項目正式發標。

答標的時候,一線人員還有機關過來支持的兄弟們都住在代表處所在的Basingstoke鎮里,那個小鎮里還從來沒來過這么多中國人。

因為時間緊急,宿舍剛租下來時只有一張床,歐洲地區部總裁鄧濤就親自給兄弟姐妹們往宿舍里面送雞蛋、送牛奶,甚至還有衛生紙。

那會兒大家經常要忙到凌晨3、4點,研發兄弟回去叫不到車,我和唐新兵還有管理辦主任、秘書就排班接送他們回宿舍。那時秘書去辦公室接人時,外面是一片漆黑,但推開辦公室的門,就是一片光亮,里面人頭攢動。秘書喊一嗓子:“誰要坐車?”就有人說:“再等等!”“馬上!”“五分鐘!”

客戶一開始還擔心中國公司有時差,問我們個問題要等第二天中國那邊上班了才能答復,卻沒想到我們讓劣勢成了“優勢”——我們早上9點開始答標,答完后當天把問題總結出來,大概凌晨1點,也就是國內7點,發郵件回國內,國內的兄弟們上班就開始處理,之后發給我們,我們上午來還能再討論一會兒。這么算下來,華為可以說是無縫連接,24小時都在工作。

“21世紀網絡”是一個跨領域的超級項目,公司傾盡全力,將接入網、傳輸網、核心網、智能網各領域的8名頂級專家都緊急調到項目組中。整整一個月投標期,一線聚集了100多人的答標團隊,華為深圳總部也集中了將近200人的隊伍。所有人都全心投入,從標書的專業性到規范性,包括語言和表達、排版方式、字體、顏色各種細節的統一,到答標中的技術細節確認都一絲不茍。

后來,當BT客戶收到標書后,簡直難以置信,“All most too good to be true.”實在是太完美了。

不過,我們來不及開心就傻眼了,緊接而來的技術澄清要求實在太高——兩天內同時開展13個專題近40場澄清,這表示每個時間段都有六到七場交流,其中很多領域,我們之前聽都沒聽說過。

這簡直就像是一次業界最高水平的考試,我們當時就是“游擊隊”,競爭對手都是“正規軍”。壓力太大了,因為去交流的人既要懂技術,還要有語言能力。我和唐新兵恨不得把公司所有人才翻個底朝天。

我們主要采用三種辦法:第一個辦法是趕場,比如說這個專家確實很牛,講完之后就馬上趕下一場。不過就是這樣安排也差點出問題,我記得當時英國的傳輸產品經理王曉華連軸轉太累,有天早上睡過了點,我們到了會場一點數,怎么少個人,趕緊回去把她叫出來,當時所有人都嚇出一身冷汗。

第二個辦法是給懂技術的人配一個翻譯。

但不管我們怎么搭配,相較于西方廠家和客戶交流,我們的能力還差很多。所以我們想出了第三個辦法——所有的PPT要在還沒講解時,就大概能看懂。我們讓研發人員在PPT上做了很多動畫效果,讓PPT既專業又易懂,這樣我們在現場溝通就容易一些。

那時真是膽子挺大的,我們100多人平均年齡二十七八歲,但人家BT接近100人的客戶大部分都是四五十歲的專家。一批黃皮膚年輕小伙子小姑娘往人家花白頭發的資深專家面前一坐,因為很少接觸高級客戶,再加上連著熬夜,儀表上也沒有友商講究,話還沒開始說呢,光看外表就對比明顯了。但大家都是一腔熱血在搞項目,也沒想過人家戴不戴“眼鏡”看我們,就是挺直了腰板去說我們該說的話。

有人可能會覺得英國比較保守,但接觸后,發現它其實很開放。我們當時有些人英語比較差,又缺乏專業翻譯,講到高深的技術問題時,很難用語言溝通,研發的同事就沖上去畫圖,然后指著圖“This”“This”“And this”地一通比劃,BT客戶并沒有因此就拒絕我們,反而很認真地和我們討論技術細節。

