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為公司實現未來持續增長的兩大驅動力之一,企業業務集團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華為常務董事、戰略與Marketing總裁徐文偉在接受網易科技采訪時說,華為企業業務集團今年將完成35億美元的收入目標。
這個數字在華為整體收入中的占比并不算多,但增速較快。
“去年華為企業業務的全球增長率是32.4%,今年的增長目標在40%左右,甚至可以達到更高的增長速度。”徐文偉說,“我們希望在2017年企業業務的收入能達到100億美元,今年完成35億美元收入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在包括輪值CEO徐直軍在內的華為管理層看來,企業業務做得算不算成功,評判的起點就應該是100億美元。
目前,成立已經三年的華為企業業務集團,雖然在收入規模、市場份額這些方面,還不足以與思科這樣的在企業網市場耕耘了幾十年的公司相抗衡,但在華為內部已經成為了增速最快的業務集團。更為重要的是,華為在去年發布的領先于思科等競爭對手的“敏捷網絡”,已經在政府、金融、交通、能源、教育等多個行業的200多個企業客戶落地使用。
去年8月,在企業業務市場還處于幼年階段的華為,用定義為“敏捷網絡”的新一代交換機,打響了挑戰“老大哥”思科的第一槍。
華為推出“敏捷網絡”的挑戰意義在于,它可以帶來商業模式的變革——與各家廠商以往幾代產品“以硬件定義網絡”不同,華為的新一代交換機是“以軟件定義網絡”的智能化的產品。這種變化,類似于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的迭代更新。
徐文偉當時曾向網易科技介紹,“敏捷網絡”帶來的變化可以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IP網絡對質量是可感知的,遇到故障可以快速定位,軟件是可控制可升級的,而在以往,網絡質量的保障只能是“盡力而為”的,故障是難以定位的,業務的響應速度也是比較慢的。
在這些變化之外,還有更為重要一點,就是思科多年來壟斷市場的原有商業模式將被打破。據徐文偉介紹,由于軟件是可升級的,硬件就不必頻繁更新換代,企業網絡設備提供商可以從賣硬件向賣軟件轉型,這與思科賣硬件的商業模式完全不同。
“敏捷網絡對第三方應用是開放的,可以自己開發應用下載到敏捷網絡里。今后,經過認證的第三方都可以在敏捷網絡架構上開發新的應用,這也是一種新的商業價值。”徐文偉說,“敏捷網絡的概念推出之后,其他廠商也在跟進,都試圖朝著這個方向走。但目前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家競爭對手在這個方面(SDN+華為的創新,用在企業業務市場)有類似方案推出。”
“現在華為企業業務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還比較小,但空間很大。”華為企業業務集團Marketing與解決方案銷售部總裁何達炳說,“現在這200多個已經使用了敏捷網絡的企業客戶,就像是是星星之火,對行業的示范效應很快就會釋放出來。”
盡管華為企業業務在某些技術和理念上已經領先于競爭對手,但它畢竟還是這個領域的新進入者,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去拓展。
“華為真正進入企業市場才三年,跟做了二三十年的企業相比,在對行業細分市場的理解上還是有差距的,所以我們招聘了大量行業專家,試圖接近這個差距。”徐文偉說,在業界普遍關注的美國市場,雖然華為的運營商網絡業務暫時進不去,但企業業務是可以進去的,可以首先從教育、媒體資源等這些對創新技術敏感的行業客戶入手,逐步切入,堅定不移地拓展美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