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來自中國的電信設備制造商華為和中興通訊,另一邊則是咄咄逼人的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后者自去年開始對兩家中國企業發起調查,并拋出了所謂“威脅論”。
16日晚22時(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0時),美國眾院情報委發布調查報告,“警告和華為、中興合作的美國企業另找供應商”。也就是說,這是一份唱衰中國企業的報告。
大約20分鐘后,華為發布聲明,對美方的一些揣測和攻擊給予反擊。華為方面給《第一財經日報》發來了這份英文聲明,其開頭是:美國是一個法治國家,所有的指控都應基于確鑿的證據和事實。美眾議院情報委所主導的、歷時11個月完成的報告,仍然未能提供明確的信息或者證據證明其擔憂是合理的。
筆者瀏覽這份52頁的PDF報告發現,通篇對于兩家中國企業的臆斷并無真憑實據。
當天早些時候,華為一位高管在電話中接受采訪時稱,“美國市場我們還是該怎么做就怎么做。”
事實上,上述調查報告在正式發布前已經曝光部分內容,對此,中興通訊全球發言人戴澍在電話中表示,“對于這個結果,我們并不意外。”如果媒體報道符合報告內容,他只能說很失望。
華為相關人士表示,在過去的11個月里,公司透明地呈現了包括過去10年的董事會、監事會的名單在內的信息以配合調查,“因為我們相信我們一直只是被深深的誤解。”
值得關注的是,美眾院情報委主席羅杰斯來自共和黨,對于中國兩家企業的調查正是其去年上任后極力推動的。在這個美國大選進入沖刺階段的敏感時點,大打“中國牌”正是美國兩黨拉票的慣用伎倆。中國企業則成為誤傷對象。
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中國電信企業按照市場經濟原則開展國際化經營,其在美投資體現了中美經貿關系互利共贏的性質。希望美國會尊重事實,摒棄偏見,多做有利于中美經貿合作的事,而不是相反。
調查溯源
在上述調查報告部分內容曝光后,華為美國發言人普拉默即表示,這份報告毫無根據地聲稱華為容易遭受網絡攻擊,這是無視技術和商業現實的行為,不顧后果地損害美國就業和創新。
中興通訊有關人士在一份發給本報的聲明中指出,中興通訊設備不會對美國市場造成任何安全威脅。今天,幾乎所有的美國電信設備供應商包括西方供應商在內都在中國進行生產。因此,中興通訊敦促委員會擴大視野審視整個電信產業供應鏈,所有供應商都應該向美國運營商提供一致的可信賴交付解決方案。
當天,中興通訊H股微跌,其在A股的表現則更為強勢,上漲2.60%至11.45元。
此番美眾院情報委員會介入調查兩家中國企業離不開2011年一場未成功收購的背景。當年2月,華為收購3Leaf的舉措被美國CFIUS(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美國財政部下屬負責對海外并購交易進行國家安全審查的機構)否決。當月,華為副董事長胡侯崑發表一封針對美國市場的公開信,表示希望美國公開調查華為公司,以澄清長期存在的不真實謠言和斷言。
上述調查報告顯示,2011年年初,“新官上任”的羅杰斯等人開始推動一項針對擁有在美業務的中國企業“危害國家安全”的預查。從2011年底開始,調查也進一步擴大到中興通訊,從今年4月份開始,中興通訊與調查組開始正式而頻繁的溝通。
“這個過程中,我們提供了對方要求的所有資料,包括黨委會名單。”戴澍表示。
上述華為相關人士則告訴本報記者,“在去年一年中,我們都在積極配合美國方面的調查,提供了過去十年董事會的名單,還有每年的銷售數據、財務情況,包括邀請美國方面的人員到訪深圳總部,就是希望可以讓他們多了解真實的華為。”
按照這份披露的文件,該委員會曾在今年1月和4月到訪過華為和中興位于深圳的總部,和兩家企業的多位高管進行了交流。5月,該委員會在香港再次和兩家公司高管見面。在那次見面期間,他們見到了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
今年9月,華為高級副總裁丁少華和中興北美及歐洲高級副總裁朱進云還出席了美眾院情報委的公開聽證會,在長達3小時的激辯中,盡管華為、中興都明確否認任何間諜行為,但對方仍然提出反復質疑和詢問。
事實上,盡管華為和中興在配合調查和溝通方面做出種種努力,但并未改變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既有立場和態度。