晚上大家回到酒店以后,還沉浸在討論的氛圍中,就像是考完試之后對答案、找對策那種感覺。

后來BT的CTO告訴我,他們真沒想到華為公司能找到這么多既懂業務又懂英語的專家。我們這群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中國精英”,讓他們刮目相看。

當BT宣布我們進入短名單時,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很多人認為華為是絕不可能拿到這個機會的,但我們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備胎”變主力,抱得美人歸

“華為進入價值100多億英鎊的項目短名單”,這個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通信界,甚至國內的媒體都開始熱炒這條新聞,但我們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興奮和欣喜——短名單中的供應商并不只有我們一家,而且我們并非BT的主力隊員,如果不繼續努力,可能就只是“板凳隊員”。公司內部也有質疑,說BT也就是讓我們去湊個數。

但公司高層領導都很支持這個項目。有一次我們和三家友商、BT坐在一起討論當時基于IP的語音電話中間的一些協議,這對我們的產品有很大影響。但由于已經過了投標期,很多專家都抽回去了,結果在這個會上我們說不上話,變成了BT和其他友商的會議。會后我把這個事情匯報給孫總,孫總要求研發立刻抽調人員補到BT項目組,而且是把當時答標的能人全部派過去,如果支持部門的主管沒有把最牛的人配到這個項目里,就是支持不力,主管都有可能要換人。

2005年3月,BT正式宣布把“21世紀網絡”項目的兩個領域給了我們——接入網和傳輸。接入網交給我們和日本一家友商做,剛開始我們是“副手”,最后卻變成了“主力”。從我們2005年和BT簽合同,到2006年底有第一個PO(采購訂單),再到2007年從“板凳隊員”變成主力,差不多經過了兩年。

最開始我們之所以是“板凳隊員”,沒有資格上場,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BT的技術要求非常高。這不僅僅是答標時的測試,還指的是它有一個技術引進流程,就是它選了我們這個技術,到應用至少要花6個月到10個月。這期間要按照網絡情況搭建專門的測試環境,按照要求進行測試,有問題就得讓研發改,改完發版后再測,一直到BT說完全可以。另外,除了技術指標之外,BT還要測試我們的產品資料。

第二,BT的很多規則非常嚴苛。比如我們接入網的機柜有一個鎖不符合英國的安全標準,要重新設計,還有室外機柜的顏色要環保。當時我們的機柜都是銀灰色的,BT說要草綠色,要和草的顏色一樣,能和環境融為一體。于是我們就按照草的綠色來刷漆,結果還是不對。原來,BT專門有一個顏色定義,是幾號顏色。于是我們的機柜從里到外都按BT的要求重新來做,包括機柜的安全、防雷、顏色、散熱等所有細節。

就在這樣的千錘百煉中,我們慢慢從“板凳隊員”變成了主力隊員。這一方面得益于我們對BT需求的理解日益精進,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研發能力更強,我們的一塊板能抵別人兩塊板。

我們還堅持在管理上持續改進。自從BT對華為進行“體檢”后,每半年都會來看看我們在那13個領域是不是在改進。當時公司抓得很緊,尤其在采購上,總裁任正非在做組織變革、管理,華為后來有了EMT(經營管理團隊),基層中的決策機制,就越來越好,取得了明顯的管理改進效果。

而我們在BT取得的成功,不僅幫我們打開了市場,還幫我們建立了良好的機制。

我們也在和BT的合作中逐漸懂得什么是幫助客戶實現商業成功。以前華為可能覺得做出了一個很牛的技術就算成功,但那其實只是技術成功。真正的商業成功是從你開發的東西到客戶的每一個環節都是舒服、合理的。

無論經過多少挫折和摔打,無論曾經面對怎樣的差距和困難,華為人始終百折不回、堅韌不拔,而這一場“英倫之戀”,正是華為邁向全球高端市場的重要開端,從此華為進入了運營商第一陣營。

