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募集資金225億元,將推出涉9500人的員工持股計劃
一直被外企身份困擾的華三通信終于靠上了一條本土好船。
5月21日,清華控股旗下紫光控股(000938.SZ)宣布,以不低于25億美元的股價向惠普公司控股子公司開曼華三(H3C Holdings Ltd)發起收購,主要標的是其持有的香港華三51%的股份。
這標志著被外界爭議數月的華三身份終于確定,華三股權在被買賣多次后,又重新被貼回“民族企業”的標簽。
5月25日晚間,紫光股份隨后發布定增預案,擬募集資金不超過225億元,其中,擬投資188.51億元收購香港華三51%股權,香港華三主要持有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H3C)100%的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定增參與方還包括兩個員工持股計劃,這兩個員工持股計劃參與員工合計高達9500人。
先并購,再推員工持股,紫光股份到底在下怎樣的棋?
5月27日,紫光股份證券部的工作人員對長江商報記者表示,收購華三通信是為了完善公司云網端產業鏈。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也曾公開表示,看中了新華三更廣泛的協同效應。
一位IT業分析師稱,過去的幾年內,由于惠普持股,華三通信一直披著合資企業的外衣在國內研發生產,導致其在政府主導的網絡設備采購中處于不利地位。這次紫光收購完成之后,新華三會以正式的國產廠商身份參與中國網絡設備市場的競爭,這無疑會對國內的華為、聯想等企業造成沖擊。
紫光系借勢擴張版圖
從私有化展訊、銳迪科,到迎娶“新華三”,紫光集團的觸角由芯片設計延伸至存儲和服務器領域,其全產業鏈的戰略漸次展開。
5月21日,紫光股份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已審議通過與本次非公開發行的相關議案,其中包括以募集資金購買惠普公司控股子公司開曼華三持有的香港華三51%的股權。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表示不解,主攻芯片市場的紫光集團為何對提供服務器和技術服務的華三通信感興趣?
“芯片是事業,其他是生意。”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這樣闡釋紫光集團的集成電路戰略。為此,紫光集團輾轉騰挪,資本市場和產業發展并舉。2013年,紫光集團大舉進軍芯片領域,以17.8億美元私有化展訊,并于次年以9.1億美元收購了銳迪科,紫光集團由此一躍成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設計領域龍頭。
之后,清華控股煞費苦心理順股權結構。
今年1月,在實際控制人清華控股的劃轉下,紫光股份重回紫光集團懷抱,而紫光古漢成為啟迪控股旗下公司,與此同時,紫光股份宣布正在籌劃非公開發行事項,為展訊、銳迪科證券化鋪路。
趙偉國計劃,紫光集團致力于發展成為中國第一、世界前三、市值千億美元的芯片巨頭。如今,收購新華三之后,紫光集團從芯片設計到存儲和服務器,離千億美元市值又邁進了一步。
若成功收購新華三,新收購的資產將極大增厚紫光股份的業績。公告顯示,本次收購完成后,香港華三預計未來3年凈利潤約為15億元、20億元、27億元;EG業務未來3年的凈利潤約為3.4億元、4億元、5億元,即業務重組后的香港華三凈利潤約為18.4億元、24億元、32億元,年均增長率約為30%。
“依托新華三進入存儲和服務器領域還不是邊界,紫光集團的集成電路版圖可能還將更大,而后續的資產證券化也頗值得期待。”有分析人士如此表示。今年2月,紫光集團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達成合作協議,未來五年內,產業投資基金擬以股權投資方式給予紫光集團總金額不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支持。
而另一方面,有業內人士分析,惠普公司此次甩賣“新華三”,成功“借殼”將中國惠普的服務器和存儲業務轉給了具有強烈國產背景的中國企業,也成功規避了中國政策的壁壘,打通銷售市場,還能繼續保持自己在核心技術創新的自主優勢。
此次收購完成后,“新華三”將成為惠普服務器、存儲、網絡產品和硬件支持服務在中國境內的獨家提供者,而惠普企業仍擁有新公司49%的股權,話語權并沒有得到明顯削減。變身民族企業的華三,其創造的收益有一半將流入惠普。
華三多年坎坷路或終結
實際上,自2003年成立至今,華三通信經歷了數次易主及股權變更。
資料顯示,華三通信最初是華為與3Com于2003年成立的合資公司,2006年被3Com全盤收入囊中,2009年惠普又以27億美元收購了3Com,華三也順理成章進入惠普大家庭。
