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蘋果公司公布了名為“iCloud”的云計算型服務,并宣布將于今年秋天正式上線。蘋果是一家終端公司,盡管擁有自己的軟件平臺;蘋果又是一家極富創造力的企業,其舉措往往成為行業風向標。盡管在滾滾而來的“云”風暴中,蘋果只是一個追隨者,但它的這一行為卻可能將終端領域本來已經暗流涌動的“云”風潮推向明處,從而成為改變“云時代”游戲規則的一股力量。
逐漸被全社會接受的“云計算”概念由幾家全球頂級軟件企業提出,如今它正從一個前端的計算概念擴展成“云應用”、“云服務”等末端應用,這樣的拓展給行業提供了更多機會。
在云計算概念剛剛出現之時,終端陣營認為在“云”風暴中他們很可能是受害者:越來越多的存儲和運算發生在“云”端,終端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少,最終可能淪為一個顯示屏和通信接收模塊而已,如此,現有的行業生存法則就會改變。但是,云服務向各種功能的細化給了終端企業機會,畢竟終端依然是與消費者接觸的最終界面。因此,回答一段時間以來困擾在終端陣營的兩個問題——— 終端企業要不要建云平臺?有沒有優勢建?其答案是:有一定優勢且非建不可。主動擁抱云時代提供云服務,終端企業將可能因為掌控消費者而處于不敗之地,純“工具化”的終端企業只會越做越窄,越做越死。
事實上,蘋果不是最早意識到“云”重要性的企業。HP收購Palm,英特爾收購WindRiver,都是為了提升軟件實力從而提供整合后的云服務。索尼和三星是傳統的消費電子企業,前者憑借集團在內容方面的強大實力利用云計算技術把數字音樂服務推廣到歐美國家,相信以后也會擴展到影像和其他終端產品上。
后者正在開發名為Web-Centry的云服務項目,預計今年9月推出最終成果。
中國企業也沒有忽視這一趨勢。較早明確“云、管、端”概念的華為在去年年底發布其“端戰略”的時候,就表示要通過兩朵“云”(業務云和管理云)給終端用戶帶去簡潔易用的體驗,并將其應用程序商店的中文名起為“智匯云”;中興手機也推出了名為“匯天地”的云服務平臺;而做智能手機起家的宇龍酷派則于近日正式發布其“酷云”戰略,宣布“酷云”是國內首家手機云計算服務平臺。
實際上,在“云”概念大行其道之前,類似的服務理念早就在終端企業中盛行,當時所謂的“硬件只能賣一次,服務可以賣多次”就是出于這一考慮,而個性化的服務則需要基于后臺對數據的搜集、分析和處理,也就是云計算出臺的原因。
各類企業因最終用戶的需求相同聚集在了“云”下,又各有各的特長和優勢,最終肯定是“競合”的關系。但就終端企業來說,以下素質更有助于企業個體在同行競爭中勝出:強大的軟件實力;獨有的資源優勢(如索尼的內容資源,三星的上游資源);快速的反應能力和整合能力,當然已經具有客戶基礎的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