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的軟硬件摩爾定率事實上已經取代了原來簡單的硬件的摩爾定率。”
日前在2016杭州·云棲大會上,阿里云資深總監李津接受筆者采訪時候,用摩爾定律來解釋阿里云剛剛拋出的一個“重磅炸彈”——中國區云產品全線下調,核心云產品最高降幅達50%。
據悉,此次價格調整10月14日當即生效,包括云服務器ECS、云數據庫RDS、云存儲OSS及云安全產品等。購買時間越長折扣越高,兩年七折,三年五折。
“事實上今天硬件的摩爾定律只是減速了,而不是失效了——他可能拉得更長,可能不是18個月而是36個月。而且新的硬件很快也會出現,來延續摩爾定律。”李津表示,“硬件的摩爾定律跟軟件摩爾定律加在一起的時候,是看綜合的效應提升,而不是看一個參數。”李津認為,規模效應體現了云計算共享經濟的本質,規模越大成本越低。
眾所周知,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而今,李津認同摩爾定律將在云計算IaaS平臺生效的說法。在李津看來,x86服務器硬件的使用率非常低,就如同家里閑置的臺式電腦一樣。但云計算平臺隨著規模越來越大,調用的技術越來越好,可以不斷提升CPU使用率,同時通過技術來保證用戶體驗。
據公開測算數據,云計算體現出極大的代際競爭優勢,每一分投入到云計算的資源都可能節省7分的傳統IT支出。阿里巴巴集團2016財報顯示,過去一年里阿里云曾17次下調價格。
李津解釋說,“我們今天敢于去做降價,甚至宣布了一個兩三年的長期降價策略——你現在買三年就是50%,如果你現在按量買,我今天也直接降到了50%,其實是在調動能力和在容器QoS保障問題這兩件事情上,給了我們充分的保障。我們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李津甚至直言,他對價格戰并不排斥。“價格戰首先讓成本、效率發揮效能,其次就是比拼技術能力,讓技術能力發揮價值,讓每一行代碼真的體現價值。”李津表示,“我們一直在努力挖掘技術紅利,降低社會資源的浪費,把云計算做成人人用得起的普惠科技。我們希望有一天用戶不必再煩心價格,可以潛心于自身的核心業務發展。”
很明顯,阿里云的降價空間來自于規模效應和今年飛天操作系統的大規模技術升級。
由此可以看出,隨著公共云計算逐步為市場接受和越來越在傳統行業得到普及,不僅公有云市場即將通過價格戰進行洗牌,同時云計算對傳統服務器、存儲等硬件設備采購的沖擊,也會進一步加大。
事實上,阿里云在計算、存儲、網絡、安全等數據中心四大件上的產品布局已經日趨完善。甚至利用云計算的優勢,強化開發“數加平臺”,進一步挖掘數據價值,為企業轉型發展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