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產品隨處可見,而品牌產品卻寥寥無幾,產品大多數都為廉價的消費者電子產品或者大型家電。而據Interbrand全球品牌排行榜數據顯示,華為是第一個進入全球最佳品牌前100強的中國公司。它也是世界上最大、創新能力最強的電信公司之一。華為正成為第一個中國國際品牌。
即使華為在技術上能與其他電信巨頭抗衡,它使全球消費者信賴的能力還有待考量。中國企業的自主品牌創新之路還任重道遠。不僅如此,全球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即打造全球競爭力強的品牌。
與大多數其他中國公司不同,華為擁有龐大的辦公園區,讓人聯想到硅谷。綠色開放的園區環境,體現鼓勵創新與協作的精神。華為甚至提供籃球場、乒乓球桌,當地的工程師稱自己為“華為人”。
華為公司在1987年由任正非成立,成立初期只有5名股東合伙,每名股東僅能提供3500元入股。公司從香港進口電信設備。
華為同時還面臨電信這個行業固有的“工業間諜”的嫌疑,這對企業來說是個挑戰。任正非的軍隊背景使美國和澳大利亞等方備受關注,但華為否認了所有的指控,但它仍被禁止對美國政府合同進行投標。
然而華為不是國有企業,也不響應政府促進中外合資引進技術的政策,而是以低價創新,削弱競爭對手并獲得市場份額。
中國在研發領域的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已上升至全球最高水平。像華為這樣的科技企業在研發領域的投資達10%,達到全球頂尖水平。華為擁有15萬員工中,其中有一半致力于研發工作;它擁有4.9萬個研究專利,躋身于全球專利最多的公司前五之列。即使研發投資與產出不一定成正比,但華為的前沿研究將在投放市場后改變市場格局。
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工程師楊強(音譯)教授稱,華為正在研究一種萬能翻譯軟件,人們對著該軟件說不同的語言,軟件就能把話里真正的意思翻譯出來,而并不僅僅逐詞翻譯而已。
華為執行總裁郭平接受采訪時稱,華為下一步的戰略是打響全球品牌。他表示華為可以在消費者市場稱王,因為他們的產品基于消費者需求。
中國企業優勢在于擁有國內超過十億人的龐大市場,因此中國將成為孕育下一個全球巨頭企業的地方。近30年來,日本經濟實力上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它從生產廉價商品,到出現索尼、豐田等世界一流的公司。現在中國經濟實力已經超過日本,中國企業是否能夠成為全球競爭體、“中國制造”能否轉變成“中國創造”,還有待考量。華為成功與否,也能體現中國是否能從制造型國家向創新型國家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