現在華為與BT已合作了十多年,為英國將近2/3的居民提供高速寬帶接入。當前華為在英國設有15個辦公室,共計1000多名員工。同時與BT的合作也加深了英國政府對華為的信任。2012年9月,總裁任正非與英國首相卡梅隆會面時宣布未來5年將在英國投資和采購13億英鎊,卡梅隆十分感謝和肯定華為在英國做的貢獻。

未來的路仍然很長,我們將繼續秉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精神,兢兢業業地為客戶服務。

關鍵字:華為BT運營商雷達圖

本文摘自:OFweek 光通訊網

x “英倫之戀”:看華為如何叩開歐洲運營商大門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數據網絡企業動態 → 正文

“英倫之戀”:看華為如何叩開歐洲運營商大門

責任編輯:editor005 作者:張建崗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03-23 15:10:10 本文摘自:OFweek 光通訊網

初遇英國電信(BT)時,華為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窮小子”,沒有知名度、沒有技術優勢,甚至連規矩都不太懂,卻在面對這個“貴族名媛”級運營商時,迎難而上,奮起直追,最終“相知相戀”。

這一場“英倫之戀”,不僅叩開了歐洲運營商的大門,在華為的全球市場拓展史上,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里程碑。

要想追美女,先得搭上話

2003年,華為在歐洲市場尋找進入的機會。那時如果說華為有歐洲戰略,就是總裁任正非說的“輪子”戰略,就是到處走、到處看,走到哪兒發現機會了,就把歐洲總部設在哪。

當時受IT泡沫影響,歐洲運營商經營壓力陡增。BT當時的 CTO(首席技術官)馬特提出為節省100億英鎊的投資和運營維護成本,將網絡從TDM改成IP化,即所謂“21世紀網絡”,董事會授權馬特牽頭執行這個項目。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馬特將目光投向了亞洲。他心目中的優選是日本公司,次選是另一家中國公司,對于華為,他基本不了解。

后來,馬特來深圳時,去了第一家公司,看了一上午后犯愁了:產品和BT“21世紀網絡”的目標沒法匹配。這時有人說,這里還有家叫“華為”的公司。馬特想來都來了,就來華為看看吧。

雖說馬特來參觀是臨時起意,但我們其實早有準備。得知BT要來中國參觀公司前,華為駐英國代表處就已經提前和研發部門溝通,針對BT“21世紀網絡”做出了一個端到端解決方案。當時大家也擔心過——投入這么多,人家到底來不來啊?

可人家不來,我們最多就是白費心血,但決不能在人家來了后,打“無準備之仗”。功夫不負有心人!BT真的來了!

那時我們的產品開發已經穿上了“美國鞋”,有了IPD(集成產品開發)流程,這是能通過客戶需求驅動研發的集成產品開發流程,借助這樣一個規范高效的運作體系,能加快華為對市場的反應速度,用更少的時間和成本,研發出穩定的、可生產、可維護、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

看到一家中國公司,竟然有IPD這樣的國際化流程,ISC(集成供應鏈)流程也在推行中,馬特一行人在驚訝之余更多是欣喜。在他們看來,華為已經學會了“國際語言”,可以和BT“對話”。

戀愛談起來,規矩建起來

2003年11月,BT的認證官格蘭先生帶領采購認證團,對華為進行了為期4天的第一次“體檢”。這次“體檢”讓剛剛向海外發達市場伸出觸角的我們,完整理解了一個國際主流運營商對供應商的要求。

BT并不和我們事先溝通,而是隨機抽查我們一定比例的員工,用自己的翻譯獨立訪談和各功能部門業務交叉驗證。認證涉及華為業務管理13個方面,覆蓋了從商業計劃、客戶關系管理到企業內部溝通的縱向管理過程,以及從需求獲得、研制生產到安裝交付的橫向管理過程的所有環節。

這讓我們“大開眼界”,我們從來不知道一家供應商有這么多方面需要關注。

例如“道德采購”一項,BT考察了辦公和整個員工出入的場所是否符合人身安全,認證官甚至還去了員工食堂和廁所進行認證。當他發現從食堂去洗手間的路上有一灘水時,就告訴我們這樣可能會導致員工摔倒,這就是安全隱患。

