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萬眾矚目的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發行價格高達68美元/股,這一單價已是此前人們所預測的60-66美元、66-68美元單價中的上限?! ?/p>
9月18日,萬眾矚目的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發行價格高達68美元/股,這一單價已是此前人們所預測的60-66美元、66-68美元單價中的上限。此次IP O,阿里巴巴發行了3 .2億股,占總股本13%,單筆募集資金突破250億美元,打破了2010年中國農業銀行在上海股市所創造的、單筆IP O 220億美元世界紀錄,更將Facebook之前160億美元的紀錄遠遠甩在身后。上市當天阿里巴巴的總市值達到1680億美元,已超過了原本的同業上市公司明星亞馬遜1510億美元。9月19日交易首日,阿里巴巴又飆升38%,達到93 .89美元/股,市值膨脹到驚人的2310億美元。按照法國《快報》財經版的計算,這一天收市時,整個美國市場總市值比阿里巴巴還大的本土公司,屈指算來也只剩9家而已。
這場醞釀已久、炒到火爆的海外IPO,在中國毫無懸念地引發追捧和狂炒。有人戲言,倘9月18日、19日兩天有“馬云語錄”應景出版,恐怕當天就能賣到脫銷加印。不過,這次阿里巴巴上市最大、最多的受益者,卻并非馬云。
一些歐洲財經傳媒在19日分析指出,阿里巴巴成功上市,最大的受益者是持股比例最高的軟銀孫正義。孫正義擁有7.98億股阿里巴巴股份,IPO之前持股比例高達34.1%,是阿里巴巴最大股東,9月20日軟銀發表聲明,表示將繼續持有阿里巴巴股票,這意味著軟銀持有阿里巴巴總市值已高達749.2422億美元。
另一個大贏家雅虎則顯得有些“中大獎”的意味。這家公司因在同業競爭中處于下風,資金鏈早已繃緊,但他們早期曾押寶阿里巴巴,IPO前持有22.4%的股份,交易頭兩日,他們通過減持5%股份,已獲得雪中送炭般的大筆現金。
私募基金中賺最多的,是美國機構銀湖,IPO前銀湖持股5890萬,占比2.5%,可能拋售410萬,回收現金2.46億-2.7億美元,剩余持股總市值為51.4517億美元。
彭博社的消息稱,阿里巴巴上市時申購總數達到發行總數的5倍之多,其中半數以上認購者來自區區25家大的機構投資者,而C hannelAdvisor首席執行官斯科特·溫格則認為,有多達35-40家機構投資者在發行時購買了阿里巴巴的股票。在這些機構投資者中,不乏黑石、富達、貝萊德等華爾街大鱷,而來自中國本土的機構投資者卻屈指可數,且其中還夾雜著中投、國開行等早已“鎖倉”的“國字號”機構,以及馬云自己的私募“云峰基金”身影。這些“老字號”手中持有的,基本是IPO前的股份,僅因阿里巴巴允許IPO后,原有股東根據“綠鞋機制”在30天內出售總數不超過4800萬股,而受到廣泛關注。
正如許多分析家和專業傳媒所指出的,阿里巴巴此次發行的重點,是華爾街的大機構、大投資者,而非中國及亞洲的機構投資者或美國的“小散”們,因此其整個包裝上市的過程,頗給人一種“高大上”的逼格感覺。雖非定向募集,卻處處有的放矢,為北美大鱷們的入場營造種種方便,而對亞洲機構投資者和北美“小散”則有些漫不經心。
為何會出現這種局面?
