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谷歌與微軟都很清楚運行超大規模公有云意味著什么,而IBM亦在摸索當中。那么誰能夠在新的一年當中俘獲更多企業客戶的心?
大家也許無需思考即能報出目前各大頂級企業軟件供應商的名號:微軟、IBM、甲骨文以及SAP。根據我能找到的最樂觀估計結論,這四大巨頭在2015年年內總計斬獲1400億美元軟件營收,而其中一馬當先的自然是微軟及其無處不在的各知名產品。
我們的云未來亦將包含四大核心廠商——Amazon、微軟、谷歌以及IBM。而且盡管目前的公有云營收尚完全無法同軟件業務相提并論,但其確實擁有迅猛的發展勢頭而且呈現出全線激增的喜人局面。作為當前領導者的AWS正在一路高歌猛進,于2015年年內收得超過70億美元,較上年全年增幅在80%左右。
微軟的云業務亦迎來良好走勢,根據FBR Capital Markets公司一位分析師的說法,微軟帝國在2016年內的云營收將突破80億美元,遠高于去年的50億美元。當然,這部分數字中包含Office 365服務(其確實擁有云接入與云交付等特性,但我們真的很難將其稱為SaaS方案)。
而單從營收角度來看,IBM能夠排在第三位,因為其最新季度財報顯示藍色巨人按照年營收折算能夠從云業務中獲得4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5%。不過與微軟類似——最近有人對微軟的云營收數字進行了猛烈抨擊,認為其中存在造假行為,而且發言的正是其前任CEO鮑爾默同志——IBM向來擁有捏造云營收以取悅分析師的“優良傳統”。
谷歌方面則甚至根本不打算公布其云營收,但The Information曝料稱谷歌云業務在2015年年內的營收接近4億美元。聽起來還可以,因為直到最近谷歌公司才剛剛推出了自己的一套企業級云業務發展戰略。
在此之后,也就是兩個月之前,谷歌公司技術研究員Urs Hlzle預測稱谷歌旗下的云業務將在未來五年內成為其主要營收支柱——即超過其廣告收入。在這里我們得提一句,谷歌公司2015年年內的廣告收入為650億美元……
那么Hlzle到底是喝了幾兩老白干才敢放此豪言?事實上,他認為在公有云領域,最終拼的就是基礎設施規模。此前我們曾經發布過一篇《云基礎設施位置之戰在全球打響,Amazon、微軟與谷歌正全力以赴》的文章,其中提到谷歌在全球基礎設施覆蓋率方面排名第三,但歸功于強大的搜索/廣告業務,該公司已經擁有良好的云數據中心鋪設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那篇文章所勾勒出的排名結果立足于云有云可用區設置,而非資源容量,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IBM未能上榜的理由所在:IBM的大部分全球化基礎設施都是由SoftLayer所建立,且其明顯未能像其它三大廠商那樣提供良好的平臺服務。IBM Bluemix PaaS倒是擁有不錯的服務陣容,但就目前來看Bluemix還僅僅是一項面向美國南部、英國以及澳大利亞的公有云業務。
考慮到IBM公司的傳統業務定位,這樣的布局方針也確實有其道理。IBM的專業服務能夠切實解決那些有意使用SoftLayer基礎設施之客戶的一切需要,而Bluemix的可用性也必然會隨時間推移而不斷增加。與此同時,眾多Bluemix部署方案將以內部形式完成,因為IBM公司從長遠角度來看走的是混合云路線。而其它三家廠商則更為明確地投身于提供公有云自助服務領域。
Amazon公司建立起完整的業務模式,這也給其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優勢——盡管企業客戶在總體用戶中的比例仍然比較有限。微軟憑借著Windows Server與System Center而在企業級數據中心領域大行其道,而Azure Pack與Azure Stack的陸續面世亦讓指定特定客戶的混合型架構成為可能——這最終將使得Azure云成為一種順理成章的內部客戶基礎設施擴展選項。而這種順暢的轉移過程也成為Azure在企業級云競爭中超越AWS的最大推動因素。
谷歌方面則擁有最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其自加入戰團以來就一直在生產型容器的規模化部署層面占據優勢,而這要歸功于其在Linux容器規范領域的先驅性工作以及每周啟動數十億套容器系統的豐富經驗——更不用提谷歌最近剛剛啟動了云原生計算基金會,旨在更好地推動混合型解決方案的實現。在2015年12月的一篇報道中,分析人士認為谷歌Cloud Platform是一款高度靈活且精妙的方案。
那么谷歌能否最終找到吸引企業級客戶的辦法?Amazon又是否會利用AWS提供更為便利的企業級混合架構實現途徑?微軟能不能有效將持續推進中的Azure公有云同Azure Stack結合起來?我們相信,這些問題應該會在2016年年內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