而且BT不只是要考察華為員工的辦公和宿舍環境,還延伸到華為的供應商和分包商,供應商和分包商的員工工廠和宿舍也要看。在BT這樣的西方運營商看來,一個負責任的公司需要關注這些內容。

另外,當時我們公司的戰略管理在BT看來也比較弱。BT認證官告訴我們,幾乎每一個BT員工,不管是高管,還是普通的工程師,甚至是秘書,都非常清晰地了解BT為進一步提升競爭力而提出的“21世紀網絡”這個商業計劃,并知道怎么在自己的崗位上去支撐“21世紀網絡”,這樣從上到下的執行合力讓我們感嘆,“一個成功的企業取決于員工忘我的奉獻,而員工忘我的奉獻來源于他堅定的信念,而信念首先來自于他的理解和認同,溝通是獲得理解和認同的利器。”因此,順暢的業務溝通也是一種戰斗力。

“體檢”的結果是用雷達圖來表述的,每項5分,一共13項,我們有的項目(比如道德采購、戰略管理等)不及格,綜合得分是剛剛及格。

看到BT的認證結果時,真有點汗顏。后來BT的認證官告訴我,其實他們感覺華為這個“小伙子”基礎還是不錯的,就是“臉有點臟,不會穿衣服”。所以他們愿意花時間、花成本來教我們,把我們打扮成“英國紳士”的樣子,成為合乎要求的合作伙伴。

這次“體檢”既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在管理、流程、產品開發、服務交付等方面與業界一流的真正差距,也更加明確了應該努力達成的目標。

那時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基本法”,還有一些零散的、局部的、不系統的變革成果,參與認證的人員把這些內容都按照BT的邏輯進行梳理,并對BT提出的要求逐條分析、制定改進計劃,成立了各類專項工作組,當時在華為總部也成立了一個叫做“BT業務支持部”的組織,由董事長孫亞芳作為贊助人,專門牽頭執行改進計劃。

2004年5月,我們迎來了BT由CTO帶隊的技術交流團,朝著正式開展合作邁出至關重要的一步。

人窮志不短,力克“高富帥”

這場交流需要圍繞BT的“21世紀IP化網絡”搭建測試環境。我們從3月份開始準備,研發人員辛苦奮戰數十天,終于搭建出環境進行預演,卻被嚴重質疑:搞出來的是單純的技術體驗,而不是客戶需要的體驗。

眼看著交流在即,卻要推倒重來,所有人都心急如焚。我們英國籍的客戶經理Paul和John自告奮勇做了測試彩排“導演”,指揮研發、營銷人員重新搭建環境,將整個業務體驗分成了辦公、旅行和家庭三個場景。Paul和核心網營銷部的杜娟扮演“夫妻”客串家庭場景里的演員,接入網產品經理朱洪扮演在機場旅行的商務人士,當時還準備了劇本臺詞及劇務說明。整個“五一”大家真正過上了“勞動節”,鉚足了勁兒精誠合作,終于在5月8日,給客戶帶來了一場極其成功的體驗。

2004年7月1日,“21世紀網絡”項目正式發標。

答標的時候,一線人員還有機關過來支持的兄弟們都住在代表處所在的Basingstoke鎮里,那個小鎮里還從來沒來過這么多中國人。

因為時間緊急,宿舍剛租下來時只有一張床,歐洲地區部總裁鄧濤就親自給兄弟姐妹們往宿舍里面送雞蛋、送牛奶,甚至還有衛生紙。

那會兒大家經常要忙到凌晨3、4點,研發兄弟回去叫不到車,我和唐新兵還有管理辦主任、秘書就排班接送他們回宿舍。那時秘書去辦公室接人時,外面是一片漆黑,但推開辦公室的門,就是一片光亮,里面人頭攢動。秘書喊一嗓子:“誰要坐車?”就有人說:“再等等!”“馬上!”“五分鐘!”

