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集團再次陷入造假風波,這次的對手是法國開云集團。近期,法國開云集團旗下的古馳、圣羅蘭等品牌起訴阿里,聲稱阿里故意放縱造假者,讓造假者在全球銷售假冒品牌產品成為可能。其實,為了打假,阿里已經煞費苦心,但假貨市場仍存在。對于阿里來說,“全面打假”太難,阿里挑戰的不是幾個造假、賣假的商家,而是整個中國消費市場。
近期,總部位于巴黎,旗下擁有古馳和巴黎世家等奢侈品牌的開云集團在紐約起訴阿里巴巴,聲稱這家總部位于杭州的企業共謀參與了其網站上的假貨銷售。開云集團給阿里巴巴售假的定義是:“明知故犯。”
作為回應,阿里的打假隊伍稱,如果開云集團旗下奢侈品牌選擇與阿里磋商,而不是起訴,那么這些品牌本有更好的機會取締無孔不入的假貨交易。
不知開云是否會同意與阿里合作。其實,即便沒有開云的起訴,假貨橫行也已經讓阿里很有壓力了。
成功上市后,打假被阿里提上日程。猶記得,年初時,阿里與工商總局之間關于網上售假的交鋒此起彼伏。這也導致美國律師事務所對阿里提起了訴訟,認為該公司在上市之前并未向投資人披露有關“假貨風波”的真實且詳盡的信息。
阿里一直在強調對打假的態度和努力。《21世紀經濟報道》稱,自2010年起,阿里就主動與權利人合作。阿里安全部資深總監倪良稱,2014年的前9個月,他們主動發現了1.1億件假貨;發現后,他們第一時間下架這些假貨,并對賣家進行處罰;阿里用于購買和鑒定假貨的費用,每年都超過1億元;阿里還從對商家的監控延伸至對自然人的追蹤,利用大數據打假。
政府方面,2014年,質檢部門與電商平臺的合作更進一步。國家質檢總局在杭州成立了“國家質檢總局電子商務產品質量風險監測中心”,阿里巴巴集團配合該中心進行網絡商品監管與抽檢。
從阿里的打假投入、技術和機制來看,其對打假可謂不遺余力,然而阿里仍然無法解決售假問題,因此遭到外界的種種質疑。央廣網報道,2014年前3個季度,由權利人發起處理的侵權商品鏈接就超過了600萬條。
阿里屬于平臺型電商,在管理難度上,與自營型電商的區別非常大。理論上,在平臺上看不到賣家的經營行為,所以治理淘寶遠遠難于治理天貓。然而,讓阿里舍棄淘寶,又是萬萬不能的。
然而,讓淘寶為所有假貨承擔責任也是不現實的,打假的難點還在消費者身上。開云在訴訟中提到,一家中國商戶銷售假冒的古馳包,每個價格為2美元~5美元,而每批訂單至少銷售了2000個。但這款古馳包的正品價格為795美元。實際上,價格相差這么大,明眼人都知道賣幾美元的肯定是假貨,但有些人就是需要借助假冒名牌找到存在感,于是制假、售假者和知假買假者往往心照不宣,買賣雙方均有意,不愁做不成生意。
源源不斷的市場需求,讓電商打假呈現出野火燒不盡的態勢。財經作家信海光甚至認為,不能對阿里的打假抱太大希望,因為在打假這樣的社會工程中,一家私營企業的執行力是有限的 淘寶平臺是中國整個消費市場的縮影,要解決淘寶的假貨問題,僅靠淘寶自己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網絡商城上,假貨沒法完全被取締,但投資者等不起。對于在美國上市的電商,售假是一個繞不開的難題。前有阿里、京東,現在又加上了聚美優品。對于阿里來說,最壞的結果是,開云對阿里的起訴,可能導致阿里股價的下跌。并且,伴隨而來的就是投資者的集體訴訟。
專門從事美國訴訟的律師郝俊波認為,美股監管嚴厲,而且存在做空機制,它的訴訟機制使得發起這種集體訴訟是比較容易的。所以,電商如果存在售假情況,那么被提起集體訴訟是必然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如果最后雙方以妥協而告終,對于投資者的損失,上市一方則需要給予一定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