16日晚發布的調查報告甚至建議美國政府在一些敏感部門對兩家企業的設備和零部件采取禁用措施。
目前,美國盡管是全球最大的單一電信市場,但同時也是華為唯一未能攻克的主流電信市場。
上述華為高層表示,實際上,這份報告對華為的影響有限,“本來政府機構就不采購我們的設備,還有包括AT&T在內的大運營商也基本不采購,影響能有多大呢?商業客戶不會受到影響,甚至會對這個調查影響了他們的商業選擇感到反感。”
此前有業內人士表示,從2006到2011年,華為的美國營收增長了26倍。
2012年上半年,中興通訊實現營業收入426.42億元,國際市場營收217.57億元,占比達到51.02%。
兩家公司的財報顯示,華為、中興近五年的海外營收(銷售)占整體營收(銷售)比率在2008年達到頂峰。當年,華為海外銷售收入占比75%,2011年這一數據為67.8%。2011年,華為海外銷售收入超過1383億元。同樣是在2008年,中興通訊國際營業收入占比達到了60.57%,2011年這一數據為54.21%(467.58億元)。
“該報告的本質和目的是阻撓中國公司進入美國ICT(信息、通訊技術)市場、阻礙競爭。從過去到現在,中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步履艱辛,過程十分不容易。”上述華為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事實證明,上述調查報告只是杞人憂天,今年9月,中興通訊宣布其無線通訊模塊產品進軍美國市場,與美國Power Insights公司合作。中興通訊稱,在美國主流運營商S的網絡下,利用中興通訊一款無線通訊模塊產品實現與遠端地區的實時通訊。
此前,德國漢堡貝倫貝格銀行(Berenberg Bank)分析師曾經發布一份報告,稱在華為進入歐洲市場并強力競標之后,新技術的推出讓其成為“更加可怕”的競爭對手,因為新技術可以為消費者大幅降低成本。
“2004年底,華為進入歐洲市場之前,愛立信和阿爾卡特朗訊的毛利潤率能達到45%到50%,競爭對手極力將華為排擠在大額合約的競標之外的原因很現實,就是利潤。”一名曾經的華為相關業務負責人說。
自我保護的偽命題
美國市場的封閉程度非常嚴重。以電信設備商為例,從早期的摩托羅拉、北電、朗訊,到如今收購了北電的愛立信,美國電信市場的玩家都是歐美廠商,在收購北電之前,即使是作為歐洲公司的全球第一大設備商愛立信也未能取得明顯突破。
“一般不是招標、價格和合同這些市場因素所帶來的問題,更多的還是以網絡安全為由的偽命題。”上述華為相關業務前負責人說,“但大家都知道,美國掌握了全球的GPS衛星定位系統,如果說安全問題,一些美國公司所帶來的威脅性會更大,所以這并不能成為理由。”
美國眾院下設多個委員會,有多項職能,包含法案復議與監督等。委員會事務主要由20個常設委員會執行,但眾院也有一個非常設委員會的永久性委員會,即美眾院情報委。該委員會是眾議院中主要負責監督美國政府情報活動的執行情況,并授權為監督行為募集資金。
作為來自密歇根州的共和黨議員,羅杰斯非常關注美國國家利益受到威脅。鑒于美國大選正進入沖刺階段,大打“中國牌”正是共和黨為競選沖刺的慣用伎倆。
就在10月3日,美國大選首場總統辯論期間,辯論中咄咄逼人的羅姆尼三度打出中國牌以對奧巴馬出招。
華為等中國企業并不是第一次遭遇美方“暗算”。
2008年,華為聯合貝恩資本原計劃以22億美元收購美國企業3Com,后來CFIUS宣布對該交易啟動國家安全調查,最終這項收購被擱置。3Com公司后來被惠普收購。
2010年8月,美國移動電話運營商斯普林特公司發起網絡升級的招標,華為提供的方案可為運營商節省至少8億美元成本。但八名美國共和黨參議員致信總統奧巴馬及財長蓋特納,要求對華為向美國電信運營商斯普林特公司供應設備一事進行全面調查,以評估可能的“國家安全威脅”之后,這塊50億美元的大蛋糕由愛立信、阿爾卡特朗訊和三星共同獲得。而在當時,中興也曾試圖獲得一部分S(美國主流運營商)合約,但以失敗告終。中興相關負責人事后抱怨在美國遭到了不公平對待,稱本公司開出的條件要優于最終的獲勝者愛立信。
2011年2月,同樣是在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的壓力之下,華為不得不放棄以200萬美元收購3Leaf公司的交易。
在中國民企行業中,按照營業收入來排列,華為僅次于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根據2012年中國民企500強,華為的營業收入超過2039億元(沙鋼集團超過2075億元)。而在2012中國企業500強中,作為民企翹楚的華為的營收排在第46位。此外,中興通訊以超過862億元的營收排名124。
