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凱
在2017年初,看過去一整年中國云計算的潮起潮落。
去年,基于同樣的話題,我們用各種不同的視角完成了《中國云力量》整本書的出版。當時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從大環境,行業、創業、技術、解決方案等多個維度去全面的展現中國云計算力量的形成。
那么,一年過去了,當我們回顧2016年。也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將中國云計算的趨勢通過一些脈絡,來進行一個小結。無論是從政策與環境的大角度,還是從行業和技術的小角度,究竟哪些方向更能表現云計算在未來發展中的真正趨勢呢?
大環境:大投入推動的大戰略
事實上,在過去兩年政府就不斷的出臺各種對云計算的支持政策。2015年,是國內云計算政策集中出臺的一年,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三項與云計算密切相關的政策文件,中央網信辦也發布了關于黨政部門云計算安全管理的文件。云計算產業發展、行業推廣、應用基礎、安全管理等重要環節的宏觀政策環境已經基本形成。
在2016年,云計算的政策環境也保持了向好的態勢。今年3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啟動了“云計算和大數據”重點專項首批項目申報工作。為行業設置了云計算和大數據基礎設施、基于云模式和數據驅動的新型軟件、大數據分析應用與類人智能、云端融合的感知認知與人機交互等4個核心技術發展方向。
可以預見,隨著云計算作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應用發展方向的基礎能力支撐,政策環境對云計算產業的傾斜會是逐漸成為一個常態。
其次,大環境又在發生哪些變化?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云計算市場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61.5%,盡管2016年還沒有完全結束,我們認為今年的云計算增長率應該與2015年接近。另外,根據貝恩咨詢公司的預計,到2020年,中國云計算市場的總量會增長至200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仍然會維持在40%。
同時,大環境的快速增長,引發了云計算公司的在戰略層面的大投入。例如,騰訊高層曾表示,未來5年將為騰訊云投入超過100億的資金規模;同樣,阿里云也在去年獲得了阿里巴巴集團60億元人民幣的注資,阿里云也成為了阿里巴巴戰略型的業務。包括去年雷軍也宣布將在未來投入10億美元支持金山云的市場發展。
毫無疑問,在市場快速發展的周期,各大云計算公司用大投入推動的大戰略,在很大程度上對整個2016年中國云計算的成長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2016年一些針對企業CIO的調查發現,有很大比例的企業在2016年進一步明確了業務上云的計劃。
大行業:云技術正成為互聯網+驅動力
很多人也許會說,2016年的中國云計算市場更多的延續了2015年的需求,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因為,互聯網+是2015年提出來的。
沒錯,互聯網+戰略在2015年成為了傳統行業邁向云化、互聯網化的指導性方針。經過了2015年的鋪墊,在2016年云計算才開始在各區域落地,真正做到與行業需求結合。因為,對于行業用戶而言,有太多的工作需要準備。
比如云上安全,這是每一個企業在面對向云轉型時首要考慮的問題。在我看來,很多傳統企業的擔心是多余的,云計算公司都是標準的技術型公司,唯一欠缺的這是對行業需求的理解,其實面向細分行業,通過云計算和技術與行業屬性結合而來的解決方案,是可以幫助企業安全的向云端過度。
事實上,每一家云計算公司都對網絡安全技術有著嚴格的規范要求。比如今年9月19日,阿里云電子政務云平臺,通過黨政部門云計算服務網絡安全審查,并獲得了“增強級”的最高級別。同樣在今年的云安全認證中,騰訊云同時拿到了信息安全UKAS國際認可,CNAS國內認可及CSA-STAR金牌證書,這也是首家以CSA-STAR金牌 身份拿到國內國際雙認可信息安全資質的云服務商。這些案例,都足以證明云計算的安全是值得信賴的。
其次,從企業上云的角度,并不能夠一蹴而就,從現階段的需求入手,顯然混合云的方式是大多數中國企業更容易接受的。作為國內公有云的代表性企業,無論是阿里云、騰訊云還是百度云和金山云,都將混合云作為新的突破口。
國內最早提出混合云解決方案的是阿里云,去年阿里云推出了專有云,通過阿里云專有云服務,企業客戶可在自己的數據中心內構建專屬式“阿里云服務”,從而避免了后期的云遷移。
騰訊云也針對當下混合云應用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和痛點推出全新混合云產品:黑石。這一產品讓物理機像云主機一樣方便取用。可以在私有網絡下生產出成批的高可用獨享物理主機,毫秒級延時讓業務核心架構可以在物理機與虛擬機間任意部署。
再有百度云在今年戰略升級之后,也將目光聚焦在企業云,這其實就是結合了行業需求之后的混合云服務。金山云則是在11月推出了米倉,其本質也是就是標準化、高品質的集成一體化混合云解決方案。