一些分析家指出,阿里巴巴當初的成功,和其背后一批大機構、大資金長期持有并鎖定其股權有著很大的關系。對于此次IPO,阿里巴巴寄托很大希望,因為正如許多分析所指出的,盡管阿里巴巴市值和利潤增長勢頭驚人,但市場過于集中在中國本土,海外影響力相對有限,IPO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借此開拓海外,尤其北美市場。當然,某些人所持理由未必客觀、準確,但馬云在IPO前曾接受CN BC采訪,表示要在北美市場“15年內趕超沃爾瑪”,這表明阿里巴巴的確存在這樣一個“二次創業”、在海外大展宏圖的計劃,這就需要減少此次上市的風險,并盡可能確保股票發行后被很好鎖定,避免日后的劇烈振蕩干擾大局。很顯然,只有“高大上”的投資機構才有能力和實力推動實現這一企劃。
至于在IPO過程中更多青睞華爾街大鱷,而非看似“血緣”更近的中國或東亞機構投資者,不僅僅因為此次發行上市的“主場”在紐約,更因為相對于老到的華爾街大鱷,亞洲機構投資者更熱衷于短線投資、快進快出,這種操作習慣,對于追求“IPO后股票高鎖定率”的阿里巴巴而言,就顯得有些不太合拍。
此外,阿里巴巴的上市“預熱期”被人為拖得太長,而阿里巴巴模式又讓一些美國人感到驚恐。在IPO實現前的一段時間里,美國財經媒體充斥著當地股評家對“阿拉巴巴管理不透明”等言論的抨擊,一些分析家如M orningstar的分析師R .J洛托維和Laye H olding老板塞巴斯蒂安·拉耶等均表示,正因為這些IPO前夕的刺耳聲音,讓普通美國中小投資者對阿里的態度有所保留。而另一些分析家則指出,盡管在中國市場,阿里巴巴吸引了無數小創業者,但在美國它并未開展同類業務,因此美國中小投資者對其并不了解。據益普索民調在IPO前的調查結果顯示,88%的美國受訪者此前沒聽說過阿里巴巴這家中國公司,對其高調、高價發行新股敬而遠之,是再正常不過的。在這種背景下,即便阿里巴巴將更多資源、精力投入到北美“小散”方面,也恐是事倍功半,還不如有的放矢,在機構投資者們身上多下點功夫。
在北美,風險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專業人士和機構的游戲,而他們的投資選擇,更多基于資料的搜集、比較和分析。
斯科特·溫格和法國SPG P的總裁塞德里克·沙布等認為,許多被公認為很成功的IT上市公司和大型電商企業,本身在目前并沒多少利潤,Facebook就是如此,但機構投資者經過分析,仍愿意購買其股票,以押注其未來的發展潛力,在這方面,阿里巴巴未必就比谷歌、Facebook等公司遜色多少。而與之相比,阿里巴巴的優勢在于其電子商務模式已經經受了市場考驗并開始盈利,在分銷和物流方面顯得比聯邦快遞和U PS做得更成功、更成熟。2013-2014財年,阿里巴巴創造營業額近85億美元,凈利潤37億美元,增長率超過50%,這表明中國互聯網產業勢頭喜人,而富有人群在中國的壯大為阿里巴巴提供了堅實的發展基礎。按照價格/收益比,阿里巴巴的發行價比騰訊、百度和Facebook更劃算,而中國互聯網企業在美國股市一般表現不錯,如百度2005年首個交易日股票價格上漲354%。
基于這些原因,阿里巴巴在美上市時做出的“高大上”姿態,得到其最想吸引的投資者——— 華爾街大機構投資者們的積極響應,可謂一拍即合。
不過,一些分析家也指出,由于發行時過多將重點針對北美機構投資者,盡管發行因此變得十分順利,鎖倉性也較好,但發行的巨大效應在當地普通投資者中引發的共鳴、共振,卻和龐大的募股金額、瘋狂的認購比,顯得有些不太相稱。IPO原本是企業市場營銷重要的平臺之一,而阿里巴巴的平臺經營模式,原本就建立在聚合眾多小創業者的基礎上,此次IPO契合了資金募集和股份鎖定的需要,則可能錯過了開拓北美和海外市場的最好機會。