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3月份就聽到思科要以10億美元巨資打造自己的“互聯云(Intercloud)”平臺,但似乎在一段時間內我們并沒有看到什么有代表性的具體產品,難道這也是和“萬物互聯”一樣,是對未來IT環境的一個前瞻性概念嗎?
首先還是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思科在去年3月份所作出的闡述,據思科介紹,互聯云旨在將更多的云鏈接到一起,通過將各個云置于互聯云上,再將互聯云與思科的軟件進行整合,用以構造出網絡和計算能力相連的云架構。
從字面意思理解,互聯云本身就是一個云網絡,而且是由眾多云匯聚而成的一朵大“云”。這也是思科最初所構想的云平臺的模樣——與眾多合作伙伴攜手構建世界上最大的云網絡,全球Intercloud(互聯云)。”
這一宏偉戰略目標的提出,似乎與當年SUN公司提出的“網絡就是計算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相信思科也深信任何事物都需要連接到網絡,云當然也不例外。所以未來云與云之間的連接勢在必行,而如果要成為未來云時代的領導者,就必須要提前布局,從整體戰略角度去規劃產品的發展線路,只有這樣才能把握云時代的先機。單從這一點來看,思科確實做得十分具有前瞻性,也在不斷的去培育這樣一個市場環境。
但這會不會演變成一個異想天開的假想呢?它能落地嗎?讓我們來看看到目前為止思科為其互聯云項目所做出的相關工作。在之前的Cisco Live上,思科云和托管服務銷售全球高級副總裁Nick Earle表示,思科將進一步擴展Intercloud戰略,并為混合云軟件Cisco Intercloud Fabric增加了新的特性和功能,并宣布新增35個獨立軟件開發商,致力于為客戶開發支持Intercloud的服務產品,這些開發工作所帶來的好處是,能夠在混合云世界中為用戶帶來更多的選擇,以及更高的合規性和控制力。
然而,如果多少了解一點思科目前的產品戰略的話,就能看到思科所提出的全球云戰略實際上是一個基于“物聯網架構”的云戰略,這與思科近年來大力推進的“萬物互聯”概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推出Intercloud(互聯云)戰略也正是為迎接“萬物互聯”時代到來而做的前期準備。
況且,這種架構的建立也有賴于類似網絡標準的建立。但思科認為這樣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如何在未來支持混合IT的應用環境中體現Intercloud的價值,而Intercloud(互聯云)平臺將扮演眾多云及設備中的一個控制器的角色,而這正是思科目前最具優勢的領域,即思科在全球范圍內的設備保有量及技術研發優勢。
此外,思科也在積極招募全新的合作伙伴,以推動思科的云愿景進入到“下一階段”,Earle表示:“我們將發布一些專門針對渠道的混合云捆綁包,這意味著合作伙伴可以直接向最終用戶銷售Intercloud解決方案。思科將憑借Intercloud混合云捆綁包逐漸進入到應用領域。”
據悉,這款專注于渠道的混合云捆綁包預計將在今年12月底發布,將圍繞思科以及第三方的應用進行開發。另據了解,思科首個Intercloud捆綁包OpenStack Private Cloud Bundle,是思科收購Metacloud之后,基于后者技術開發的一款產品,并于今年4月在思科合作伙伴云峰會上進行了發布。
最后,據記者了解,思科未來所做的一切都將圍繞運行在OpenStack上的軟件即服務(SaaS)或管理服務產品來展開。那么,這也就不難理解,思科選擇在這一階段推出新的渠道捆綁包,就是為了給思科Intercloud戰略招募全新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機會,而今后也將憑借互聯云(Intercloud)平臺結合SaaS級產品來進一步提高最終用戶對思科產品及方案的采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