客戶一開始還擔心中國公司有時差,問我們個問題要等第二天中國那邊上班了才能答復,卻沒想到我們讓劣勢成了“優勢”——我們早上9點開始答標,答完后當天把問題總結出來,大概凌晨1點,也就是國內7點,發郵件回國內,國內的兄弟們上班就開始處理,之后發給我們,我們上午來還能再討論一會兒。這么算下來,華為可以說是無縫連接,24小時都在工作。

“21世紀網絡”是一個跨領域的超級項目,公司傾盡全力,將接入網、傳輸網、核心網、智能網各領域的8名頂級專家都緊急調到項目組中。整整一個月投標期,一線聚集了100多人的答標團隊,華為深圳總部也集中了將近200人的隊伍。所有人都全心投入,從標書的專業性到規范性,包括語言和表達、排版方式、字體、顏色各種細節的統一,到答標中的技術細節確認都一絲不茍。

后來,當BT客戶收到標書后,簡直難以置信,“All most too good to be true.”實在是太完美了。

不過,我們來不及開心就傻眼了,緊接而來的技術澄清要求實在太高——兩天內同時開展13個專題近40場澄清,這表示每個時間段都有六到七場交流,其中很多領域,我們之前聽都沒聽說過。

這簡直就像是一次業界最高水平的考試,我們當時就是“游擊隊”,競爭對手都是“正規軍”。壓力太大了,因為去交流的人既要懂技術,還要有語言能力。我和唐新兵恨不得把公司所有人才翻個底朝天。

我們主要采用三種辦法:第一個辦法是趕場,比如說這個專家確實很牛,講完之后就馬上趕下一場。不過就是這樣安排也差點出問題,我記得當時英國的傳輸產品經理王曉華連軸轉太累,有天早上睡過了點,我們到了會場一點數,怎么少個人,趕緊回去把她叫出來,當時所有人都嚇出一身冷汗。

第二個辦法是給懂技術的人配一個翻譯。

但不管我們怎么搭配,相較于西方廠家和客戶交流,我們的能力還差很多。所以我們想出了第三個辦法——所有的PPT要在還沒講解時,就大概能看懂。我們讓研發人員在PPT上做了很多動畫效果,讓PPT既專業又易懂,這樣我們在現場溝通就容易一些。

那時真是膽子挺大的,我們100多人平均年齡二十七八歲,但人家BT接近100人的客戶大部分都是四五十歲的專家。一批黃皮膚年輕小伙子小姑娘往人家花白頭發的資深專家面前一坐,因為很少接觸高級客戶,再加上連著熬夜,儀表上也沒有友商講究,話還沒開始說呢,光看外表就對比明顯了。但大家都是一腔熱血在搞項目,也沒想過人家戴不戴“眼鏡”看我們,就是挺直了腰板去說我們該說的話。

有人可能會覺得英國比較保守,但接觸后,發現它其實很開放。我們當時有些人英語比較差,又缺乏專業翻譯,講到高深的技術問題時,很難用語言溝通,研發的同事就沖上去畫圖,然后指著圖“This”“This”“And this”地一通比劃,BT客戶并沒有因此就拒絕我們,反而很認真地和我們討論技術細節。

晚上大家回到酒店以后,還沉浸在討論的氛圍中,就像是考完試之后對答案、找對策那種感覺。

后來BT的CTO告訴我,他們真沒想到華為公司能找到這么多既懂業務又懂英語的專家。我們這群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中國精英”,讓他們刮目相看。

當BT宣布我們進入短名單時,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很多人認為華為是絕不可能拿到這個機會的,但我們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備胎”變主力,抱得美人歸

“華為進入價值100多億英鎊的項目短名單”,這個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通信界,甚至國內的媒體都開始熱炒這條新聞,但我們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興奮和欣喜——短名單中的供應商并不只有我們一家,而且我們并非BT的主力隊員,如果不繼續努力,可能就只是“板凳隊員”。公司內部也有質疑,說BT也就是讓我們去湊個數。

