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來都不缺乏政治家、企業家,但從來都缺乏真正的商業思想家—在當代中國,任正非算是一個。”
這是《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一書中對任正非的評價。43歲才開始創業的任正非,“一手把山寨公司變成了震驚世界的科技王國,”同時創立了開中國企業先河的企業治理大法。他在判斷企業市場時極具預見性,在企業繁花似錦的時候卻說這很可能是企業的“寒冬”。
作為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是華為個人第一大股東,占1.42% ,其余的98.58% 為員工持有。截至2011 年年底,在華為14.6 萬多員工中,有65596 名員工持有公司股份。這幾乎是全球未上市企業中股權最為分散、員工持股人數最多的一家公司。
那么他對于如今“互聯網+”的火熱帶來的創業熱潮、以及現在很多產品硬件非常低成本,然后增加很多軟件功能如何看待,以及他對未來的通信事業發展的趨勢又有如何的判斷,來看看福布斯記者對他的采訪,略經鈦媒體編輯:
思想意識與體制要創新,并不單單是技術
中國經濟發展30年,雖然取得很大的成績,經濟體量是全世界第二位了,但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沒有創新。您怎么看?
任正非: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是鄧小平釋放了中國能量。三十多年前,中國的生活條件大概是這樣的:我們不知道房間里面會有洗手間,我們不知道洗手間是可以很干凈的。整個思想結構上處于一種封閉落后的狀態,如熱力學所說的封閉定律。
熱力學講不開放就要死亡,因為封閉系統內部的熱量一定是從高溫流到低溫,水一定從高處流到低處,如果這個系統封閉起來,沒有任何外在力量,就不可能再重新產生溫差,也沒有風。
第二,水流到低處不能再回流,那是零降雨量,那么這個世界全部是超級沙漠,最后就會死亡,這就是熱力學提到的“熵死”。社會也是一樣,需要開放,需要加強能量的交換,吸收外來的優秀要素,推動內部的改革開放,增強勢能。
外來能量是什么呢?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先進的思想意識沖擊。但是思想意識的沖擊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中國到底是得到了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中國這三十年的繁榮,總體來說,我們得到了正能量,雖然也有負能量進來。
常有人說和西方合作,至今沒拿到技術。我們是要技術,還是要繁榮?當然我們是要繁榮。有技術更好,沒有技術我們也繁榮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在改變,受教育程度也在改變,國人改變了,其實這個社會基本啟動了。
現在習主席推動深化改革開放,逐漸讓中國不要回到自給自足。其實這些思想意識與體制的創新,并不單單是技術。它對未來100年釋放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中國今天還不算十分強大,即使非常強大了,也要向世界開放。其實美國200多年的發展歷史,就是開放的歷史。
科技創新,要重視教育,重視知識產權保護
現在國家提出來的全民創新、全民創業,您怎么看?
任正非:創新是要有理論基礎的。如果沒有理論的創新,就沒有深度投資,很難成就大產業。
理論上要想有突破,首先一定要保護知識產權,才會有投資的積極性,創新的動力。美國之所以這么厲害,因為它嚴格保護知識產權,這樣美國的創新環境才特別好,所以容易出現大公司。
您也接觸了這么多國際上的創新公司,您覺得中國的創新和美國的創新有什么差異?創新是開放的,有沒有可能國家與國家之間協同創新,而不是保護主義?
任正非:保護知識產權要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命題。別人勞動產生的東西,為啥不保護呢?只有保護知識產權,才會有原創發明的產生。才會有對創新的深度投資及對創新的動力與積極性。沒有原創產生,一個國家想成就大產業,是沒有可能的。即使就是成功了,也像沙漠上修的樓一樣,也不會穩固的。
原創發明的人往往在幾十年前就開始提出想法,人類社會并不理解他們真知灼見,可能還會認為莫名其妙,把他們看成異類。科學家在創造的時候是只有少數人掌握了真理,逐漸逐漸再擴散,慢慢人類社會上有更多的人理解,然后在工藝等很多方面的進步,使夢想成為可能,通過幾十年時間打好基礎,才能為人類社會服務的。
科技創新,要重視教育,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教育,給教師體面的工資和社會尊重,孩子是祖國的未來。
低價格、低質量、低成本,會摧毀未來的戰略競爭力
在國內,大家都講的是“互聯網+”熱潮,比如有的公司也在做類似的產品,硬件非常低成本,然后增加很多軟件功能,您如何應對?
任正非:互聯網是個實現工具,我們的目的是發展實業,解決人們的生存、幸福問題。實業是就業和社會穩定的基礎。第二,低價格、低質量、低成本,會摧毀我們未來的戰略競爭力。企業必須有合理的盈利,才會去持續投資研發。沒有適當的利潤積累,把利潤打這么低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戰略上破壞這個產品。
很多國外的文章,說美國在發展智能硬件、機器人,中國還在做“互聯網+”,是方向不一樣?
