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是一家競爭對手驅動型公司,在內部經常叫板比自己強的競爭對手,燃起斗志,然后,一邊對標一邊通過跟隨式創新超過競爭對手,屢試不爽
9日,國際咨詢公司Interbrand發布了2014全球TOP100品牌排行榜,華為名列第94位。Interbrand策略總監湯亞乾激動地表示,“經過15年的漫長等待,Inter-brand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終于迎來第一個中國品牌。”
華為的上榜,結束了國際上對中國企業“大而不強”的印象,標志著中國企業在品牌國際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一步,對于國產手機來說,更是意義非凡。
回顧國產手機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沒有核心技術。波導、科健、熊貓、夏新等手機廠商,初期多采用加工與仿制的方式做手機,后來與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的ODM (原始設計制造商)、OEM(代工)廠商合作,盡管有2003年波導在國內銷量超過海外品牌、2004年躋身全球TOP10的成績,但未掌握核心技術,這一批手機廠商大都銷聲匿跡,更沒有成為國際品牌。
第二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技術,開始為國內外運營商定制手機,做白牌企業,有銷量無品牌。在國內做定制的有中華酷聯、天語、海信等,為國外運營商定制的有中興、華為、TCL等。針對定制合作,華為消費者BG 余承東有著名的“米缸老鼠論”:做白牌企業是非常危險的,就像“米缸里的老鼠,長期在米缸里吃米,吃得很舒服,米的高度卻越來越低,最后永遠跳不上去了,等米吃完了以后也死掉了。”
第三階段,國產手機廠商品牌意識覺醒,是在去年。國產手機紛紛推出互聯網子品牌,逐步遠離運營商渠道,開始進軍中高端市場,采取精品策略等。今年,工信部更是發布了《關于加快我國手機行業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旨在推動國產手機品牌化建設,其中也強調了手機企業要“走出去”,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
華為做到了。在全球168個國家有分公司或代表處,在美國、歐洲、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地區構建了16個研究所,28個創新中心,45個產品服務中心。華為65%的收入來自海外,而且橫跨歐洲、中東以及非洲呈直線增長,這使華為能夠迅速崛起,成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供應商。市場調研機構IDC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華為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3427萬臺,同比增長62%,占據6.9%的市場份額,是目前僅次于三星和蘋果的世界第三大智能手機制造商。華為的崛起,也起到了表率的作用,為國產手機廠商的品牌化和國際化,提供了鮮活的實踐參考,引領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品牌化:硬件免費和品牌主義的選擇
在面對互聯網行業的沖擊與轉型過程中,手機行業形成了兩種發展趨勢:硬件免費和品牌主義。兩種模式不是你死我活,而會長期存在。它們背后反應的是兩種不同的消費理念,那就是在硬件層面,是純粹實用主義還是存在一定價值審美。
硬件免費。具體而言,就是硬件零利潤,通過軟件和服務賺取交叉補貼,從而實現盈利。理論基礎是:硬件標準化、同質化步伐加快,在處理器速度、屏幕分辨率、攝像頭等硬件配置方面的優勢是短暫的,而軟件、內容、服務領域的優勢,將會形成長久的競爭力。
這種模式往往是由互聯網公司主導。小米一直強調自己是互聯網企業,憑借“鐵人三項”(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制勝。雖然當前的利潤主要來自于硬件,但它在不斷布局自己的生態系統,未來的盈利主力是軟件和服務,方向是硬件免費。
品牌主義。具體而言,就是手機廠商通過文化價值傳播、產品品質、售后服務等,不斷提升消費者的評價和認知,提升信任感、標簽感,通過品牌溢價實現盈利。其理論基礎:硬件不只是工具,同時也是身份、價值的象征。
這種模式的主導是傳統手機廠商,因為硬件是他們的優勢,即使在軟件和服務方面有所布局,短期來看,也是為提升硬件價值來服務。正如華為董事長任正非所表示的,“華為今天是一個硬件公司,未來也還會是以硬件為主。”
華為是堅定的品牌主義者。發布P6進軍高端,“跳出米缸”,是果斷的開始;榮耀獨立,勇敢做自己,是堅決的前行;不要銷售額要利潤、精品化策略、砍掉超低端機型、“以行踐言”品牌之旅等等,勾勒出華為的品牌之路。國際化:策略式妥協與對標式叫板
華為以通信設備業務起家,在拓展國際市場時,更容易被運營商接受,這是一般傳統手機廠商不具備的業務優勢。但在華為國際化擴展樣本中,仍有可以學習的策略,如貫穿始終的妥協和叫板。妥協針對的是大環境,叫板針對競爭對手。
任正非強調,華為不是成吉思汗和希特勒,當華為謀求獨霸這個世界時,就是華為毀滅和垮臺之日。所以,華為倡導妥協哲學,要做投降派。任正非說,“我20多年來,多數情況下是投降主義。”
在這種指導思想之下,華為構建了獨有的國際化策略,華為公司顧問田濤將其總結為“三個遵從”。一是管理遵從。主動接納和融入由西方人所主導的全球商業秩序,在管理制度和流程方面“全面西化”。二是法律遵從。嚴格遵守聯合國法律和所在國家法律。三是文化遵從。華為設有道德遵從委員會,引導和規范華為員工從語言、習俗、宗教乃至于生活習慣等方面主動適應和融入所在國家或地區。對于國產手機廠商來說,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不要妄想用國內的辦法通吃,那樣往往走不通,學會妥協、放低姿態更容易被接受。
華為是一家競爭對手驅動型公司,在內部經常叫板比自己強的競爭對手,燃起斗志,然后,一邊對標一邊通過跟隨式創新超過競爭對手,屢試不爽。
華為在挑戰三星的戰術行動中,并沒有按照尋常打法出牌。9月底華為宣傳正式進軍韓國市場,在三星的家門口挑戰三星。也許這與華為通信設備進軍巴西市場一樣,近20年的戰略選擇,直到2013年才開始盈利。韓國的IT評論人士及三星內部,同樣感受到了華為的威脅,尤其是在一些局部市場上,華為勢頭正猛,三星開始下滑。將競爭對手視為“紙老虎”,戰略明確,戰術靈活,值得國產手機廠商學習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