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的未來是認知時代,這將定義之后的幾十年。——羅睿蘭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IBM的藍色LOGO一直是商業兇猛的標志:穩重、內斂,但也高傲、孤僻。然而最近幾年,IBM不斷的轉型,在互相網領域變換著新的姿態,不斷轉向新的領域,這一系列轉變都讓人們看到一個新的IBM。
10月13日晚,IBM公司董事長、總裁及首席執行官羅睿蘭(Ginni Rometty)在清華舉行“轉型,奔向認知商務時代”的主題演講,并對話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她表示“數字轉型和認知計算”將是未來發展的重頭戲。
認知計算定位未來
“數字轉型和認知計算”一直是羅睿蘭強調的重點,尤其是認知計算正在決定未來十年的世界發展。
近年來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已成為行業熱點。事實上,世界上90%的數據都是在過去兩年中生成,其中80%都是非結構化數據,像圖片、視頻、傳感器數據等。羅睿蘭講,以往計算機對這類問題效率不高,IBM認知系統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對這類信息的消化和解讀。
她指出,認知系統可以不需要編程。它能夠在短時間內,學習理解大量非結構化數據,繼而幫助人們決策。羅睿蘭并不認同把IBM的認知(cognition)系統等同于人工智能(AI),她認為人工智能只是認知系統的一部分,認知系統還包含其他多個方面內容,應用范圍應該擴展到醫療、金融、教育等行業。
羅睿蘭在對話中不止一次強調,認知系統有別于人工智能,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認知系統的目標不是為了取代人類,而是增強人類的智能,兩者之間關系是積極的,而不是對抗的。
IBM多次轉型
羅睿蘭于1981年以系統工程師的身份加入IBM, 2012年開始任公司董事長、總裁兼CEO,是IBM歷史上第一位女性CEO兼董事長。在任期間,帶著IBM不斷轉型,讓IBM從一家傳統硬件、軟件和服務公司,轉向提供認知解決方案及云平臺方向。
從成立初期到現在,IBM已經完成了多次轉型。媒體訓練營記者采訪一位IBM的前員工時了解到,IBM每次轉型都受到大的時代背景影響和自身壓力,“第一次轉型是由于當年巨大的虧損和固步自封;第二次轉型是受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影響。”
1993年IBM進行第一次轉型,開創IT服務模式。當年IBM一年虧損81億美元,郭士納臨危受命,在1993年“愚人節”當天接管了IBM,確立了公司從硬件廠商向服務轉型的大策略,開創IT服務的模式,被人們稱為“大象跳舞”。
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殃及計算機、通訊等行業,到2002年第一季度,IBM已經連續第三季度出現利潤及營收下滑。隨后,2002年IBM進行第二次轉型,被稱為“隨需應變”戰略。向客戶提供對方的需求的任意解決方案,包括整合有IBM包括硬件、軟件和服務在內的產品和合作伙伴的產品。
與第二次轉型相比,IBM的第三次轉型略顯輕松,這次轉型也被業界認為是IBM具有顛覆性的一次產業轉型。在此次轉型中,IBM公司發現,計算將成為一種通過大型數據中心產生并通過網絡交付的服務。這次轉型使IBM一腳跨出IT領域,不僅提供IT服務解決方案,也提供商業和戰略咨詢。
羅睿蘭表示,IBM曾經歷過多次轉型,但這一次難度更大。公司目前的硬件業務占比已降低到10%左右,余下的是30%的軟件業務與60%的服務業務。IBM在過去幾年間,出售了價值約80億美元的業務,將營收的60%投入到新的產品組合。
根據相關數據,媒體訓練營記者發現,IBM營收已連續17個季度同比下滑。其2016年二季度的財報顯示,IBM凈利潤為25億美元,同比下滑28%。同時發現,在IBM的各項業務塊當中, 認知解決方案二季度占IBM總營收約23%,也是唯一保持營收同比增長的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