由此可見,隨著云計算公司對混合云方向的明確,以這些公司的技術能力和投入,是很容易切入企業云服務市場,而對原有盤踞在這個市場的傳統科技公司造成極大的擠壓。
而這種良性的競爭,帶來的最大價值就在于通過云計算技術,與行業需求相結合,誕生出一個又一個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讓企業實現快速上云的同時真正得到業務的升級和轉型,并最終驅動互聯網+的真正實現。
大航海:海外市場注定是中國云的試煉場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正在成為中國的名片。隨著中國的電商、社交、游戲、直播等行業的全球性崛起,中國云計算在海外的布局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全球化的云計算基礎設施布局之下,中國企業可以使用中國云的服務來支撐全球業務發展,而不需要多做一次“跳轉”。
尤其在2016年,中國云計算出海的頻度明顯在加快。12月9日,騰訊云宣布本月內再開放11個海外服務節點,包括亞太地區的首爾、悉尼、東京、印度金奈;歐洲地區的法蘭克福、倫敦和阿姆斯特丹;北美地區的華盛頓、達拉斯和硅谷;以及南美地區的巴西圣保羅。
12月15日,阿里云在云棲大會·廣東分會上宣布,阿里云日本區正式開服,這是阿里云在本月內繼中東、歐洲、澳洲節點之后開服的第四個海外節點。在過去兩年中,Ucloud、青云甚至白山云也都加入到了海外市場的擴張。
與此相反的,亞馬遜AWS,則在世界互聯網發展最快的中國市場步履蹣跚,早在2013年,AWS就準備在中國實現本土化運營,但事實卻是水土不服,鬧得虎頭蛇尾。不僅發展速度緩慢,更被中國的云計算公司在很多層面,給亞馬遜AWS迎頭痛擊。
中國云計算的大航海時代已經形成,這種主動出擊的方式,除了宣告自己有能力在海外與AWS等云計算巨頭短兵相接之外,更多的是由于我們自己的云計算技術的成熟。
中國云計算的大航海,更是一場中國的云計算技術在海外市場進行的技術大練兵,而通過海外市場的磨練,讓中國云計算的技術能力更加趨于成熟。
大躍進:技術價值的云端實現
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云商業模式,和前幾年針對云計算的圈地運動。如果我們拋開這些因素,歸根結底,云計算還是一個技術價值驅動的產業。沒有技術的不斷突破和實現,也沒有今天云計算的普及。
有人說云計算已經過時了,現在熱門的是大數據,是人工智能。事實上,正是云計算將計算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才有了大數據分析的可能,并間接推動了人工智能行業在深度學習上的進步。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第一,云計算會轉變成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基礎技術架構。第二,云計算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相結合,會催生很多新的行業。第三,云計算公司的技術能力將會順延到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他們會讓技術的價值在更多的方向得到體現。
云計算是一個技術驅動的行業,只有在技術的舞臺上,持續的站在巔峰,才能說中國的云計算真正到了走向世界的一天。每年一度的Sort Benchmark,都被譽為計算界的奧運會。中國云計算公司,已經在這個舞臺不斷的表現出自己的技術實力。
2014年的Sort Benchmark,中國的百度首次在這項計算界的奧運會上奪取其中兩個項目的冠軍,而去年,阿里云則在四個項目中打破全部4項世界紀錄。今年的Sort Benchmark,來自中國的騰訊云,則再次刷新了這四項世界紀錄,展現了中國云計算的技術能力。
再有人工智能的方向。在12月26日,騰訊云宣布在人工智能云服務領域發力,今起向全球企業正式提供7項AI服務。其中包括人臉檢測、五官定位、人臉比對與驗證、人臉檢索、圖片標簽、身份證OCR識別、名片OCR識別等。
而李彥宏則在今年首次提到了“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三位一體的云計算理念,這也是百度云的技術路線。作為國內最早發力智能云的百度云,在深度學習上的投入很大,也有了百度大腦這樣可以結合行業應用的產品。
云計算與人工智能結合的好處,在于降低了人工智能的使用門檻,可以讓更多的企業或是開發者可以在云上獲取人工智能的技術能力,并形成新的應用。所以,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云計算在大數據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更像是一個載體或是聯接器。
在我看來,在2016年,云計算行業最大的意義就是從臺前走到了幕后,變成了互聯網+,企業云化的基礎技術驅動力,變成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能力與行業產生聯接的新平臺和載體。從這些角度,可以預期,云計算會離真正的油和電越來越近,真正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獲取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