美國對中國電信企業的歧視何時了
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當地時間10月8日發布的報告顯示,華為和中興通訊可能威脅美國國家通信安全。這是其對兩家中國企業進行了近一年之久的調查之后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讓華為和中興很受傷害??梢粤舷耄?,兩家企業將繼續為自身的清白而據理力爭。
在美國國會看來,華為與中興受到了中國政府的資助,還可能受到中國軍方很大程度的影響。因此,這些企業在美國的拓展,可能導致美國通訊網絡中的轉換器、路由器、內置軟件等受到操控,使得通訊受到干擾或路由被蓄意改變。
指責中國電信企業傷及美國國家通信安全,這種論調其實并不新鮮。多年來,華為、中興在美國、印度等國家的市場拓展,一直受到歧視性待遇。當地政府常以安全審查為由,阻撓中國電信企業的發展。在企業間并購、訂單的獲取等市場行為中,華為與中興一再受阻。
歧視性待遇給華為和中興的打擊是不言而喻的。美國國會這樣的結論,將繼續阻礙兩家企業在美國市場上獲得進展。作為全球第二大電信設備生產商,華為有七成收入來自海外,且全球前50大電信服務提供商有45家使用華為產品,這些事實說明,在通信領域,華為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跨國企業。華為已經進入了非常多的國家、市場。不過,只要是美國這種成熟的市場之門沒有真正打開,華為的國際化之路就仍只是在半途中。
華為和中興真的威脅美國國家通信安全了嗎?這個問題,被問過幾年了。至今,美國持“威脅論”者只能以似是而非的說法,含糊其辭地猜測,卻拿不出任何的證據。比如,有人喜歡指責華為有軍方背景,但要追問,是不是有一個曾在軍隊服役的CEO,就一定帶有軍方背景?在美國,曾有過軍旅背景的商業精英何其多。著名的西點軍校,多年來就培養出了大批的商界人才。要是以“軍方背景”來推測,美國的跨國公司中,由美國軍方安插的“間諜”真的是無處不在了。
不要再繼續捕風捉影了,不要再奢談陰謀論了。華為美國公司的一位美籍高管曾說過一句很響亮的話,“不要再人為制造恐懼。如果你有什么要說的,那就拿出證據來。”是的,還能有什么樣的奇談怪論比證據更讓人信服呢?如果靠捕風捉影就能“定罪”的話,中國是不是也可以認為,蘋果威脅了中國的國家安全了呢?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對華為們受到歧視有一個看法,且說到了點子上。在這本著名的雜志看來,如果說華為等中國公司對西方國家有什么威脅的話,那真正的威脅不是別的,正是華為在同西方本土企業競爭時已經開始在創新方面領先了。也就是說,給華為等企業歧視性待遇,安全威脅不過是借口,關鍵是背后的利益因素。
美國向來是個喜歡講自由貿易的地方,但是,口是心非的時候也不少。這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不時可見的貿易保護行徑中,可以清晰看到。這幾年中,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多,中國跨國企業在美國受到歧視的現象并不少見。華為和中興的遭遇,正是部分集團利益驅動的結果,本質是一種刁難。
中國企業的態度,一向是歡迎公正的調查。在商言商,華為和中興希望進入美國市場,其努力清晰可見。包括積極配合調查、加大游說力度等,都反映了這些電信企業希望在美國市場深入耕耘的愿望。但是,歧視性的待遇,阻擋了中國企業正常發展的步伐。美國需要放棄對華為等企業的歧視,這不是一個過分的要求。
有人說,這樣的歧視,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中國企業在變得更為強大,使得競爭對手們有更多的畏懼。這種說法當然也不無道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之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磕磕絆絆。華為、中興的難題,是有人以威脅安全為由,阻止其市場擴張之路。別的企業,則可能遇到其他不同的阻攔。無論如何,一個有抱負的企業理當樂觀面對各樣的挑戰,在接受挑戰中學習應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