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科林
趙科林“二進宮”再次回到華為,距離他離開不過一年多時間。
趙科林的再次回歸,實際上代表著華為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命題:一直在文化上非常封閉、傳統的華為,要證明自己有能力包容、消化“外生力量”。
趙科林上一次進入華為是在2013年,余承東希望趙科林能夠負責華為全球品牌和公開消費市場。據說,對于余承東的這個決定,任正非是不太同意的,認為當下階段的華為消化不了這樣的人。
趙科林果然在華為表現出了極大的不適應性。有華為的人和旁觀者(公號:qinshan110)交流時提到一些細節說,趙科林當時在華為,是不夠級別配車的,出差的標準也是經濟艙,一個在外企做那么多年高管的人,這些變化都是會產生心理落差的。更重要的是,華為的公司文化非常的鮮明、獨特,一個空降兵,不熟悉華為的做事習慣,沒辦法調動資源,那他所有想做的事情都肯定推動不了。所以趙科林離開是大家一開始就預料到的事情。
后來,任正非提到趙科林的離職,他認為是華為遇到的一個障礙“如果世界上最優秀的人進不來華為,華為如何做成世界上最優秀的公司”?。他說:趙科林辭職,因為他沒法(在華為)生存,沒有生存的條件。華為很多員工都是從基層干起的,他們一手拿著“槍”,一手拿著“鎬”,多年來一起打拼市場,這是一支來自上甘嶺的兄弟連。對于空降干部,’你再厲害,他不聽你的,怎么辦?這個就很難’。
華為在引入高管人才上做過很多的努力,也曾經引入包括全球首席技術官Matt Bross以及曾經擔任英國政府首席技術官的John Suffolk等人,最終大多數人并沒有長期留下來。并且很多人的疑慮在于:這些外籍員工是否能夠真正進入到華為的核心決策層,包括華為董事會以及EMT等權力的核心機構,仍然全部是中國面孔。
因為個性鮮明的企業文化,使得華為像一道窄門,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通過。而在華為內部,靠著“燒不死的鳥是鳳凰”“能上能下”等一類戰場口號塑造了華為人的獨特氣質。在這里,氣味相投的才能如魚得水。趙科林再次回歸,華為又有怎樣的機制能夠保證給外來者足夠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