但公司高層領導都很支持這個項目。有一次我們和三家友商、BT坐在一起討論當時基于IP的語音電話中間的一些協議,這對我們的產品有很大影響。但由于已經過了投標期,很多專家都抽回去了,結果在這個會上我們說不上話,變成了BT和其他友商的會議。會后我把這個事情匯報給孫總,孫總要求研發立刻抽調人員補到BT項目組,而且是把當時答標的能人全部派過去,如果支持部門的主管沒有把最牛的人配到這個項目里,就是支持不力,主管都有可能要換人。

2005年3月,BT正式宣布把“21世紀網絡”項目的兩個領域給了我們——接入網和傳輸。接入網交給我們和日本一家友商做,剛開始我們是“副手”,最后卻變成了“主力”。從我們2005年和BT簽合同,到2006年底有第一個PO(采購訂單),再到2007年從“板凳隊員”變成主力,差不多經過了兩年。

最開始我們之所以是“板凳隊員”,沒有資格上場,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BT的技術要求非常高。這不僅僅是答標時的測試,還指的是它有一個技術引進流程,就是它選了我們這個技術,到應用至少要花6個月到10個月。這期間要按照網絡情況搭建專門的測試環境,按照要求進行測試,有問題就得讓研發改,改完發版后再測,一直到BT說完全可以。另外,除了技術指標之外,BT還要測試我們的產品資料。

第二,BT的很多規則非常嚴苛。比如我們接入網的機柜有一個鎖不符合英國的安全標準,要重新設計,還有室外機柜的顏色要環保。當時我們的機柜都是銀灰色的,BT說要草綠色,要和草的顏色一樣,能和環境融為一體。于是我們就按照草的綠色來刷漆,結果還是不對。原來,BT專門有一個顏色定義,是幾號顏色。于是我們的機柜從里到外都按BT的要求重新來做,包括機柜的安全、防雷、顏色、散熱等所有細節。

就在這樣的千錘百煉中,我們慢慢從“板凳隊員”變成了主力隊員。這一方面得益于我們對BT需求的理解日益精進,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研發能力更強,我們的一塊板能抵別人兩塊板。

我們還堅持在管理上持續改進。自從BT對華為進行“體檢”后,每半年都會來看看我們在那13個領域是不是在改進。當時公司抓得很緊,尤其在采購上,總裁任正非在做組織變革、管理,華為后來有了EMT(經營管理團隊),基層中的決策機制,就越來越好,取得了明顯的管理改進效果。

而我們在BT取得的成功,不僅幫我們打開了市場,還幫我們建立了良好的機制。

我們也在和BT的合作中逐漸懂得什么是幫助客戶實現商業成功。以前華為可能覺得做出了一個很牛的技術就算成功,但那其實只是技術成功。真正的商業成功是從你開發的東西到客戶的每一個環節都是舒服、合理的。

無論經過多少挫折和摔打,無論曾經面對怎樣的差距和困難,華為人始終百折不回、堅韌不拔,而這一場“英倫之戀”,正是華為邁向全球高端市場的重要開端,從此華為進入了運營商第一陣營。

現在華為與BT已合作了十多年,為英國將近2/3的居民提供高速寬帶接入。當前華為在英國設有15個辦公室,共計1000多名員工。同時與BT的合作也加深了英國政府對華為的信任。2012年9月,總裁任正非與英國首相卡梅隆會面時宣布未來5年將在英國投資和采購13億英鎊,卡梅隆十分感謝和肯定華為在英國做的貢獻。

未來的路仍然很長,我們將繼續秉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精神,兢兢業業地為客戶服務。

關鍵字:華為BT運營商雷達圖

本文摘自:OFweek 光通訊網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克什克腾旗| 乌兰县| 普格县| 崇州市| 昌乐县| 遂宁市| 蒙自县| 双柏县| 达尔| 吐鲁番市| 会宁县| 玉树县| 岳池县| 泰顺县| 宜兰市| 连城县| 舟曲县| 杭州市| 蓬溪县| 拜城县| 阿尔山市| 南阳市| 安塞县| 肃北| 朝阳区| 黔西| 和田县| 工布江达县| 开原市| 南宫市| 祁连县| 江北区| 惠东县| 惠安县| 南涧| 侯马市| 大渡口区| 怀集县| 龙里县| 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