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球公共云計算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前五家服務商分別為亞馬遜、微軟、IBM、RackSpace和阿里云。阿里云已經成為中國云計算市場的領導者,考慮其2015下半年連續兩個季度的高增長及未來的增長潛力,全球市場或已形成“3A鼎立”的格局(亞馬遜云AWS、阿里云AliCloud、微軟云Azure)。
但從阿里巴巴最近幾個季度的財報可以看出,云計算已經成為打破技術格局的那個變量。阿里云以出色的業績,證明了阿里巴巴是一家有足夠技術積累的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從2008年開始阿里就決定做云計算,而且當時的技術決策者并不主張采用市場上流行的開源技術構建自己的云平臺,而是逼著技術人員從頭開始寫每一行代碼,如庖丁解牛般深入最底層的技術細節。
與之幾乎同步進行且關系密切的另一件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就是“去IOE”:阿里內部分步驟、分難易程度逐漸把傳統的IT架構用更先進的互聯網架構替代,涉及的技術領域依然聚焦在服務器、數據庫、存儲等底層核心,“去IOE”和云計算成為阿里技術發展史上的一體兩面。
就IT技術而言,越是接近系統底層難度越大,越往上層應用相對就簡單。好比Windows操作系統之于聊天軟件,開發難度天壤之別。而云計算恰恰是集所有底層核心技術之大成。
從2008到2015年,阿里花了7年時間打磨云計算,也為阿里乃至全中國培養了一批最頂尖的底層技術人才。
財報中,阿里巴巴特別提及,阿里云在去年10月打破了一項世界紀錄。在由數據庫之父Jim Gray創辦的排序基準評估競賽Sort Benchmark中,阿里云把100TB數據的排序時間縮短到了377秒,打破了此前由微軟、雅虎等機構研究人員保持的紀錄。
不久前,阿里云發布全球首個一站式大數據平臺“數加”,對外開放阿里巴巴十年來積累的大數據技術和平臺,首批亮相20款產品。這是全球首個囊括了前中后臺的大數據一站式開放平臺。
在2015年雙11,阿里云搭建了全球最大的混合云架構,以公共云與專有云的形式成功運行了淘寶、天貓、支付寶的核心交易,業務上達到了驚人的成績:最大交易達到每秒鐘14萬筆,最大支付達到每秒鐘8.59萬筆。
是時候重新審視阿里巴巴了。那個“會做生意”、“擅長運營”公司已經找到了一個新的發動引擎,云計算足以承擔起未來增長,馬云“全球買全球賣”的夢想里又多了一件看不見商品叫云計算,技術為阿里鋪就了通往103年夢想的新道路。
試問,如果單獨拆分出阿里云它股價會是多少?是否又是下一個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