任正非:我們應該走進新的未來時代,這個時代叫人工智能。首先,我們要強調工業自動化。工業自動化了以后,才可能走進信息化。只有信息化后,才能智能化。中國走向信息化,我認為還需要努力。
中國的工業現在還沒有走完自動化,還有很多工業連半自動化都做不到。這個時候,我們提出了類似工業4.0的方案,超前了社會實際,最后會成為夾心餅干。所以我們國家要踏踏實實的邁過工業自動化。工業自動化以后,就不需要這么多簡單的勞動者了。當前應從提高教育水平、從人的質量入手。
華為二、三十年努力向西方學習,今天也不能說信息化了,因為我們端到端的流程還打不通。我們考慮五年以后,有可能走向信息化,能達到工業3.0這個狀態。再花二、三十年,華為才有可能向世界品牌邁進,因此這個路程很漫長,太著急的口號可能摧毀了這個產業。
未來將爆發重大的技術革命
您能否展望一下,未來的通信事業發展的趨勢?
任正非:未來世界二、三十年內,一定會爆發一場重大的技術革命。這個革命的特征:
第一,石墨烯等(黑磷磷烯)的出現,電子技術發生換代式的改變。但是石墨烯沒有實用之前,我們其實在硅片上也是可以用疊加、并聯的方案來突破物理極限。
第二,人工智能的出現,造成社會巨大的分流,而人類社會也正因人工智能變化。生產模式人工智能以后,簡單重復性勞動力就不需要了,需要比較高的文化素質。所以教育很重要。當人類社會適應人工智能的時候,西方國家和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沒有工業成本差距,就這是一個新時代的改變。我們如果要趕上新時代的改變,首先要改變教育結構,一定要孩子們都有文化有知識,懂專業、會操作。
第三,生物技術的突破,將會帶來巨大的信息社會變化,而且這個邊界也越來越模糊。當母語的邊界也模糊的時候,連物理的邊界也模糊了。
華為給員工的好處就是“苦”
關于華為的機制和企業文化,我看國內有很多文章進行探討,您能不能告訴我您的看法?
任正非:其實我們的文化就只有那么一點,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世界上對我們最好的是客戶,我們就要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
我們想從客戶口袋里賺到錢,就要對客戶好,讓客戶心甘情愿把口袋的錢拿給我們,這樣我們和客戶就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怎么去服務好客戶呢?那就得多吃點苦啊。要合理地激勵奮斗的員工,資本與勞動的分配也應一個合理比例。
在國外,比如跟美國思科、歐洲愛立信等企業共同競爭人才的時候,你們的薪階是否比別人高出很大一個檔次?
任正非:華為給員工的好處就是“苦”,沒有其他。“苦”后有什么?有成就感、自己有改善收入、看著公司前進方向有信心……這就是新的東西,這就是吸引員工的地方。華為奮斗在非洲的各級骨干大多數是80后、90后,他們是有希望的一代。
您在這個行業接觸了很多美國科技公司,比如雅虎、Google的員工很自由,有的可以在家里上班。雅虎新CEO說員工不能在家上班,還引起了很多內部反對。您覺得類似這種文化,跟我們中國艱苦奮斗的文化,哪個更好,哪個更會激勵人才?
任正非:咖啡廳里坐坐,快快樂樂,喝喝咖啡就把事情做成了,這也許可能不是大發明,多數是小發明。互聯網上有很多小蘋果、小桃子,這也是可能的。
我們在主航道進攻,這是代表人類社會在突破,厚積還不一定能薄發,舒舒服服的怎么可能突破,其艱難性可想而知。不眠的硅谷,不是也彰顯美國人的奮斗精神嗎?這個突破就像奧運會金牌。我們現在跟奧運會競技沒有什么區別。
在主航道,美國公司的很多企業領袖們也是很辛苦的。真正成為大人物,付出的辛勞代價,美國人不比我們少。我和美國、歐洲公司的創始人在一起聊天,發現他們領導的文化也是艱苦的,真正想做將軍的人,是要歷經千辛萬苦的。當然,美國多數人也有快樂度過平凡一生的權力。
您覺得未來華為的這種文化是不會變化的?
任正非:長期艱苦奮斗的文化是不會變化。這不是中國特色,這是人類特色。第一,你要成功,就要奮斗。第二,你要想吃飯,就得要做工,沒人為你做馬牛。憑什么你享樂的時候,讓我們掙錢養活你啊。
中美關系,合作大于對抗
您作為一位頂級的企業家,您的企業又處于通信這么一個戰略行業,企業發展肯定離不開大的政治環境,那您怎么看待中美關系?
任正非:我認為中美關系,合作大于對抗,兩國有許多互補的地方。暫時的沖突,最終是要互相妥協的,不可能走向對抗。
因為對抗,最后兩個國家的力量都全部消耗完了,這不是美國的愿望,也不是中國的愿望。鄧小平很早就講過一句話“中美關系壞也壞不到哪兒去,好也好不到哪兒去。”它就在這個中間發展。
對華為而言,我們就避開將來會產生的沖突。不要因為華為,而影響了中美關系的改善。我們就老老實實做點事,賣點低端產品,世界那么大,也不能完全都把希望寄托在美國身上嘛。
那華為有沒有刻意地去對美國的媒體、政府、企業做一些公共關系工作?
任正非:美國太大了,不是哪一個人說服得了美國政府的,浪費那精力,還不如好好服務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