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Rackspace從紐交所退市,以43億美金的價格被私募基金阿波羅(Apollo Global)收購。
這家云服務廠商靠主機托管服務崛起,以標志性支持服務“狂熱支持”(Fanatical Support)著稱,于2008年8月登陸紐交所。
Rackspace很早就發現云計算的市場潛力,花費重金投入于云計算的研發和市場推廣,一直是AWS的有力競爭者。
作為一家小型云服務廠商,Rackspace希望借助開源平臺實現其商業成功,于2010年7月聯合NASA創立了OpenStack開源社區,可以說OpenStack最初一半源代碼來自RackSpace。
盡管OpenStack已成為云計算領域最大開源平臺,但它的締造者Rackspace還是在與AWS等云服務巨頭廠商的競爭中敗下陣來,最終私有化退市。
從主機托管到云托管,服務是立身之本
Rackspace最早發家于主機托管業務,企業客戶將自己的主機(服務器)放到Rackspace的數據中心,由Rackspace幫助其運維管理。云計算興起后,托管業務發生變化,企業客戶不再購買物理服務器,而是購買由云服務廠商提供的虛擬服務器,同時,企業客戶需要云服務廠商提供操作系統,方便其開發應用程序。
從客戶類型來看,托管業務主要針對中小企業客戶,大型企業一般選擇自建機房,因為當業務量較大時,托管業務費用遠高于自建機房的成本。因此,Rackspace主要以開發者和中小企業客戶為主。從之前披露的財報來看,客單價很低,只有三四千美元。
Rackspace提供三個等級的托管服務:托管基礎設施、托管系統運營、托管自動化運營,價格依次升高。
托管基礎設施只包含云計算基礎架構指導,客戶需要自己搭建系統,管理系統;托管系統運營不僅包含托管基礎設施級別所有內容,還包括備份、托管監控與響應、平臺維護等內容;托管自動化運營除以上兩部分外,還增加了配置管理、按需擴展以及性能監控與響應等。
Rackspace非常重視服務,形成一種名為“狂熱支持”的獨特公司文化。“狂熱支持”不僅僅是指7*24*365的服務響應,更重要的是技術快速迭代以滿足客戶需求,如基于企業級Windows、Linux系統提供托管服務,支持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托管服務。
公有云業務難以為繼,專注托管云業務
2005年,Rackspace開始布局公有云業務,至2014年7月,Rackspace宣布專注于托管云業務,2015年,Rackspace先后宣布與兩大公有云廠商AWS和Azure合作,為其公有云用戶提供托管服務。
一系列舉動表明,這家最初以比肩AWS為目標的云服務廠商最終選擇放棄公有云業務,回歸其托管業務。這也難免,公有云市場AWS、Azure、谷歌等云服務巨頭價格戰打得火熱,中小型云服務廠商在人員、資源等方面處于下風,很難長期與巨頭保持同步降價速度。
財報中同樣可以看出端倪,在2010年以前,Rackspace的公有云業務一直保持在100%以上的增速,而2010年之后,當公有云業務收入突破1億美金后,增速陡然放緩,一路下降到30%。要知道,AWS在2014年收入突破40億美金后,仍然保持50%以上的增速。不管是規模和增速上,Rackspace都與AWS競爭中落于下風。
數據源:公司公告;單位:千美元
托管云業務人力依賴嚴重,效率低于公有云業務
聚焦托管云業務后,Rackspace只披露整體營收情況,不過從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兩個角度來看,托管云業務盈利能力不強。Rackspace的營業利潤率只有10%左右,凈利潤率只有6%左右。
數據源:公司公告;單位:百萬美元
對比AWS,雖然亞馬遜年報中沒有披露AWS的凈利潤,但AWS的營業利潤率長期保持在20%以上,并持續走高。同樣是提供云服務,為什么營業利潤率會有如此大差別?
這主要是因為托管云業務對人力依賴非常大,以2015年為例,Rackspace全年營收為20億美金,員工總數為6189人。反觀AWS,盡管AWS沒有披露員工數,但根據2016年初AWS待招崗位是2348個,按照20%的招聘率,可推斷AWS員工總數為11740個,而2015年AWS全年營收為78.8億美金。
收入僅為AWS的四分之一,員工數卻超過AWS的一半,人均產能不足AWS的一半,盈利能力自然很差。這樣看來,Rackspace轉型托管云業務,并非一條康莊大道。
私有化并非失敗,若轉型成功將重新崛起
數據源:公司公告;單位:百萬美元
早期,Rackspace通過大力發展開源社區來實現其商業化成功,自身研發投入較少,主要借助OpenStack社區的力量。但開源項目在穩定性、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諸多弊病,無法滿足企業級客戶的需求,Rackspace仍然需要自己在研發上加大投入。
但是,不論是公有云服務還是托管服務都屬于重資產投入業務,每年攤銷占比始終保持在20%左右,再加上一定銷售支出,加大研發支出必然會導致凈利潤率下降。再加上近年公有云市場價格戰打得火熱,一定程度上又影響到毛利率,最終導致Rackspace的凈利潤率下降25%。
從管理層的角度來看,加強在托管云業務上的研發投入,對公司長遠來說意義重大。但投資人明顯更加看重短期利益,凈利潤率的下滑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投資人的信心,再加上管理層更迭,頻頻傳出私有化消息。從股價上,Rackspace從2013年中期的81.36美元一路下跌到2016年2月的15.05美元。
私有化后,Rackspace不用再竭力維持好看的報表,擺脫進退維谷的局面,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轉型中,或許幾年之后會看到一個全新的Rackspace。
公有云市場整合在即,第三方云服務廠商出路何方
從進場時機來看,Rackspace從2005年開始布局云計算,進場時間不可謂不早;從技術來看,Rackspace作為OpenStack的締造者之一,社區代碼貢獻長期保持前三名,技術積累不可謂不深;從投入上,從2005年至今十幾億美金的投入不可謂不多;從服務上,Rackspace以狂熱支持著稱,服務能力和意識不可謂不強。
盡管如此,Rackspace還是在公有云市場競爭中黯然出局,私有化轉型尋求出路。國外公有云市場已經徹底變成巨頭廝殺的戰場,留給第三方云服務廠商的空間越來越有限,像Rackspace這樣體量的公司尷尬在于,既沒有足夠的財力跟上巨頭降價的角度,又因為自身體量以及服務的客群,無法無視競爭對手降價帶來的沖擊。
國內情況略好,市場還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盤子足夠大,大多數云服務廠商體量尚小,競爭還未趨于白熱化。不過,公有云市場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才剛剛開始,背后沒有足夠資源很難頂住阿里云一輪又一輪的降價壓力,
對第三方云服務廠商而言,尋找差異化優勢是求生之路,行業云、混合云是發力重點。國內傳統企業的IT實力非常薄弱,近年因為云計算、大數據浪潮來臨,上云意愿強烈,這或許會成為第三方云服務廠商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