此后,股權變更后的“新華三”仍然在中國企業網市場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其中網絡產品名列第一,服務器、存儲和技術服務均處于市場領先地位。
然而直至今年年初,華三通信出現大面積的罷工潮,涉及超過九成員工,一些潛在問題才浮出水面。
問題的爆發誘因,源于此前惠普中國宣布對華三通信管理層進行人事調整。按照新的任命計劃,惠普中國區董事長毛渝南將兼任華三通信董事長一職,原董事長Matt Greenly將擔任副董事長。
“華三這么多年被賣來賣去,還能保持持續良好的增長勢頭,根本原因就是大家都比較穩定。”華三老員工李飛曾表示,如果從CEO到董事長都換了,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市場部門。而從惠普以前收購EDS的經歷來看,長此以往華三沒好結果。
據了解,2008年惠普就曾對著名IT公司EDS的收購,隨即宣布深度整合計劃,對該公司裁員2.7萬名員工,隨后,惠普將其計劃裁員數量擴大了近一倍,即計劃裁員的人數擴大至4.5萬人到5萬人。
罷工壓力之下,惠普改任華三總裁兼CEO吳敬傳為華三副董事長,以及惠普首席執行官梅格·惠特曼個人的中國和全球網絡戰略顧問,華三首席運營官曹向英任華三CEO,并承諾向華三員工提供長期金融獎勵措施。
由此看來,紫光股份推出的員工持股計劃似乎是為惠普的承諾埋單。
5月25日,紫光股份拿出重量級定增方案,公司將以26.51元/股向林芝清創等9名對象定向發行不超過8.49億股,所募資金225億元用于收購香港華三51%股權、紫光數碼44%股權、紫光軟件49%股權,以及建設云計算機研究實驗室暨大數據協同中心和補充流動資金。
另外,定增方案還嵌套了兩個員工持股計劃,合計認購6827.6萬股(占本次增發的8%),鎖定期36個月,存續期72個月。其中,首期1號員工持股計劃認購2018.1萬股,參加對象為公司董監高(不包括外部董事和監事)及部分員工,總人數不超過1000人;首期2號員工持股計劃認購4809.5萬股,參加對象為香港華三、其中國境內子公司以及即將并入華三的惠普在中國的服務器、存儲和技術服務業務(合稱為“華三”)的員工,總人數不超過8500人。
上述IT業分析師認為,在經過多次股權變動后,紫光集團向華三通信拋出的員工持股計劃起到了安撫作用,或代表其多年坎坷路的終結。
紫光意欲挑戰華為聯想?
根據2014年IDC發布的第四季度中國企業硬件市場份額調查報告,華三通信在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設備的綜合占比為16.5%,僅落后綜合排名第一的華為,但卻與聯想拉開了很大的差距。
由此可見,新華三在未來的發展中,很有可能超過華為雄踞第一。
“在過去,華三的研發、制造和銷售都在中國,但是他們擁有一家外國母公司。”IDC網絡研究部經理Steven Hu表示,這對華三執行大型網絡設備項目造成了挑戰,尤其是那些由中國政府驅動的項目。
因為外資控股的身份,華三通信無緣很多市場采購,這也讓其業績遭受打擊。
惠普CEO惠特曼在今年2月底曾表示,惠普的網絡設備業務表現不佳,尤其是中國市場。而根據惠普的財報,在上一個財季中,惠普網絡設備的銷售額下滑了11%。
特別是自“棱鏡門”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開始重視網絡信息安全保護,惠普、思科等美國科技公司面臨壓力,而華三作為一家總部在中國本土的公司,控股權又在惠普這家美國公司手中,身份頗顯尷尬。一個明顯的事例就是,從三大電信運營商近期的設備集采中幾乎沒有看到華三的身影。
有分析人士表示,現在,惠普通過出售多數股權給中國本地廠商,將有利于華三業務在中國的發展。對于新華三來說,股權的變化將帶來遠期的利好,國有控股的身份將使得它可以更好地應對國產化趨勢的挑戰。
“在IT自我控制趨勢的背景下,中國國內服務器和存儲廠商出現了迅速增加,惠普和其他跨國公司面臨著重大挑戰。”IDC企業系統研究部高級研究經理Thomas Zhou表示。一旦這一交易通過,新華三將成為一家國有參股公司。它將顯著改變中國服務器和存儲市場的競爭格局。如果新華三能夠有效地管理這一轉變,他們將成為中國企業業務市場最有競爭力的廠商之一。
IDC中國總經理Kitty Fok認為,跨國公司和本土廠商之間的合作發展模式,將在未來導致更激烈的競爭。如果新華三能夠有效地管理這一交易和轉變,充分利用每家公司的優勢,他們將成為一個新的巨頭,并能夠對華為和聯想等本土廠商發起挑戰。
2014年中國硬件市場份額情況
(包括服務器、存儲器和網絡設備)
數據來源
IDC《中國分省服務器市場跟蹤報告,2014年第四季度》
IDC《中國分省存儲市場跟蹤報告,2014年第四季度》
IDC《中國分省局域網市場跟蹤報告,2014年第四季度》
華三通信
16.5%
華為
18.5%
其他
23.2%
聯想
5.6%
思科
7.1%
浪潮
7.6%
戴爾
9.1%
IBM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